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建言丨对话胡越:建筑设计如何为未来使用者留下余地?

2023-03-02 0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建言】:建其筑,言其道,Roca艺术廊联合建筑档案,推出的内容栏目。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多重方式展现,聚焦在场的设计言论。专注于城市现象的研究与持续化讨论,结合城市观察者与建筑思考者的洞察,同筑在场设计,共享建设新知。

本期嘉宾

胡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十一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总建筑师,胡越工作室主持建筑师。30多年来曾主持设计过多种类型的公用建筑,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在从事设计实践的同时,胡越先生还非常关心设计理论及新材料的运用,曾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过大量文章,近年来致力于建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其代表作品包括国际金融大厦、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学生综合服务楼、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等。

我们这代建筑师,普遍接受的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方法和理念,除教育经历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大院从业经历的影响,这些都造就了我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趣。我也认为建筑应当强调一种“原创性”,即每个实践都想做一个合理的、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原始创新,这是我从学习到从业最基本的信念,也是我前半段职业生涯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可是进入北京院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现代建筑语境下创新何其不易。我们追求的很多所谓的“创新”,可能经常会和一些著名建筑“撞脸”,甚至难以摆脱所谓的大师风格的影响。从那时其我便开始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我认为是方法出了问题。于是我便开始关注设计方法的层面,想从根本上找到发生原创性的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参考别人的设计或以现有的建筑作品为基础来获得灵感。我的初衷本是原始创新形式的独特性,随着研究的而逐渐深入,我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转向,从前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和大师的东西如数家珍,持崇拜的态度,后来站在对立面用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研究。批判的角度能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审视现代主义建筑,在这个立场上,我们才能真正去做有价值的原始创新。

不可否认,建筑与艺术息息相关,因此现代艺术比较注重流派和风格的演化,也会有原始形式的创新。有人曾采访扎哈事务所的合伙人时问到:“你们的建筑风格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说:“我们只是开拓了一种新形式的疆界。”——建筑师可能不放在明面上说,但是心里都会有开拓属于自己的建筑形式及语言的价值取向。从简短的现代主义建筑阶段来说,它可能是有意义的,但从历史长河上讲,这可能只是一个过程中的影子,几百年以后这些小小的风格流变或许就没有意义了,有意义的是更大的转变。因此,我想从设计方法的研究中,看到建筑的趋势——哪里可能出现更大的转变,或者哪些人试图去做更大的转变。

▲中建·大兴之星办公总部

建筑学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吧,人在还不是现在的人的时候,就已经会通过建造简单的建筑解决居住问题了。行业越古老,其中包含的软性的内涵越多,所谓软性,就是和人的心理感受相关的,比如情感、审美、社会性等。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建筑学也确实和工程、技术存在明确的分野。建筑行业如果完全套用工程技术和科学的方法是解决不了人的心理需求的。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工程学和技术的份量会越来越重。但研究建筑学不能简单地套用理性的科学方法,在做研究时必须知道理性的科学方法能够干什么、不能够干什么,然后再做研究才有意义。如果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肯定要走到死胡同里去。现在的工程化、技术化趋势却使得建筑学最根本的东西丧失了。建筑学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心和几千年前人的心是一样的,只不过知识积累不一样罢了。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 © BIAD、付兴

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大爆发,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已经无法通过惯用传统方式来解决了,这时就出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提倡的方式是“一人一式”,即一个建筑师或建筑师团队针对某个具体的项目去研究应该怎么做。实际上古代任何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方法都不是一人一式,而是代代传承的,也就是“师傅教徒弟”的模式。一式,可以理解为一个法式或者是一个原型,它必然不是靠一个天才突发奇想定下来的。这个方式和环境、材料本身、当地的气候可以非常好地契合,而且它是经过几千年验证得出的,也更不容易出错。

从某种方面而言,建筑物和服装是可以进行横向类比的——服装在面对大量和高端需要时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在面对大量需要时,采用了“成衣”的方式。“成衣”是人们按照多年经验积累后形成的一种法式去设计,然后再根据个体需求稍作改动。而在面对高端需求时则采用高端定制的方法。

现在建筑的法式大多是个别开发商自己研究的,他们可能会出于以小博大的投机心理去做,这就导致不管是按照法式做还是不按法式做,都会出现一片混乱或千篇一律的劣质重复。这就造成了现代主义建筑最大的问题——大量的“大众建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都用高级定制的方法去做行不通,而用民间自组织的方式去做又不成熟。

而就当下的情况而言,我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还将以混乱的状态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我认为最有利的方式是加强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从更宏观的角度上讲,是对城市整体的把握,更极致地来讲,是对城市整体美学的把握。而当下城市设计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有些时候几乎被等同于城市规划,我认为这有点偏颇,因为如果城市设计过分参与了宏观的交通、工程技术等方面,恰恰是把城市设计里最核心的东西丢掉了。

另外,在城市设计的宏观整体上,还要给予城市一个营造法式。在城市设计的角度给一个美学上的法式,在保证城市大面积建造普通建筑基本质量的同时,定位一些地标性建筑。至于哪个地方可以做地标,我认为应该在城市设计的宏观的角度上确定,避免从高处俯瞰的时候看到的是零散混乱的状况。中国有很多地方做了城市设计,但真正对个体建筑的业主和设计师起约束作用的,在我个人印象里几乎是没有的。

爱好审美是人的天性,因此把建筑或城市修成精密的机器,这或许能够满足人对于物理环境的需求,但大概率无法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现在想要像古代那样,通过几种固定的法式去解决大部分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在局部实现美学考量。然而我们的城市设计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它变成了解决工程问题、招商引资、产业引入的手段。从流程上看,在城市规划刚开始确定城市骨架时,城市设计没有介入,等到最后再让城市设计参与,为时已晚。

▲北京国际戏剧中心 © 陈向飞

北京的城市副中心作为国家战略之一,通过把一些在老城里已不适合的功能分流出去,来辅助城市老区解决它的“城市病”。战略还提出,希望北京的设计行业能够在张家湾设计小镇实现产业聚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和效应。张家湾提出设想、规划后,铜牛衬衫厂恰好具备开工的条件,于是我们首先在这里做了北京未来设计园区的一期开发。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既是设计者又是出资者、建造者、运营者。一期启动有三栋房子,一栋是车间改造,一栋是办公楼改造,还有一栋是将食堂进行改造提升。因此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 改造前

城市更新不仅是我们的问题,更是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城市作为回忆的载体,不断地反哺着人的精神需求。过去中国发展得太快了,回忆童年时根本找不到过去的场所。因此城市更新不仅需要满足人的功能需求,还要考虑对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某些区域在过去时代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产业升级改造却被废弃,以及很多设备因陈旧不符合现在人的需求、存在安全问题等,这些内容也都在更新之列。如何把从前用于生产的工厂改造为对于现代城市价值的空间,这是城市更新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拆除还是保留的问题上,我们主要的考虑在于两方面:一个是从生态、节能、环保的角度,还有就是记忆和文化遗产的角度。从绿色可持续和经济角度上来考虑,若对于一个建筑而言,拆除比新建更节省资源、对环境的扰动更小,或者其作为重要的记忆载体,让人们来到的时候还能引发对于过去生活的回忆,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我们会选择将其保留下来。铜牛衬衫厂的改造,主要策略是最大程度保留工业文化与记忆,并使其焕发设计与时尚的气息。

▲北京未来设计园区 改造后 © 陈向飞、胡越工作室

如今社会和科技发展都非常迅速,这也导致我们想要预测未来的趋势变得更加困难,解决建筑工程开始到房子建成之间的时间差造成的过时的问题也更加困难。我一直觉得建筑是个挺奇怪的事情,我们是在做未来,但实际上我们也不清楚未来是什么。现在有一种关于“弹性设计”的主张,就是指要给未来留有余地,建筑师所设想的生活也并非是准确的,因此不要过分把建筑师的主观想象加到房子里来。只有给未来留有巨大的余地的时候,建筑才能在未来适应那个时代的需求。而过分约束建筑、特别明确地告诉人家应该这么做,或者应该那样生活,这样反而证明了自身的愚蠢。

建筑是为了人的居住、使用建造的,因此我觉得建筑应该给使用者二次创作的机会,重新为生活赋予价值。原来的社会处于相对稳恒态,一个房子在十年以后造好了人照样能进去用。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非常有可能在十年后就不适用了。如何为未来使用者留下余地,这是目前我们在建筑设计中最需关注的问题之一。

▲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访客中心 © 陈溯

建言思想汇之胡越

合 作 方 :建筑档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