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市长访谈录|济南市长:让济南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网红级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 张家然 实习生 刘露 王雯漪 韩卓尔
2023-03-05 06:4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访谈摘要】

►济南正加速成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个重大项目,往往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项目,往往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前,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城市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在起步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才按规定在起步区兼职兼薪、按劳取酬。

►济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芯片、动力电池、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以及零部件生产的全产业链条,打造了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圈。

►济南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对北方具有比较强的辐射力、引领力和代表性。

►让更多人了解济南的文化底蕴、感受济南的文化脉搏、迷上济南的文化气息,让济南真正成为朝思暮想、流连忘返的网红级城市。

春节后,泉城济南的大街小巷,游人如织的场景重新回来了。趵突泉暖,芙蓉街热,大明湖畔的超然楼、泉城路上的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等陆续成为人气飙升的网红景点。

济南,这座一向低调内敛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始崭露头角。当然,城市如人,其发展不仅在于对外的光鲜亮丽,内在实力的提升才是一直“出圈”制胜的不二法则。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首次把济南放到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高度来谋划,为济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书面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他如是表述济南当前的发展机遇。

济南是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城市,也是目前获批建设城市中唯一的北方城市。于海田称,济南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对北方具有比较强的辐射力、引领力和代表性。

也正是基于此,济南市将2023年确定为“项目突破年”,明确了1301个重大项目清单,总投资2.4万亿。这些项目涵盖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扩大内需、生态建设、改革开放、区域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总之,用于海田的话讲,济南完全有条件、有实力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走在前、当先锋、作表率。

济南中央商务区

【对话于海田】

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机遇千载难逢

澎湃新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中,国家和省级层面赋予了济南什么样的定位?

于海田:在国家层面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亲自谋划、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指出“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确定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2020年1月3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首次把济南放到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高度来谋划,为济南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区域战略,为山东特别是济南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更大作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在省级层面上,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强省会”战略首次写入山东省党代会报告,山东这个经济强省将区域发展的厚望寄托于省会。

省会兴则全省兴,济南强则山东强,山东明确实施“强省会”战略,省市一体化推进济南加快发展,支持济南坚定不移深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当好“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争一流,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机遇之下,济南正加速成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

济南大明湖景区

澎湃新闻:济南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与西安、郑州等兄弟城市相比,济南如何进行差异化发展?

于海田:济南、西安、郑州同属黄河流域,虽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不同,但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承担着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重大使命责任。西安、郑州在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就济南来说,经过多年蓄势聚能,济南具备了万亿体量的经济优势、千万规模的人口优势、门类齐全的产业优势、院所富集的科教优势、山清水秀的生态优势、四通八达的区位交通优势,叠加众多“国家级”战略平台的强势赋能,完全有条件、有底气扛起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引领、作出示范。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锚定“勇当排头兵、建设强省会”,进一步明确了济南新的发展方位:在新发展格局中,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打造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大局中,打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龙头。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聚焦三方面发力:

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培育战略科技“国家队”。推动首个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承担更多战略任务、省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争取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济南。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聚焦服务器、基础软件、新能源新材料、集成电路、量子等优势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构建济南科技创新“非对称优势”。

打造科技创新“强载体”,规划建设“齐鲁科学城”,构建“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联动格局。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军令状”“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畅通科研人员技术创富、技术造富制度通道,打造敢创新、能创新、愿创新的良好生态。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强产业生态创新,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数字济南建设, 打造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高地。加快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发展壮大空天信息、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打造国家级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三是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把握发展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的趋势规律,聚焦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挥济南比较优势,加快提升济南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区域经济带动力、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力、开放门户枢纽辐射力。

强化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汇全省之智、举全市之力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与沿黄城市携手推进“一字型”大通道建设,引导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跨区域联动,畅通黄河流域经济循环。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扩大经济、贸易、人文和资源辐射半径,积极推动与胶济沿线的淄博、潍坊、青岛等城市一体构建高水平协同发展的连绵城市带。推动现代化济南都市圈崛起成势,编制实施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以推进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重点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化都市圈。

澎湃新闻: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被看作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承载地,在招商引才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济南如何推进起步区从一张“白纸”到蓝图绘就?

于海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济南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支点,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中承担着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重大使命。

当前起步区建设如火如荼,2022年新引进高层次产业类项目36个,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整车下线,累计签约140多个高端优质项目、总投资超过3300亿元。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领域一批重大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推进,中科新经济科创园、国际招商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加快布局,起步区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可以说,蓝图已绘就,行动正当时,我们将汇智聚力、齐心协力,加快推动起步区成形起势,具体将聚焦六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继续以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宽视野,精心设计各项规划,加快推进起步区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启动区(大桥组团)规划等3个综合性规划以及16个专项规划审批实施。

二是着力推动产业发展。聚焦聚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3+1”产业发展方向,统筹推动起步区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设省属企业新动能项目总部集群,加快比亚迪产业园二期、国电投氢能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加速构建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体系,打造集中展示动能转换成效的示范窗口。

三是塑造创新发展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在起步区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不断提升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平台的载体功能;在起步区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新人才引育工作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的科技人才按规定在起步区兼职兼薪、按劳取酬。

四是加速完善城区功能。统筹两岸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两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轨道交通和跨黄通道建设,促进起步区融入市域通勤圈。全面加快供水、供气、供暖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持续抓好场馆、公园等文体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重点学校、综合性医院等建成投用,不断满足起步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是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注重政策集成创新;积极为起步区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能下放的政策、能灵活运用的特定区域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推动《关于进一步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实落地见效。

六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强土地保障。对起步区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差别化管理,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拓展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模式,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化利用。加强资金保障。用好政策性创投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政府性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起步区项目优先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强项目保障。积极争取将起步区更多项目列入市级重点项目,全力争取和支持央企、省属企业总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等优先向起步区布局。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澎湃新闻: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重大基础设施迎来投资高峰期,重点工业项目进入达产期”。请您简要介绍下济南市当前的项目建设情况?

于海田: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全力盯紧抓牢项目策划、储备、建设等各环节工作,谋划建立了市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健全完善了资源要素统筹、项目全周期服务等工作机制,召开了一系列专题研讨会、开工动员会、现场观摩会,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形成了以项目促发展、惠民生,以项目提干劲、优作风的良好格局。目前,全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不少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我市谋划实施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很多将在今年迎来投资高峰期,部分项目年内将建成投用,不仅能够为我市扩投资、稳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还将为我们更好补短板强功能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如铁路建设方面,目前济郑高铁、济滨高铁等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其中济郑高铁计划年内建成通车,济南至郑州的高铁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平均3.5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将支撑黄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加快形成,对于打通山东省西向高铁通道、加强与中原地区的快速联通、带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目前我们已建成3条线路,有6条线路同时在建,闭环成网的市域轨道通勤圈将加快形成。特别是3号线二期、7号线一期及至济阳有轨电车等项目,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南遥墙机场、济南东站等联通,将有效推动地铁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高效接驳,促进构建沿黄河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我市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统筹黄河两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公路建设方面,济南至潍坊高速公路年内将建成通车,庆云至章丘、济南至宁津等项目将陆续启动,“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正加快构建,将有力促进省会经济圈城市间互联互通。此外,在生态环保、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也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总投资273亿元的“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和城市内涝治理项目将于今年全面开工建设,城市更新领域计划完成新开工棚改安置房8012套、基本建成11427套任务,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今年计划投资近250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我们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奠定坚实基础。

工业项目建设领域,我市一批具有巨大产业带动作用重点工业项目强力推进、成效明显。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引进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项目将进入达产期,预计可新增工业产值超过千亿元。比亚迪半导体项目车规级功率芯片已大批量应用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很快将达到年产36万片设计产能;弗迪电池项目一期二期项目合计产能30Gwh,预计今年将全部达产;比亚迪年产15万辆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产能逐步提升。吉利济南生产基地实现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的跨越,新能源整车项目将冲刺百亿元目标。中国重汽集团发力新能源汽车业务,产品包含重、中、轻、微等全系列新能源商用卡车,实现了对港口、工业园区、物流配送、渣土自卸、城市环卫等全场景应用范围的覆盖。通过这些项目的赋能助力,济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形成芯片、动力电池、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以及零部件生产的全产业链条,打造了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圈。2023年,全市还将有一批涵盖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的新建重点工业项目进入投产期,将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澎湃新闻: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往往跟大企业、大项目高度相关。今年确定为“项目突破年”后,会给济南市2023年的整体经济带来什么改变?

于海田: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个重大项目,往往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重大项目,往往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极。当前,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城市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抓好“项目突破”,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策。全力跑好“稳增长”“拼经济”接力赛,必须加快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以大项目促进大投资、推动大发展、展现大作为。

春节过后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召开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将2023年确定为“项目突破年”,就是要引导和激励全市上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凝心聚力抓项目、蓄势赋能促发展,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上走在前、作示范,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

在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上,我们印发了《济南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谋划确定了第一批1301个重大项目的实施清单,总投资超2.4万亿。

这些项目涵盖科技创新、动能转换、扩大需求、生态建设、区域发展、乡村振兴、改革开放、文化建设、社会民生、安全保障等十大领域,均是我市各领域项目的“领头羊”,对全市扩投资、稳增长具有重要引领和拉动作用,将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科技创新领域,我们谋划实施总投资1920亿元的90个重点项目,包括建强科创平台载体、强化科创企业梯次培育、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等5个方面,将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比如产业发展领域,我们谋划实施总投资3110亿元的308个重点项目,包括推动链式集群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等5个方面,将有力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更具韧性、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比如扩大内需领域,我们谋划实施总投资5420亿元的267个重点项目,包括扩大有效投资、恢复扩大消费、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序实施城市更新等4个方面,在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对于优化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也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济南赶超发展、跨越发展、领先发展的势能必将加速集聚,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重大国家战略、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地位必将更加凸显,勇当排头兵、建设强省会的步伐必将更加有力。我们将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意识,一切工作围绕项目建设统筹安排,一切目标任务向项目落地见效看齐,争分夺秒谋发展、比学赶超勇争先,以项目建设的过硬实绩,努力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澎湃新闻:2023年“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上提出了“十个领域取得突破”。这十个领域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如何确保这一目标要求得以落地?

于海田:要实现“十个领域取得突破”,抓好项目建设的落地落实是关键所在。我们坚持项目化、清单化的思路,健全完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形成了全市上下分兵把口抓项目、凝心聚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建立了市级领导统筹把总、各部门协同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了项目建设工作台账和任务清单,逐一明确时间表、细化路线图,将责任分解到岗到人、落实到周到天,全过程闭环管理、跟踪推进,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心中有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在成效。

二是用心服务、强化保障。组建专门项目服务组,深入现场摸排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雷厉风行抓好问题协调解决,打通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建立项目全周期监测系统,严格项目立项、要素供给、规划施工、竣工验收等重点环节管控,落实好行政审批、资金、土地等各项要素保障,真正做到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服务。

三是强化督导、激发动力。加强对项目建设领域的督查,建立“日监测、周调度、月通报”的项目工作机制,对已落实的问效果、正在落实的看进度、尚未落实的查原因,加大项目在市级考核中的权重,并将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评先树优结合起来,激励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盯紧靠上,全力以赴保障项目建设高效高质推进。

总之,我们将以“项目突破年”为总抓手,持续系统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相信随着更多项目迅速推进、投产达效,济南完全有条件、有实力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济南全域都是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澎湃新闻:在“十个领域取得突破”中提到了“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济南又是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请问与传统的功能区相比,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有什么不同之处?

于海田:传统的功能区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更多是通过产业的集中化发展,来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的空间聚集,从而更好地发挥某种特定的城市功能。而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更像是一个功能概念,并不特指济南某一区域,整个济南全域都是试验区,主要是通过政策和制度的集成创新,来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的区域金融改革主要是在围绕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展开,希望能够通过一部分地区的先行先试,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经验。

在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而创新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资本则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要素,金融业作为资金融通主体是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就是为了解决当前金融在支持科技创新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堵点”“痛点”问题,加快构建由人才、政策、平台、机制等共同作用的多维度、多层次科创金融生态系统。

与功能区相比,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具有独特的“试验田”效应,通过“大胆试、大胆闯”来推进和引领制度创新升级,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利用科创金融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

济南五龙潭公园

澎湃新闻:央行等八部门去年底又印发了第二批试验区建设的方案,其中包括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等地。与其相比,济南市在定位和建设上靠什么领先?

于海田:在目前已经批复的两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城市中,济南市是唯一的北方城市。济南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对北方具有比较强的辐射力、引领力和代表性。

济南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典型示范性强,有利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带动北方地区协调发展,在实现自身凤凰涅槃、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和整个北方地区城市的发展提供示范借鉴,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与其他城市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相比,济南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更加突出新旧动能转换的特色。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和山东省的省会,济南理应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做示范。

济南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将重点围绕金融支持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条核心主线来展开,充分发挥金融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全局性、战略性作用,疏通金融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梗阻,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为金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子。

澎湃新闻:经过了一年多的建设,在金融反哺实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亮点成绩?

于海田:一年多来,随着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措施的逐步落地,各项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试验区建设可以说是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科技赋能,让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济南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6%,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2%,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71.3%;绿色贷款余额增长63.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18%。截至2022年末,全市首批次纳入统计的科创企业中,有贷户数占比达到41.9%,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88%,较年初下降0.37个百分点。

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实现较高增长的同时,驻济银行机构的信贷资产质量也在持续向好,截至今年2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到了0.8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3个百分点。

二是金融助力,让科技创新活力充分迸发。通过“人才贷”“人才有价”等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科技型人才差异化金融需求,有效改善了全市人才发展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2022年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60万人,获评“2022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

通过充分发挥政府资金、银行资金及各类投资基金作用,集中各方力量支持科研平台建设,战略科技资源加快集聚。2022年济南新获批全国、省重点实验室各5家,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跃居2022全球科研城市100强第36位。

通过首贷培植、基金投资、风险补偿、应急转贷等多种方式,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全市科创型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明显突破。2022年我市新增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0%以上,企业创新活力愈加澎湃。

让济南成为朝思暮想、流连忘返的网红城市

澎湃新闻:济南市党代会报告提出:“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城市既要有筋骨肉,更要有精气神。”软实力就是城市的精气神,但精气神不太容易量化,请问济南市如何把这个不太容易量化的领域具象化,进而去推进提升?

于海田: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城市软实力提升与文明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这是着眼长远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顺应全市人民期待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

城市软实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塑成的,必须有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在充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做好战略谋划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持续发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基于此,我们坚持把顶层设计、逐步推进和统筹兼顾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化、工程化方式来提升城市软实力。具体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文明典范城的实施意见》,明确围绕提升“核心价值引领力、城市文化驱动力、公益志愿感召力、城市品牌影响力、城市创意创新创造力、公共服务保障力、开放沟通向心力、宜居宜业宜游吸引力、社会治理协同力、城市形象传播力”等十个方向来谋篇布局,将文明典范城市创建200多项测评标准融入其中,明确了42个市直部门的56项具体任务,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也对应了文明典范城市的标准,努力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提供济南样板、济南模式。

二是项目化落实推进。去年我们制定了《“提升城市软实力 创建文明典范城”项目清单》,确定了146项实事项目,以项目清单形式明确每一方面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实化细化工作举措,明确相关责任单位,明晰推进时间节点,确保事事有人抓、办得好、能干成。

三是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建成全省首个区域性国际传播中心,成立网络名人巡访团、泉城推介官、网络泉城代言人队伍,创新打造“泉城发布厅”“理响泉城”等宣传品牌,精心策划开展“东亚文化之都”济南活动年百场活动,推出《三泉溪暖》等一批文艺精品,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文化项目开工建设。

另外,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城市软实力研究基地和高端学术对话交流平台、助推济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造引领全国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引擎和示范样板。

济南华山片区

澎湃新闻:近期,济南大明湖畔的超然楼成了网红打卡地。总结近年来,济南不乏现象级的网红景点或区域。请问济南市依托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持续让“老树发新芽”,实现从现象级点位到网红级城市的提升?

于海田:今年春节,无论是如潮的旅游客流,还是爆火的网红产品,人们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济南文旅消费市场的强势回归。这得益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消费需求释放,也是济南城市整体软实力提升的体现,更是提早预判市场、科学谋划工作的结果。

像国有景区免费政策的提出,泉城新春贺年会五大系列、数百项活动的策划举办,短视频平台的创意营销等,都为济南的文化旅游市场添了一把“柴”、加了一把“火”,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持续擦亮“泉城济南”文旅品牌,朝着打造网红城市的目标不懈努力。

今年,将力争实现年度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10%以上。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五个突破”:

一是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推动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加快推进总投资达1330亿元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提速城市文化馆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强化产业政策支撑。全面落实《济南市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不断提升文旅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着力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品质化的需求。做大做强市场主体。积极创建“雁阵型”产业集群,培育省级民宿集聚区,创建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争创国家和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二是在品牌塑造上求突破。打造持续化网红项目。征集、策划、打造济南最具网红特质的文旅新场景、新空间、新点位。解锁城市深度旅行,推出城市玩家、超级周末等常态化体验项目,打造一批网红新产品。打造高辨识度文旅IP。继续策划组织“二安”文化旅游节、辛弃疾文化周等名士文化活动,结合当下最受欢迎的汉服秀、文创市集、国风游园会等形式,增加互动性、体验性,让“名士文化”可看、可玩、可体验。实施“引客来济”计划。出台新一轮地接旅游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境内外旅游团队、旅游包机、旅游专列、自驾游团队等实施奖励。在京津冀、长三角及高铁沿线城市等重点客源市场创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三是在公共服务上求突破。抓好场馆建设。编制《济南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推动我市全民阅读规范化建设。指导区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升级,进一步加快泉城书房、泉城文化驿站的布局建设。强化数字赋能。完善智慧图书馆体系和济南公共文化云平台,创新实施公益数字阅读共享工程,丰富“泉民悦读”线上资源,擦亮“爱阅之都”城市名片。创新惠民举措。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延时开放、错时开放和夜间服务范围。加大群众性小剧小戏创演和优秀群文作品创作评选力度,大力培育基层文艺团队,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

四是在文化传承上求突破。实施三官庙汉墓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加快推进齐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城子崖、大辛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升洛庄汉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展示利用水平。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济南古城、老商埠、上新街片区的文物活化利用。促进非遗活化利用,启动非遗名城建设行动,推进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教育体系建设,开展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年内支持建设20个“泉城非遗坊”,塑造特色鲜明的非遗原创标识和国潮品牌。推进市博物馆新馆开工,扶持发展一批非国有博物馆,年内登记备案博物馆超过80家,努力打造博物馆之城。

五是在艺术精品上求突破。实施高端人才培育工程,优化青年演员成长环境,打造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艺术人才队伍。优化创作生产机制,实施“泉城文艺高峰”计划,建立舞台艺术专家库,跨地跨界联手打造精品力作,将音乐剧《我家门前有条河》、莱芜梆子《家住小清河》、儿童剧《一只小木箱》立上舞台,将京剧电影《邓恩铭》搬上银幕。

相信通过这“五个突破”,将让更多人了解济南的文化底蕴、感受济南的文化脉搏、迷上济南的文化气息,让济南真正成为朝思暮想、流连忘返的网红级城市。

澎湃新闻:济南提出,把城市软实力提升与文明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请问济南市目前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展如何?

于海田: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是更高层次、更具示范引领作用的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治理能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的集中展现。

近年来,济南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连续四年位列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省会、副省级城市组别第一名,经济社会发展也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比翼齐飞。

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城市软实力提升与文明城市创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动员全市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作为、加压奋进,全力以赴推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抬高标杆、加压奋进,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战略牵引,高规格出台《“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文明典范城”实施意见》,聚焦聚力“十大攻坚行动”,一体推进“十大之城”建设,走深走好城市软实力1.0到5.0的跃升之路。在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市委再次将争创典范纳入聚焦发力的十大重点领域,让抓高水平创建与抓高质量发展融合更紧、摆位更正、路径更清、措施更实。

我们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聚焦老城区、老小区等治理痛点,突出电动自行车管理、空中线缆整治等创建难点,盯住群众身边办证难、托幼难、停车难等“关键小事”,坚持项目化实施、专班化推进、工程化管理。新一批38个市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获得群众点赞,“千泉之城”“千园之城”建设持续提档扩面。看到城市每天都在变美变好,群众的支持热度越来越高,创建的基层基础越来越强。

我们注重系统谋划协调推进,坚持以城带乡、点面结合、全域覆盖的创建导向,推动创建水平整体提升。抓城乡联动,扎实开展农村“双美”“反对浪费 文明办事”等专项行动,全市文明村覆盖率达95%以上。152万“泉水青”志愿者发挥引领作用,共同提升城市品质温度。抓智慧驱动,以“我爱泉城”创建智慧平台为总载体,开发“创嘟嘟”“问嗒嗒”等四大应用场景,整合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等专业平台,对各类创建工作全时全域考核评价、跟踪问效。

我们着力完善机制压实责任,保持书记市长双主责组织架构顶格推进,制定出台《在创建工作中强化干部队伍考察评价和激励监督的实施意见》,建强专业督导、群众监督两套队伍,实行“评点位、抓街镇、促部门”一体化考核,构建“发现问题—处置问题—监督整改”的工作闭环,创建难点问题整改率达到97%。

通过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精神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工作步伐坚实、成效显著。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有广大群众的信任支持,有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济南必将交出一份创建精神文明典范城市的完美答卷。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