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当00后爱上逛博物馆

赵一兆
2023-03-10 21: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2023年2月11日,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首个夜场正式开放,1500名观众如约参观。视觉中国 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现在95后、00后成为博物馆主题游的主力军,“看展式社交”,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社交方式。对这事儿,我还挺有发言权。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城市,第一站必定是博物馆。我在南京博物院看过东汉银缕玉衣,在三星堆看过青铜面具,来上海后,上海博物馆就成了我的第一个打卡地。

特意选了一个工作日,想着人会少点,没想到现场观众仍很多。编钟的玻璃罩前,一个小男孩趴在地上,拿着画笔临摹;镇馆之宝之一的商鞅方升前,几个大学生在讨论商鞅一生的功败垂成;明代四大才子的松竹画卷前,有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在小声背诵“任尔东西南北风”。

你看,这就像一场奇幻的时空穿越之旅:这些青铜、玉石、泥塑、青瓷材质的组合,经由古人的想象与打磨,被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无限丰富的内涵,又历经多少时光流转、岁月沧桑,经历多少偶然或幸运,才能矗立在千百年后的我们面前。

这让我觉得,逛博物馆,就是一次有趣的“探险”——我们会期望在某个看似不起眼的文物身上,看到一个鲜活灵动的古人,找寻到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见证一段书本上无法见证的具体可感的历史。

上博里,这样的展品不少。比如,古代陶瓷馆里的彩色釉陶骑马女俑,是唐三彩里的一大杰作。这是一位身着窄袖胡服长裙、头戴帷帽、脚跨骏马的女性。她目视前方,神态从容,既有女性的柔美,又不失自信与力量感。从她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生活与风俗中兼收并蓄的一面,以及女性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开放。

来自更远古商代的兽面纹爵,静静地伫立在射灯下,幽深的光芒,让我瞬间感受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意境。那个觥筹交错的平凡月夜,是否也是决定着历史走向的一夜?

还有一些展品,本身不那么有名,留给参观者的信息里,只有来源地。比如,某个君王墓葬的天王俑和镇墓兽,收购自北京某个胡同口旧货摊的外国钱币,某个民国收藏家无偿捐赠的书画作品。

它们故事里的“残缺”,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层面的想象: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乱世,还是繁荣富足的盛世,总有手艺人将自己不竭的灵感付诸作品,也有爱好文物的人竭尽全力保护着这些珍宝。或许,时间会让文物黯淡氧化,但保护者和观众倾注的感情擦亮了它们,使其重新熠熠生辉。

无数的夜晚,它们在沉睡。而当展厅的灯一亮起,就如同开启了一台时光机,我们瞬间就能与这些可敬可爱的文物对话。

这几年,想要线下参观博物馆,并不容易。受疫情影响,很多博物馆都推出了“线上逛馆”活动,这当然是一种应对办法,也可以看作是博物馆的自我求变和创新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博物馆是一个需要“现场感”的场所,数字技术再先进,再能让人身临其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真正地走进去,真切地用眼去看,用心灵去感受。

所以,在这个天暖花开的春日,在出游踏青的好时节,我想建议大家,不管你是在生活了很久的城市,还是去到一个新地方,别忘了逛逛博物馆,去看看那些久违了的“老朋友们”。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