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刚:以人为出发点,城市更新应建立多方“对话”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3-02-28 12:31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副总建筑师  刘刚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副总建筑师刘刚,是城市更新领域的先行者。

2008年,刘刚创办专业化部门“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历史保护与发展设计研究中心)”,开创了城市更新的若干个“首次”与“第一”。2022年底,作为中国最早聚焦城市设计及城市更新的专业机构之一,该中心出版了中国首部关于城市更新设计关键技术的集成著作——《城市更新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钱方、韩冬青等专家的推荐和认可。

十五年来,刘刚先后主持完成了上百项各类城市设计的项目和研究课题,涉及空间及发展战略、新区建设、工业遗产更新、社区更新、灾后重建、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诸多领域。其中,“中车成都机车厂城市设计”获得“2022年纽约设计奖城市设计类金奖”(唯一),“中车长春机车厂城市设计”获得“2022年伦敦设计奖城市设计类金奖”(唯一)、“2022年美国建筑大师奖 Best of best 奖”,“正因社区更新规划”获得“2022年悉尼设计奖城市设计类金奖”(唯一)、“2022年美国建筑大师奖 Winner 奖”,“少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得“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城市设计二等奖”,“安仁镇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规划”获得“2019-2020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城市设计三等奖”。

正因社区更新规划  效果图

“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因此,城市更新也应多方‘对话’。”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及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表示,人是城市更新根本的出发点,城市更新是始终围绕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来展开的一项事业,基于此,它应构建多方参与的对话平台、持续的发展机制,以及更有弹性的空间策略。

城市更新的先行者

2008年的中国大地,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

这一年,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刚刚动工,被称作小蛮腰的广州塔刚刚封顶,为了迎接北京奥运,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国国家大剧院等被称作新“北京十六景”的地标建筑纷纷落成。

也是在这一年,已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城市建设十余年的刘刚成立了专业化的“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历史保护与发展设计研究中心)”,专注于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

被问及何以很早就投身城市更新,刘刚首先阐释了他对城市更新的理解。

城市更新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58年的荷兰首届世界城市更新大会上,此次大会将城市更新定义为“改善生活环境的城市建设活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居住期望和出行、购物、娱乐等活动需求,并且为了形成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美好的城市容貌,会对房屋或者环境等提出改善的要求,这类改善生活环境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

对于城市更新的认识也处于“更新”之中。《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对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进行纠正的全面计划”;《城市规划理论》指出“城市更新是将老化了的都市区域和建筑景观作有计划、有效性改善,使其成为现代化都市实体”。

2020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将城市有机更新定义为“对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改善、优化,从而实现房屋使用、市政设施、公建配套等全面完善,产业结构、环境品质、文化传承等全面提升的建设活动”。结合这一定义,刘刚认为城市有机更新不是传统的旧城改造,它是一种思考城市的方式,即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的体系是一个整体,时间与空间逻辑彼此关联。

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成都、深圳、上海等重点城市都在2020年-2021年间印发城市更新相关条例和实施办法。刘刚认为,至少在专业领域,城市更新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议题,所有的城市发展,都伴随着城市更新的内容,从前公众对其感受不强烈,是因为过去三四十年中国处于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中,而今,城市化进程步入平稳区间,城市更新就显得尤为突出。

在业界的普遍认知中,城市更新是一种针对城市更新地区,寻找持续改善城市经济、社会、物质形态和环境条件,提供解决问题方法的一体化综合行动。刘刚特别强调了这一认知中的“综合”二字,他认为,城市更新不是局限于物质空间的活动,也不止狭义地涉及建筑、规划、景观等学科范畴,它还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文历史等关乎城市与人的方方面面,去年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正因社区更新规划”,正是这种“综合行动”的成果。

低收入社区更新:让居民获得可持续收入

作为城市迅速扩张的历史遗留,城中村是时代留给中国城市的共同命题。城中村往往被视作“城市伤疤”,城中村改造则被公认为“难啃的骨头”。

位于西南石油大学与成都医学院之间的正因社区,就是远近闻名的“问题社区”、“十乱社区”,这里常住人口7000多人,2000年,由于西南石油大学建设,原正因村8个村民小组的居民在征地拆迁后在校区旁集中安家,形成0.5平方公里的自建房安置小区。

面对这一“污水乱倒、油污乱排、电线乱牵、摊位乱摆、违章乱建、车辆乱停、垃圾乱丢、物料乱堆、灯箱乱设、治安较乱”的问题社区,刘刚提出了更像出自于经济学者的解题思路——“社区更新不只是房屋和环境的维修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居民去构建更好的工作环境和交流平台,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可持续收入。”

相较于传统改造重点考虑建筑质量和环境改善,刘刚的理念更注重于社区交流、公共服务、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以及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如何以设计者的身份,让居民借由社区改造获得可持续收入?

“打开”是刘刚解题的第一步。他带领团队对地块基因进行解读,经过对人群结构、产业功能等方面的前期调研,发现社区与学校早已形成一衣带水的关系:社区有290余家餐馆、16家网吧、115家民宿、6家宾馆酒店、4家清吧、8000多间出租房等业态,一直都在为学校师生、来此探访的家长和其他来往人群提供公共服务。

基于学校校园管理的需要,社区与校园间隔着一道近一公里长的围墙,如何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同时打破“屏障”,提高公共性与开放性?刘刚的团队通过“开放式绿植围墙+街道互动艺术”来替代原有的红砖墙,同时在围墙外的人行区域嵌入花园式交往场所,设置以人、社区、城市为主题的创意剧场装置艺术等,在讲述城市故事的同时,也增加人与社区的互动感、参与感。这一处理将物理空间上的“打开”,转化成视觉效果与心理距离上的“打开”,曾经的“屏障”变成了各种涂鸦创意元素汇聚的一道文化墙,围墙外的人行区域,也变成了社区居民、商家和大学师生的共享文化交流空间。

意识到一墙之隔的大学师生是社区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从增加可持续性收入出发,刘刚的团队在“打开”屏障后,重构空间及人的关系,提出“一环两轴”的空间结构设计方案:一环串联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医学院、社区,以公共空间与社区活力激发校地共建共享共治的慢行环廊;两轴联动社区与高校,共同塑造潮玩范儿的国际化消费场景与社区生活新场景,以形成新兴产业形态和“国际化生活场景”。

通过城市更新,昔日的问题社区摇身一变,成为频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各大平台推荐的网红打卡地,更一跃成为拿奖拿到手软的“获奖专业户”——2021年8月获得成都市百佳示范小区称号;2021年12月,大学生志愿服务超市被评为2021年成都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范例;2021年12月获得成都市2021最佳文化教育社区称号;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一刻钟生活圈点位……

在刘刚看来,比奖项肯定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收入的提升,通过更新,不但更好地与周边大学联动,更因网红效应将辐射范围扩大,将流量转化为经济。

工业遗产更新: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载体

产业转型的浪潮下,一座座为国家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工厂告别往日喧嚣,工业遗产改造,成为当代城市的共同命题。

纽约苏荷区、伦敦泰特美术馆、北京首钢园,在这场“工业锈带”到“工业秀带”的变身中,许多知名项目都开启文创商业甚至文旅模式,德国鲁尔区更开发了长约400公里的环形工业文化旅游路线。在这一趋势下,刘刚首次提出“将工业遗产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载体”的理念,并在“中车成都机车厂城市设计”、“中车长春机车厂城市设计”几个项目中付诸实践。

中车长春机车厂城市设计  效果图

“工业遗产的这些房子,它的结构和工业属性的特征极少在民用建筑里面出现,改造为民用之后会让大家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从北京798开始,工业遗产常常被改造为商业的载体,被注入创意文化等内容。”

在刘刚看来,这样的改造思路存在遗憾。改造后,店铺的经营者和工业遗产没有情感连接,他们既不是工厂的工人也不是从前社区里生活的人,仅仅将工业遗产作为有特色的商业背景。

“一代代工人创造了激情燃烧的工业辉煌。我们在想如果说能够把工业遗产和真实的工业生活,或者说和工业文明的亲历者联结起来,让这些真实的人成为工业遗产的传承人。”

1951年,为配合成渝铁路修建,铁道部选址成都二仙桥地区建设新中国第一座铁路工厂——铁道部成都机车车辆厂。2016年,车辆厂响应国家退城入园的时代号召,整体搬迁到了新都石板滩。刘刚带领团队对该区域5.4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中车共享城的概念,即将工业遗产与居民公共生活紧密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工业遗产与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公共活动的结合。

关于工业遗产与公共交通、公共服务的结合,刘刚举了一个具体实例。从建厂初期的厂部大楼,到改革开放之初的灯光篮球场,该地块囊括了极具时代特征的建筑群落,其中,建于1954年的联合厂房拥有极强的工业特征,刘刚将其打造为地铁站和菜市场,在他的构想中,每当搭乘地铁或每天买菜,昔日的老工人都会经过他们曾经上班的地方,那些最真实也最生动热火朝天的故事与记忆,透过物质空间,又超越物质空间流传不息。

在数十年岁月中日渐浓郁起来的林荫大道,似乎依然浮动着工人们骑着自行车结伴而行的画面,如今,被打造为创意一条街,成为公共活动的场景。

2021年,“中车成都机车厂城市设计”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荣誉提名”,2022年,“中车成都机车厂城市设计”获得“2022年纽约设计奖城市设计类金奖”(唯一)。刘刚透露,作为中车首个树立城市更新品牌形象的项目,中车共享城将拓展到长春、大连、兰州等地。

中国首部城市更新设计关键技术著作

除了在低收入社区、工业遗产等领域“刷新”城市更新的思路,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面,刘刚亦在“上下求索”。由他主持的“成都市少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特别强调了对于居民自发更新家园机制的保护,同时鼓励居民自治和共享,在保护历史资源的同时,让本地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让历史在真实的生活中得以延续。

2022年底,基于多年的规划设计和创作实践,由刘刚担任总撰写人,中国首部关于城市更新设计关键技术的集成著作——《城市更新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出版。该书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担任总顾问,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多个部门联合主编,从城市设计篇、市政篇、景观篇、建筑篇、结构篇、绿色建筑篇、建筑智能化篇等,不仅对城市更新设计的多元实践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也为设计同行的共同探索提供了一个讨论和交流的良好素材。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