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案例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一)

2023-03-01 15: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为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营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阜南法院特开此专栏,选取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优秀案例刊发,为大家分析不同案例的法治价值,普及法律知识,敬请关注。

基本案情

2021年8月6日,马某以虚构的木业公司名义通过广告公司的家装平台发布微信直播广告,并由网站客服邀请付费观看该直播广告,沈某观看直播广告后,与马某虚构的木业公司签订全屋家居定制合同,并微信支付了 22200元订金,马某口头承诺按期交货。合同签订后,马某以各种理由多次让沈某转账,沈某累计支付马某76000元,但马某在收取货款后,未按时交付家居产品。为此,沈某提起诉讼。

裁判结果

马某以木业公司名义与沈某签订《商品购销合同》,收取沈某交付的货款,木业公司未进行工商登记,马某应为合同当事人,承担该合同权利、义务。履约过程中,马某已收取货款情形下,未及时足额交付货物,构成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广告公司在家装平台上为木业公司作虚假宣传,造成沈某损失,应当与马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第五百七十七条、第五百七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判决解除原告沈某与被告马某以虚构的木业公司名义于2021年8月8日签订的《商品购销合同》;马某返还沈某货款61000元,并支付违约金6100元;广告公司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法官提醒

“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本案商家以虚假公司名义发布宣传广告,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亦未诚信履约,使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广告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广告,未对商家资质进行核实,致使广告内容虚假,误导消费者,均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本院判决被告向原告退还货款,体现了商家经营应遵循诚信这一原则,广告发布者也应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严格审查,为消费者创造更加良好的消费环境。

(文:海雪涵)

崇法 尚德 致公 为民

微信号|ahsfnxrmfy

抖音号|1501035848

新浪微博|@阜南法院

原标题:《【案例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