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女人的爱情狂欢 : 当暗恋爬上茨威格的笔尖

2023-03-03 13: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冰儿 民国女子

01

“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这是一个人暗恋另一个人的深渊时刻,也是茨威格描写暗恋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的情节简单又奇特:作家R先生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也没有地址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将要失去生命的女人,向他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中被女人深爱一生的男主角就是R先生本人,但遗憾的是,他却对这场爱情故事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女人。

我18岁就曾读过这本书,至今曾记得当时在心里引起的深深震撼,尤其那份出色的文字洞察力,让人惊叹。比如这段话:

“你从来也没有认出过我,你从我身边走过,就像从一条河边走过,你踩在我身上,就像踩在了一块石头上面,你总是走啊走啊,不停地向前走着,却叫我在等待中逝去了一生。”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作家太懂暗恋的精髓了。

所以,这封来信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情书,而只是一个女人的单恋临终遗言。情书尚且有几分双向奔赴的温度,而这封来信,唯有粼粼冷波,映照着那个一生没有认出来她的那个男人,反射出几分荒诞和冷峻。

值得吗?

世上真的有这种爱情吗?

也许有,但读书,总是不同的年龄段读出不同的味道。

所以,这本书我18岁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这个女孩的伟大爱情,看看,多么伟大的付出,我爱你,但与你无关,这才是超越世俗的爱情。但人至中年又看,却看到诸多所谓伟大爱情背后的扭曲和畸形。

其实,女孩不过是缺爱罢了,孤单的童年,父亲的缺位,母亲的疏忽,邻居男人正好填补了女孩心中的缺口。于是,她独自上演了一出滑稽又悲情的独角戏,搭进自己的一生与这个不认识她的男人上演了一场绝世痴恋。

茨威格是相当厉害的,就像有句评价:“直到茨威格的出现,才有人用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描写女人。”

正因如此,这部小说尽管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却充斥着一种奇异的纯粹,就是那种,明明感觉他写的情节那么不合情理,女人那么卑微,卑微得让人想要鄙视,男人那么无情,无情得让人绝望,但内心深处,却又被作者恰到好处的温和与柔情所抚慰,而不忍去指责什么。

这是一个作家的顶级魅力。

只能说,爱情真是一件无比奇妙毫无道理的存在,是天堂还是地狱,是乐园还是陷阱,是痛苦还是欢乐,全在于自己的心境,谁也无法替代谁的感觉,谁也救赎不了谁。

02

那一年,女孩十三岁。

她住在郊区的老房子里,父亲早逝,母亲悲郁,邻居是一对总是吵架的夫妻,女孩的整个童年充斥着幽暗和逼仄。

后来,他们家搬走了。新的邻居是个风度翩翩的男作家,女孩瞬间沦陷。对于一个沉默忧郁的13岁女孩,一个会写文字的男作家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顶配,她无法不被吸引。

于是,女孩暗暗努力,想踮起脚尖靠近这个男人。

暗恋的极致无非就是如此了吧:无数次默默守望,直到幽深的巷子里传来他回家的脚步,才能安下心;在学校里更加努力学习,偷偷练习钢琴,以期让自己有资格离作家的光环近一点,再近一点……她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单项的努力。

终于有一天,离别来临了。女孩的母亲再嫁,她们家要搬离维也纳,无法改变现实的女孩决定临走前见一见作家,但让人绝望的是,她苦苦一夜的守候,只等来了作家和别的女人一起归来共度良宵。

她伤心欲绝地离开了,作家丝毫不在意,他根本没有留意到这个女孩,浮光掠影,声色犬马,男人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她的丝毫位置。

那一年,她十八岁。

她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女孩,继父给她提供了不错的物质生活,周围也有英俊的年轻人围绕着她。但暗恋就此结束了吗?没有。

她仍然惦记着少年时心动过爱过的那个男人,于是,她重新回到了维也纳生活,仅仅是为了再次遇见作家。

少年时光暗恋的戏码又一次倒转,在她一次次制造的偶遇里,作家发现并愿意示好这个美丽的女孩,但她又一次失望了——那抓人魂魄的眼眸与爱恋不属于童年到现在的她,在作家眼里,她只是个陌生而风情的女孩,她依旧没有被记起来。

但她依然愿意委身于他,与他一起回到曾经她朝思暮想的房子里,三天后,作家撒谎离开,再未回来。她苦苦等待,却明白自己终究又被遗忘了。

于是,她不再去打扰了,后来的日子里,在作家每年过生日时,她选择匿名送上一束白玫瑰,和第一次欢愉后他送给她的一样。

她怀上了作家的孩子,并独自生下。她开始周旋于各种男人身边,用身体换取金钱,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但她坚决拒绝一切男人的追求,因为她的心里,永远只有那个从来不认识她的男人。

我看到这些情节的时候心里是灼痛的。

女孩也是灼痛的吧,她比谁都明白,她在信里说:“我没有想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说在你和我抬头仰望的目光间的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最终的最终,一场流感夺走了她和作家的孩子,她也将不久于人世,她选择这个时候写一封信,告诉男人,她爱了他一生。

“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命郁郁寡欢、杂乱无章,它像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

“我把往日的每一秒都回忆了无数遍,那些逝去的岁月的每一分钟我都感到如此灼热和新鲜。整个世界只有和你有关,它才存在。”

这些呓语,透着罂粟花的魅惑,读来伤感而迷离,沉醉而苦痛。

03

读这本书,一直在想,这到底是爱情吗?曾看见过一句话:暗恋是一种礼貌,暗地里给自己盖一座城堡,里边盛满了对方的喜怒哀乐,却从不探头去城堡外打扰。

这个女孩,选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出秘密,无疑把这个暗恋的城堡打碎了。

其实,说白了,这本小说,更像是一个渣男和一个痴女的看似无公害却极具个人伤害性的恋爱故事,却被作家用顶级语言的魅力构建出了一片爱的氛围,这个女孩,迎合了青春期女孩懵懂单纯无欲无求的纯真形象,也满足了很多男人“女人一生不求回报只爱一个人”的心理期望。

我总觉得,女孩的暗恋,在某种程度更像是拉着无辜男人(尽管渣)来陪祭的游戏,越到后期越是如此,她并不具备那种“我爱你与你无关”的超越感,而更像在独自玩心碎而撕裂的情感纠葛大戏,且热衷于一次次粘合碎片,再一次次亲手砸碎,就在这种近乎凌虐的自残中,她完成了自己对爱的诉求,换句话说,她最终感动了自己,满足了自己对爱的执念。

而这个男人,是她独角戏里的一个角色罢了。

这其实已经超越了暗恋的范畴,要上升到心理学层面来进行分析了。

只能说,女孩啊,终究是被童年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耽误了一生。就像书中那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缺爱,才是这个世界永恒且常常被忽视的主题。

人类,终究还是太怕孤独了。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爱情故事。

04

最后,说说徐静蕾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部电影诠释的文艺调调是:“我连一秒都没有拥有过你,却感觉失去了千万次。”

电影把故事从维也纳搬到三、四十年代的北平,有种小小的违和感,但徐静蕾用淡淡的水墨画般的电影质感弥补了这一缺憾。电影中战争的描写只是虚晃一笔,完全无意深入,与张爱玲《倾城之恋》里用战争废墟烘托的爱情诞生完全不同,她只是想要静静讲好一个故事。

林海的《琵琶语》作为背景音乐是很赞的,如杏花微雨,很好地化解了茨威格原著中漫天汹涌的情欲,感觉清澈而干净。

文中大段的旁白配上不疾不徐的画面,让整部电影充斥着一种深邃的诗意和淡淡的孤独感。

童年的演员选得非常好,女孩一双大眼睛怯生生等待男人出现的神态,真的很抓人心扉,而长大后徐静蕾的饰演反倒逊色几分,冷峻独立的样子,很难与不求回报痴情一生的女人挂钩。

感觉最不符合女孩暗恋形象的是男主姜文。他身上有太多的悍匪气质和彪悍风格,与一个风度翩翩、浪荡不羁,喜欢混迹于各种风月场合却又潇洒丛中过的知识分子男人形象相去甚远。总之,少了某种该有的文艺韵味,他很不适合这类角色。

我给这部电影打80分。

除了男主,失掉的20分还在于,小说的男主是被刻意隐退的,是以女主视角推出的,而电影里男人的形象显然无法隐遁,于是,整个故事就变得庸常俗气了几分。

但徐静蕾诠释的总体内涵还是合格的,延续了小说的气质。

作者:冰儿,热爱文学,崇尚简单。

原标题:《一个女人的爱情狂欢 : 当暗恋爬上茨威格的笔尖》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