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由“多地精子库告急”引发的法律思考

2023-03-02 18: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

内容来源丨张萍萍

文字编辑丨王 璐

美术编辑丨孔繁非

责任编辑丨包英华

\ | /

近日,北京、山西、山东、云南等多地人类精子库向当地大学生发出“捐精倡议书”,引发网络关注。

▲图源:北京人类精子库微信公众号

2019年,“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进展与展望报告”指出,我国不孕不育率高达10%-15%,近百万家庭面临不孕不育的困扰。

人工授精是作为解决不孕不育的人工辅助生殖方法之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和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然而,以该种方式生育的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在实践中较有争议。

关于人工授精子女的法律规定并非空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四十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一致同意进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应视为婚生子女,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民法典的有关规定。

然而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一、人工授精子女的概念及法律地位

人工授精是一种非自然人工生殖技术,即用人工方式将精液注入女性体内使其妊娠的一种技术。人工授精一般分为同质人工授精和异质人工授精两种情形。

同质人工授精,是指利用夫精进行人工授精;异质人工授精,是指利用夫外精源进行人工授精。实践中,同质人工授精,精子和卵子来源于夫妻双方,该子女与父母双方均有血缘关系,为双方的亲生子女,其法律地位当然适用《民法典》有关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异质人工授精的,因子女与父亲本无血缘关系,只是法律推定其为父子(女),由此较易产生争议。

二、人工授精子女视为婚生子女的条件

人工授精子女,无论是同质人工授精,还是异质人工授精,要视为夫妻双方的婚生子女,适用《民法典》有关父母子女权利义务的规定,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人工授精在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进行。如在结婚前或离婚后,人工授精所生子女,为非婚生子女,不具有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2)以夫妻双方一致同意为前提。即采用人工授精方式生育子女必须是夫妻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若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进行人工授精生育子女的,则不能直接适用本条规定。

“夫妻双方一致同意”的特殊情形

一般情况下,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未经男方同意,女方擅自采用他人精子人工授精生育子女的,那么所生子女与丈夫既无血缘关系又非其意愿,男方有权否认同该子女的亲子关系,拒绝履行抚养义务。

但不可一概而论,如下情形:未经一方同意生育的人工授精子女也可能成为夫妻双方的婚生子女,即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女方未经男方同意,擅自进行人工授精,事后丈夫也没有明确表示异议,并且实际抚养了该子女的,则可以从其实际行为推定为“夫妻双方一致同意”,孩子也应当认定为夫妻双方的婚生子女。

也就是说,“一致同意”的意思表示,不仅仅为书面形式,在一定情形下,还包括口头的、根据实际行为推定的,以及事后追认的行为。

三、人工授精子女的抚养问题

根据《民法典》第1084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跟随哪方生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上述情况下,进行人工授精后夫妻双方离婚的,无论子女跟随哪一方生活,父母对该子女都有抚养义务,适用《民法典》有关子女抚养的规定。

本条调整下的人工授精子女,特别是异质人工授精子女,与其生母之夫本无血缘关系,但是根据本条规定视为婚生子女的,即推定夫方为该子女的生父,离婚后仍然是父子(女)关系。夫妻婚姻关系终止后,男方不得以该子女同自己无血缘关系为由拒绝履行抚养义务;女方亦不得以此为由剥夺男方抚养该子女的权利。

四、非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人工授精子女的法律地位

非夫妻关系存续期间通过人工授精生育子女的,可分为如下情形:(1)该子女为不具备夫妻关系的男女二人一致同意,采用自己的精子和卵子进行人工授精生育子女;(2)该子女为母亲一方自行决定利用他人精子生育子女。

第一种情形下,又可分为男方基于自己生育子女的意思表示而同意利用自己精子生育子女和仅基于为他人捐献精子生育子女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况下,男方基于自己生育子女的意思表示而同意利用自己精子生育子女的情形下,该子女为父母协商一致同意生育,同其父母均有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故该子女为男女二人所生子女无疑义,只是由于该男女不具备婚姻关系,故该子女不为婚生子女。但是,根据《民法典》第1071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该子女同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并无不同。

第二种情况下,如果男女双方不具备婚姻关系,女方在男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使用他人精子进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则该子女与男方无法律上的亲子关系。若男方仅基于捐献精子,帮助他人通过人工授精生育子女的,则所生子女仅同母亲具备亲子关系,与捐献精子的男方亦无法律上的亲子关系。

因此,在多地倡议书中,捐精者需同意其所提供的的精液被当地人类精子库用于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科学研究,不追查接受所提供的精液人工授精的夫妇的相关资料,对出生的小孩既没有任何权利也不承担任何义务。

五、夫妻双方一致同意人工授精后一方反悔的情况

倘若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就人工授精事宜达成一致意见,但此后一方(一般为男方)反悔的,该子女的法律地位应如何确定?

根据《民法典》第13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自成立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未经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民事法律行为。我们认为,经过夫妻双方一致同意的人工授精行为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是人工授精不同于一般民事行为,具有一定的人身性,不可对此强制执行。

具体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分析:(1)一方在人工授精之前反悔的,一般应当准许,此时若一方(通常为女方)在人工授精前不顾对方反对坚持进行人工授精的,所生子女原则上不可适用本条规定。(2)一方(通常为男方)在实施人工授精后反悔的,一般不予允许。因夫妻双方已一致同意人工授精,在人工授精开始后女方已受孕的情况下,一方反悔需经过对方的同意,否则此前作出同意人工授精的意思表示仍具有法律效力,不得以单方意志擅自变更或解除。该种情形下所生子女应视为婚生子女,同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民法典》的有关规定,夫妻双方均须履行抚养教育该子女的法定义务。

另一种情况,即女方若在实施人工授精后反悔并擅自中止妊娠的,男方可否以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

夫妻均享有生育权,这里包括生育自由和不生育的自由。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男方不得以生育权受侵害为由提起损害赔偿之诉。根据本解释第23条规定,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因为其一,生育对女性利益的影响较大于男性,女性承担了更多的生理风险及心理压力;其二,一方不生育除少数为观念支配下的决定外,较多由夫妻感情淡漠甚至破裂引起,没有了感情的生育只会增加夫妻双方乃至即将出生子女的痛苦及不便。因此,当夫妻生育权发生冲突时,侧重于妇女权益的特殊保护,符合立法本意和司法公正的要求。

六、人工授精子女的继承权

《民法典》继承编中关于子女继承权的相关规定同样适用于人工授精子女。根据《民法典》规定,第一顺位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遗产分割时,也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应当注意的是,《民法典》对胎儿在继承中的利益给予了特殊保护。《民法典》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根据《民法典》第1155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即享有继承权的子女既包括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还包括胎儿。还应注意的是,这里的继承份额,既包括法定继承时的继承份额,也包括遗嘱继承时的份额。遗嘱人立遗嘱,可以依其主观意志在其死后如何对其个人财产进行处置,但不是完全无限制的自由,在发挥遗产抚养功能等方面,应对其处理财产的权利进行一定的限制。

例如,夫妻二人婚后,协商一致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生育子女,女方受孕期间,男方查验出患有癌症,后经治疗无效病逝,男方若在遗嘱中声明因该子女为人工授精子女,非其亲生,拒绝分割遗产和履行抚养义务,则该遗嘱部分无效。因为人工授精行为是夫妻二人合意的结果,该子女出生后应视同婚生子女,依据前述《民法典》规定,遗嘱应当为其保留必要的份额,男方不可因其为人工授精子女而拒绝分割遗产、履行抚养义务。

即基于上述情形,一旦通过人工授精受胎,该胎儿即享有同其他婚生子女同样的权利。在遗产分割时,无论在法定继承或是遗嘱继承的情形下,均应当为其保留继承份额。胎儿出生后,继承份额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保管。

简言之,人工辅助生殖方法的不断进步是尽可能保障每个人的生育权,那么对人工授精子女法律地位的研究就是在尽可能的实现“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则。然而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还需要法官在把握立法本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也希望我们的读者能够逐渐培养起法治思维,理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原标题:《由“多地精子库告急”引发的法律思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