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女人不是生而顺从,而是变得顺从

哲学新书联合书单
2023-03-06 15:21
翻书党 >
字号

《关于权力的对话》(Gespräche über die Macht und den Zugang zum Machthaber

[德]卡尔·施米特 著,姜林静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2月

在德国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权力问题一直是他的核心关切。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施米特,整合了自魏玛时期以来的反思,在《政治的概念》出版二十多年后,推出一部言简意赅却引发热议的权力对话录。

在这部标志性的转型作品中,施米特虚构了一位青年与长者的对话,直面客观的权力运作,发展出一种崭新的权力辩证法。他质疑“人对人是狼”的拉丁古谚,向现代读者交出了耐人寻味的修正:人对人不是狼,而是人……

《爱因斯坦论政治》(Einstein on Politics

[美]大卫·E.罗 罗伯特·舒尔曼 编,方在庆 徐志凌 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

在《爱因斯坦论政治》一书中,编者将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公开发表和私下交流的政治著作和言论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爱因斯坦形象。他并不是像人们以前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天真的、徒劳无功的理想主义者,恰恰相反,在政治问题上,他是一个既讲原则又灵活机动的实用主义者,他的言论反映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黑格尔美学思想新探:以“艺术终结”论为中心》

朱立元 著,商务印书馆,2023年1月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影响较著而理解分歧亦大。本书在现代阐释学视域下,从黑格尔《美学》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着手,以大量一手资料为据,否定了学界普遍认同的黑格尔是“艺术终结”论始作俑者的观点;论证其对艺术前景的预言,不是“死亡”,而是辩证的“扬弃”,在艺术的三种历史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之后,将会出现一种新的当代艺术形态——自由艺术。

《简朴的哲学:为什么少就是多?》(The Wisdom of Frugality: Why Less Is More - More or Less

[美]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 著,叶品岑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2月

本书作者埃默里斯·韦斯特科特是支持过简朴生活的,但他没有止步于鼓吹节制,而是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多角度启发人们跳出现代的生活条件,诘问生活的意义,独立地从更深的源头思考“简朴”是否为值得追求的目标。当中触及了更多更深层次的事物,例如,简朴或者奢侈可能都是为了获得自由和安定感,而舍弃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打破传统,也意味着更新一些社会关系和秩序……由此可见“简朴”远不止物品的“断舍离”,而更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的议题,值得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文学的第三共和国》(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 des lettres: De Flaubert à Proust

[法]安托万·孔帕尼翁 著,龚觅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2月

文学研究是自古以来的事业,但作为大学教育的“文学史”并不与生俱来。它的诞生伴随着一次学术权力的此消彼长。

1850年以来,作为学科的“历史学”从历史文学中独立出来,史学家在法国知识界迅速攫取话语权,成为推动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成员。19世纪末法国的政教分离与教育改革促成综合大学的建立,在此之前,属于古典人文学的“文学研究”由修辞学主导,从此以后,在史学家的主导下,文学研究脱离了摆弄辞藻的面貌,被放入历史和社会的关系中加以关照。几乎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在大学中初露峥嵘,“教育学”这个社会学分支也在此时诞生。朗松之于文学史,就如涂尔干之于社会学,作为两门彼时的新兴学问,二者都试图在文学/历史、哲学/历史间打下楔子,为自己开辟空间。

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从普法战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福楼拜到普鲁斯特”这段时期内,法兰西“学者共和国”的全景图,大量史料串联起法兰西第三共和治下法德知识界的恩怨往还、史学与文学的分合、德雷福斯事件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光谱以及朗松、涂尔干、圣勃夫、吕西安·费弗尔等一干活跃在世纪之交的法国学者群像,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第三共和国》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部理想的现代小说阅读。

《视觉批判导论》

吴琼 著,拜德雅丨西南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作者吴琼教授视觉文化研究力作,诊断我们所置身的视觉时代的问题,揭示当代主体被幻化的异形,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论述,搭配100多幅插图,函套精装呈现。

“视觉文化研究发展至今,形态已经极为多样,其对待视觉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或媒介文化的立场也形形色色,但我更倾向于强调它批判性的一面。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如果我们承认今天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那么,对视觉中心主义的批判将直接指证当代社会的‘全景敞视主义’,指证包裹在我们的观看中的自恋和恋物癖好,亦指证当代主体已被幻化的异形。我同时也要强调一点:视觉文化研究不是疗伤的机器,它固然想要为我们提供一个走出镜城的策略,但对镜城幻影的痴迷已然成为存在或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充其量只能在‘已然’的宿命中寻求一次次的逃逸,因为我们只要活着,就离不开视觉文化提供给我们的镜像。”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Métaphysique du bonheur réel

[法]阿兰·巴迪欧 著,刘云虹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2023年2月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在这部简短而有力的作品中,巴迪欧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辨析哲学生活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深入浅出地厘清“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呈现寻求真实幸福的方式,并表明他的哲学对我们当今生活之意义。

他以“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这一看似存在悖论的标题为本书命名,并通过分析哲学与哲学的欲望、幸福考验下的哲学与反哲学间的张力、是否必须为了幸福而改变世界,以及哲学的目的地与情感之间的关联等一系列问题,来简明扼要地回答哲学的任务。

《片段集:让·鲍德里亚与弗朗索瓦·利沃奈对话录》(D'un fragment l'autre: Entretiens avec François L'Yvonnet

[法]让·鲍德里亚 著,田争争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3年1月

本书是九个片段的合集,前八章以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鲍德里亚与利沃奈的深入对话,围绕哲学、文学、政治、社会、艺术、文化、摄影等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和思考;最后一章则是鲍德里亚片段式写作的一段“独白”,思考了恶与不幸、善与幸福、自由与解放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鲍德里亚赋予格言和片段以独异性,以对抗连续性的、集合性的庞大整体,以对抗分形和碎片。在这本片段式对话和写作的文集中,我们也得以片段式地窥见鲍德里亚的思想,唯有片段才能承载如此庞大又散漫的思想母体,因为正如鲍德里亚所言:“人们谈论自己的时候永远不会说出全部的真相,而是将它作为秘密保存起来,只以片段的方式传递出去。”

《现代精神之花:一个东北工业城市的具体与抽象》

徐前进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也人,2023年1月

本书是一次先锋的思想实验,作者以在地的观察视角,从空间、物质、人物着眼,考察一个东北工业城市具体层面上的景观与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内涵。那些正在变化或已经消失的事物,逐渐成为现代精神的象征。记录东北城市的日常景观,这既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它意味着我们必须诚实地面对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那些生长的、消失的事物,正蕴藏着我们未曾仔细了解的现代精神,属于中国城市的现代精神。

《达尔文的危险思想:演化与生命的意义》(Darwin's Dangerous Idea: Evolu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Life

[美]丹尼尔·丹尼特 著,张鹏瀚 赵庆源 译,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工作室,2023年2月

查尔斯·达尔文用他的《物种起源》为生命的多姿多彩提供了一种解释:是演化和自然选择造就了这个星球上缤纷的生命。但他真的如这部划时代著作的书名提示的那样,解释了物种的起源吗?

自诞生的那一天起,达尔文自然选择和演化的理论就引发过很多争议:被曲解、被滥用、被否认,并且引发过一次又一次激烈的辩论。虽然今天的多数人已经不再相信生命是神创的产物,并接受演化和自然选择才是生命多样性背后的力量,但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认为,很多人,包括很多世俗的学者——哲学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甚至生物学家——对演化和自然选择仍然存在误解。他们的思维中或许已经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但却仍然为一种变相的“创造论”和无法解释的“奇迹”留有一席之地。在《达尔文的危险思想》中,基于公认的科学事实和缜密的逻辑论证,丹尼特提出,演化是一个机械的算法过程,这种算法过程不仅决定了羚羊的速度、老鹰的翅膀和兰花的形状,也同样决定了心灵、意义、道德等一部分学者不愿意用演化和自然选择来看待和阐释的概念。丹尼特在书中没有把对演化和自然选择的论述局限于生物学领域,还将其拓展到了文化、语言、社会等生物学以外的其他领域,把对演化和自然选择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本书入围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并入选英国《泰晤士报》年度图书书单。

《她之所以为她:女人不是生而顺从,而是变得顺从》(On ne naît pas soumise, on le devient

[法]玛侬·加西亚 著,黄荭 沈祯颖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2月

想象一下,化妆品、高跟鞋、塑身衣、公主裙、蕾丝胸罩、珠宝首饰、名牌包包……这个丰盈的物质世界和社会文化对女性的期许和塑造;当你生儿育女成为母亲,你感受到“母性”带给你的“痛并快乐着”的充实和满足……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自然,如此理所应当。

即使是那些最有独立意识、最具女性主义倾向的女性,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她们享受男性对她们投来的具有征服意味的目光,她们渴望成为伴侣怀中一只温顺的宠物,相比那些看上去更能让她们绽放自我的工作,她们更愿意去干干家务活儿,从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为家人精心准备的早餐中获得小小的乐趣。这些欲望和乐趣同女性的独立是否矛盾?这些下意识的顺从是天性使然吗?

然而,当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关于女性问题的暧昧和矛盾随处可见:人们呼吁女性应该独立自由,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不应该接受男性高高在上、对她们颐指气使;与此同时,社会中又充斥着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性感娇娃、一个贤妻良母的建议和准则。女性究竟是什么?是否存在一种“女性天性”?这样的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追随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脚步,本书作者玛侬·加西亚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因为理解女性为何顺从是走向一切解放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成为自己”,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自己”之所是。

《政治情感:爱对于正义为何重要?》(Political Emotions: Why Love Matters for Justice

[美]玛莎·C.努斯鲍姆 著,陈燕 卢俊豪 李晶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针对这一问题,玛莎·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

即使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恐惧、厌恶、嫉妒、怨恨和竞争性忧虑等负面情感也普遍存在,而根植于爱的公众情感却可以培养民众对社会共同目标的忠诚并抑制这些负面情感的作用。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民主政治领袖,如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明白培养公共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有时会认为,一种致力于公共情感的理论会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努斯鲍姆对此表示怀疑,她在充分考察卢梭、孔德、密尔和泰戈尔等人提出的宗教方案后明示,一个合宜的社会应该学会利用人类心理中固有的情感资源,培养能够激发人们政治情感的公共文化。这样做不仅能唤起人们为共同事业牺牲的激情,还能限制我们人格中的阴暗面所造成的伤害。将社会的正义原则融入诗歌、戏剧、政治言辞、节日甚至公园设计等事物中,是努斯鲍姆提供的培养民众支持正义的公共情感的适当方式。

努斯鲍姆写到,“爱是赋予‘尊重人性’以生命之物”,它“使尊重人性不仅仅是一个空壳”。对于政治哲学来说,《政治情感》是一种富有挑战性而又雄心勃勃的献礼。

《极简希腊哲学史》(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日]左近司祥子 著,郑悦 包芳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

这是一本关于希腊哲学的入门读物,并配以漫画插图,形式简洁、生动有趣。该书选取了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内多名哲学家富含辩论思维的核心理念,并选取其著作中的著名片段加以解读。又利用哲学家们理论的关联性,将复杂的思考逻辑逐步解析,以较为通俗的语言解读。让你一本书了解令人望而生畏又充满魅力的希腊哲学史。

《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第二版)》(The Sense of Reality

[英]以赛亚·伯林 著,亨利·哈代 编,潘荣荣 林茂 魏钊凌 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3月

在《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主体的九篇文章中,以赛亚·伯林探讨了近三个世纪以来主导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核心观念,追溯重要思想潮流的兴起与流变,梳理出一条从康德主义经浪漫主义到民族主义的演变脉络。书中涉及许多主题,如历史中的实在论、政治判断力、艺术的责任等。伯林指出,好的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小说家具有一种相似的才能,能够洞察具体时刻的特质和微妙关系,这就是“现实感”。这些文章展现了伯林极度渊博的学识,富有洞见,文笔酣畅淋漓。本书按普林斯顿第二版增订,新增蒂莫西·斯奈德撰写的序言,以及伯林本人写的《伟大的俄国评论家:V.G.别林斯基》《完美社会理论的终结》两篇文章。

《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Être marxiste en philosophie

[法]路易·阿尔都塞 著,吴子枫 译,北京出版社,2022年10月

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阿尔都塞在书中还尤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对哲学的体系性及作为西方传统哲学核心问题的认识论和存在论作出历史性考察,并借助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和“没有主体的过程”这个唯物主义范畴,解构了人们围绕认识论和存在论提出来的一系列假问题,把它们揭露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理论欺骗。本书及其姊妹篇《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代表阿尔都塞对自己哲学观的最后总结,它们的出版向人们生动展示了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意味着什么。

《中国思想》(Chinese Thought

[美]顾立雅 著,马腾 译,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23年1月

《中国思想》是美国汉学元老顾立雅先生写于1953年的早期著作,本书为该书首个中文译本。顾立雅先生深谙中国思想文化,在书中论及儒学、墨子与孟子的理念、道家、法家等,以及它们的演变与调适,对从古至今的中国思想作了一番通识性的概述,展露出别开生面的文明视野、饶有趣味的异域品评,及精湛的考述诠释功夫。这既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中国思想读物,亦是具学术研究性质的引玉之砖。《纽约时代书评》曾言:“没有另外哪一本书能够如此言简意赅地展现中国思想的大体趋势。……这是一本能让对中国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读懂的书籍。”

《正义的语境: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政治哲学》(Kontexte der Gerechtigkeit: politische Philosophie jenseits von Liberalismus und Kommunitarismus

[德]莱纳·福斯特 著,张义修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当神性的或者自然的法则失效的时候,正义的规范权威从何建立呢?如果“正义女神”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社会中,她该如何唤起共同而普遍的道德观念呢?这是福斯特在本书中提出的问题。

由此出发,福斯特认为不考虑单个的人格而去追寻一种普遍的正义,以及去追求一种同具体的人的经验相分离的理性,隐含着某种危险。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福斯特对关于“正义”概念所提出的不同语境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对“正义的诸语境”的区分,有助于阐明这些规范性条件,只有在确定的条件下,一个公正的社会才能够被建构。因此,福斯特认为一种正义的理论是与语境联系在一起但又超越语境的,一个能够将这些语境统合起来的社会才是公正的社会。

《美国公民身份:寻求接纳》(American Citizenship: The Quest for Inclusion

[美]朱迪丝·N.施克莱 著,钱一栋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思想剧场,2023年2月

此书的主旨是揭示美国公民身份“言”与“行”之间的张力。美国虽然从建国开始就宣扬自由平等,但长期实行奴隶制,甚至在南北战争之后,黑人依然长期遭受歧视,并未真正被白人群体接纳为公民同伴。除了种族问题,施克莱还谈了女性等其他弱势群体。他们在法律上都有公民身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无法获得让人尊敬的社会地位。“那些被排斥的男男女女最清楚,作为公共地位的两个重大标志,投票和赚钱的机会到底有多重要。在他们看来,投票和赚钱不只是增进自身利益和挣到钱的能力,也是美国公民的属性。有些人未能获得公民尊严的这两个标志,这不仅让他们感到无力、陷入贫困,还使他们颜面扫地。……因此在美国,争取公民身份……的目的是被这个政治体所接纳,它是一种打破排斥性屏障、获得承认的努力。”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The Humanist Tradition in the West

[英]阿伦·布洛克 著,罗爽 译,后浪丨九州出版社,2023年2月

本书追溯人文主义传统的演变历程,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做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全书勾勒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天才人物们在哲学、文学、社会、政治、心理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璀璨成就。作者多年浸淫古典学的深厚学养及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为这本小书赋予了奇妙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最宏阔的主流之一,若我们的思考不拘泥于具体术语和学派,则可认为人文精神发源于古典,流衍于中世,爆发于现代诞生的黎明时刻,并为塑造这一现代文化及现代人的心灵奠定了基础。在甘美幻梦的背面,人文主义是否有其阴暗与弱点?或者说,人文主义与其对手——诸多反人本主义思潮之间的争端将迎来何种结局呢?本书对人文主义的讲述并不是一曲淳朴赞歌,反思与怀疑的暗线从一开始就被严肃地埋下,这意味着作者邀请并敦促读者们参与事关人文主义自身存亡的思考。

《钱锺书传》

张文江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2023年2月

在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相关领域,想完全绕过钱锺书,在今天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钱锺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著作贯通中西,横跨创作和理论;创作兼及诗文,理论兼及文史哲,以中文论中国,西文论西方,每一方面都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钱锺书传》按时间顺序,将钱锺书的一生划分为早年生活和求学、意园神楼、沧浪之水、槎通碧汉、群峰之颠五个阶段,将经历与著作交织考索,做出解读。尤其从结构系统的角度分析《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钱氏著作,别具只眼。书末附《钱锺书著作的分期和系统》和《钱锺书简易年表》,对钱氏一生的行事与著述有清晰梳理,有助于理解钱锺书的思想发展。

张文江先生检阅钱锺书著述,分析其知识结构,留意其如何应对身处的时代,以简约清通的行文,呈现传主的精神风貌。本书出版后曾经钱锺书寓目,作者还与传主通信讨论了若干细节,是一部获得钱锺书认可的传记。

    责任编辑:臧继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