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温暖的午后,我们怀念杨苡先生,一起等待和希望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周洋帆 发自南京
2023-03-02 14:2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缅怀杨苡,杨苡之子赵苏制作视频《怀念妈妈》(09:49)
阳光,微风,音乐,玫瑰。

3月1日,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一场为杨苡先生举办的纪念活动直至夕阳西下才慢慢落下帷幕。在充满爱和温暖的氛围中,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亲人、好友、老乡围在一起,想她,念她,分享了许许多多的心里话。

3月1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市作家协会、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杨苡作品共读纪念活动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举行。若无注明,活动现场图由译林出版社提供 

今年1月27日,杨苡先生在南京鼓楼医院去世,享年104岁。她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第一个将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以《呼啸山庄》之名介绍给中国读者。从《红楼梦》《儒林外史》到《红与黑》《呼啸山庄》 ,她与兄长杨宪益、先生赵瑞蕻共同推动文学经典的种子在不同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开花。

而在亲近的人心中,她更是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百岁老人,满怀少女之心,热爱美,向往爱。

“此时此刻我们在这里相聚,在一种温暖而并不悲切的氛围里谈论她怀念她,就一定是她喜欢的。”杨先生唯一口述史《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的撰写者、她的“小友”余斌如是说。

前来的亲友,每人一枝玫瑰花。

杨苡儿子赵苏

杨苡二女儿赵蘅。

“妈妈的气息扑面而来”

面对远道而来的亲友,杨先生的子女表示了深深的感谢。

杨先生的儿子赵苏用专门制作的一段影片《怀念妈妈》倾诉他的思念。“送走了妈妈,我再次来到了空无一人的老宅,推开门,妈妈的气息扑面而来。……我拉开了窗帘,看着小院里妈妈留下的破旧小棚、瓶瓶罐罐花花草草,院子里妈妈种下的腊梅树虽已败落,但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仍然散发出淡淡的幽香。爸爸种下的石榴树虽已枯老,却依旧在倔强的伸向天空。……”

伴随着他的镜头,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杨先生家那个美丽的小院、那个温馨的客厅。当旧时场景重现,不少人轻轻擦拭了眼角。

杨先生家的小院。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杨先生家的客厅。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我的身体一直欠佳,妈总鼓励我,她常说我是有长寿基因的,你也会像我,活得很长久。”杨先生的大女儿赵苡也发来了一段视频,她说:“妈,放心吧,我会坚强,就像您所说,活着就是胜利。”

二女儿赵蘅也动情地表示,这些天她一直处在异样的感觉里,好像妈妈还活着。七十八年间,她处处能感觉到妈妈赋予自己生命的力量。“不仅是肉身,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撑。在我心中播下的文学种子,坚强的种子,包括色彩的种子,兴趣爱好的种子,都结结实实扎下了根。”

彩铅《妈妈床前的窗》 赵蘅画于2022年4月2日。

彩铅《妈妈最后的床位》 赵蘅画于2023年1月31日。

赵蘅画的最后一幅妈妈生前的样子

这一天,还有许多没能来到现场的亲友发来了语音或视频,现场包括赵苏、赵蘅在内的许多人都不时拿起手机,录下那些真诚的声音、那些珍贵的影像。

当视频播到杨先生一个开怀大笑的画面,身旁一直举着手机的赵蘅突然说了句:“我妈妈的笑容,总是很灿烂。”

“等待,并且不放弃希望”

和亲友在一起的杨先生喜欢聊天,家里也经常热闹,不少人被她称作“小友”。年纪大了以后,每每大伙回去她都觉得累,但人来的时候她还是很开心。

如果杨先生站在这里,面对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她会说什么呢?

余斌想到过去,面对诸如“名门闺秀”“最后的名媛”“翻译大家”等等标签,杨先生总会很鄙夷地说,——又是炒作!但他相信杨先生不会把今天的追思共读看成炒作。“她愿意大家能记住她,想起她,以她喜欢的方式。”余斌相信,在人们对她的描述中,有一个杨先生是会接受的:祖母,经历了岁月沧桑的世纪老人。

那么,以一位长辈、一位祖母的身份,杨先生此时此刻会说什么呢? 余斌又想起杨先生描述过不止一次的一幕。那是杨宪益、杨敏如、杨苡兄妹三人给母亲过九十大寿,他们的母亲(徐燕若女士)对三位已是白发苍苍的儿女说:我希望你们都能活到我这个岁数,看看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杨苡先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人生变幻,穿越了诸多的家国灾难,支撑并维系她的乐观的,恰恰是她坚信她的‘五字真言’——‘等待和希望’。”余斌感慨道,“未来对于杨先生和对于我们一样,没有剧透。我相信如果历史早晚会成为故事的话,她会有好奇心和我们一起听下去。她会以她的乐观、达观陪伴着我们,等待,并且不放弃希望。”

杨宪益(左一)、杨敏如(右一)、杨苡(原名杨静如)兄妹三人与母亲(左二)的合影。

《西南联大》《九零后》的导演徐蓓对此深有同感。“杨先生强大的人格魅力背后,是天性的达观,是赤子之心,是那个年代灿若星河的滋养,也是柴米油盐的真实。与她的相聚会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记忆,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我的余生中,一起wait and hope!”

“对那个时代和今天的敬意”

从上海来南京的前一天,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还在翻阅杨先生的《梦回武康路》,他无限感慨:“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这么惦念武康路。”

杨先生把巴金视作一生的师友。17岁那年,她鼓起勇气给巴金写了平生第一封信。新文学作家中,哥哥喜欢胡适,姐姐喜欢冰心,她最崇拜的就是巴金。

“正如巴金先生一直强调,他是五四之子,他认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鲁迅、叶圣陶、茅盾等前辈的熏陶,杨苡的成长也离不开巴金他们这一辈精神源头的哺育、感染、影响,甚至相互的碰撞。”周立民说,“一百年来形成的精神传统,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也改变了我们今天的社会氛围和面貌。”

杨苡

历史学家郑天挺的孙子郑光特别带来了一张杨先生与“西南联大第三代”的合影。那张照片摄于杨先生百岁之际,在她的家中,从左向右分别是朱自清的孙子朱小涛、朱希祖的孙子朱元曙、郑振铎的孙子郑源、王云亭的外孙女王菁、杨先生、郑天挺的孙子郑光、罗庸的孙子罗龙。 “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凝结了三代人的努力。

杨先生与“西南联大第三代”的合影。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也说:“杨先生和联大前辈们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希望,我们是幸福的。我们也应该把温暖、美丽、优雅、温情,以及对那个时代和今天的敬意、对生命的敬意传递下去。”

在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副馆长黄显功看来,杨先生的生命虽然在1月27日按下了休止符,但她的离去却开启了一个宏大的文学乐章,使更多的人关注文学,关注《呼啸山庄》。

他特别提到,《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在出版短时间内印了三次,它以独特的叙述魅力将众人的目光聚焦于近百年的历史,关注百年变迁中的个人,特别是普通人。杨先生在书中流露的人生信念也留给当代人丰富的启迪。“她说‘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活着就是毕生追求美好的希望与期待,这正是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理想主义。这位文学老人不仅留给了我们文学遗产,还有人生的精神境界。”

亲友们写下对杨苡先生的怀念。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图

杨苡生前唯一的口述史《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谈到杨先生,谈到她所经历的时代和她的精神,大家都有很多话想说。午后的时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场小型的纪念以杨先生孙辈的发言落幕。但依然有人不愿离开,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继续讲着杨先生的故事。

大屏幕上正放着杨先生的一张彩色照片,写着“在文字中与杨苡重逢:杨苡作品共读纪念”几个字。在合影留念中,不少人特意留下了“重逢”二字。

2022年夏天的杨苡。 牛华新 图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