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去上“男德班”?一个00后男生的性别实践

2023-03-13 09: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撰文 | 邱瑜敏、杨柳

编辑 | 杨柳、薇薇子

摄制 | 主任 小梅 得龙 乐贝 常贺 嫂子 魏威

视效 | 佳慧、雪松、曲枚

男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女人?

2月底,在北京,一个名为「男德班」的培训班开课了。创办者是男性,来参加培训的也都是男性,提倡男女平等地分担家庭与社会责任。

叫「男德班」这个名,就是为了引起关注,创办人、性别学者方刚说。

「后浪研究所」迫不及待派出我司「男德标兵」李主任,作为学员去卧底「男德班」。从家务事到分娩再到养育孩子,李主任来了个性别大逆转,沉浸式体验了整三天。

李主任这次短暂卧底收获了些什么?这个班真的能提升「男德」水准?

尽管现场有点混乱,课程安排得也略微浅显,但它不失为一个有趣的、探索性别平等的「社会实验」。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意外收获,我们交到了一位00后好朋友,郭阳。这个男孩是被自己的女朋友江蓝叫来上男德班的。其他来上课的男人,是父亲、是丈夫,希望家庭角色上能更进一步,只有郭阳,来这纯粹是想「共情」女性。

跟这对情侣交流后,我们了解了更多:身为女性,江蓝从小到大遭遇许多冒犯、不公,她发现自己很难跟男友郭阳讲明白,「他好像对这部分没有感知」。这让江蓝愤怒,「为什么我懂,凭什么你不懂?」这正是郭阳报名「男德班」的最直接诱因。

借由「男德班」,在多元声音嘈杂喧嚷的今天,这对年轻的情侣,坦诚、勇敢地探索性别议题。

这是男人和女人间的罗曼蒂克,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正面对决。

新青年试验场,体验派聚集地,寻找并记录那些让你瞳孔放大的「WOW人类」,这里是「后浪研究所」新栏目「WOW人类」的第2期。

「闹哄哄」的共情

不到一分钟,一个七斤左右、套在红色尼龙袋子里的水袋,就被缠缚在了郭阳的肚皮上。光绳子绑还贴合得不够,透明胶带又往腰上缠了几圈。

这下有感觉了。腰间的重量提醒他,现在他的身份是一个怀胎四月的孕妇。上厕所、吃饭、休息,不管做什么,接下来的6个多小时,他都要和这个「胎儿」在一起,中途绝不能取下。「有种怪异的感觉」,尤其是在系鞋带、捡东西时,郭阳明显感觉到了吃力。

二月底的一个周末,在北京东城区一个老式宾馆的大会议室里,郭阳和另外14位男同学正在上一堂「男德课」。课程持续三天。这是第二天,他们要体验怀孕和分娩,从早上9点半开始,每人肚子上都绑了6-10斤重量不一的水球。

下午4点,终于挨到了「卸货」时刻。场面一度混乱。

「使劲啊,快看到脑袋了!」课程讲师扮演的「助产师」在一旁鼓劲加油,另一位男性扮演丈夫握住他的手,躺在由三张凳子组成的「产床」上,他下意识地配合,全身发力,脑子却有些懵,下一步该怎么做?

男德班学员体验怀孕

其他同学都在此起彼伏地叫喊、用力,郭阳却尬住了,他觉得自己「演不出来」。作为这个班里唯一的00后、北京一所985大学学核物理的研究生,生孩子是他的绝对盲点,他努力在脑海里搜索能帮助他完成这个产程的任何有效信息。

这时他突然想起女朋友曾跟她描述过女人生育的场面,“阴道撕裂,肚皮被划开,医生用手把孩子掏出来。”

躺在椅子上、盯着天花板,周围来来去去的学员、讲师,闹哄哄的现场让他体会到了那种「没有尊严、任人宰割的感觉」。后来他回忆,「有种奇妙的共情,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刚生产完、被人围观的女性」。

「好伴侣好父亲:全参与男性成长工作坊」,是这个「男德班」的全称。2015年,恰逢「女德班」甚嚣尘上,方刚就办过了一期「男德班」,呼吁男性参与家务、照料孩子。时隔7年,性别议题的讨论变得更激烈了,方刚决定再次开班。

为期三天的课程,包括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汉气概的伤害、反家庭暴力、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术等。

这次来参加的,大都是已婚已育的中年男性,还有一位已经做爷爷的60后。郭阳是他们中最年轻的一个。

电视剧《赘婿》台词

开班信息是女朋友江蓝告诉他的。江蓝在北京另一所211大学读心理学硕士,她的一门选修课老师就是方刚。她建议郭阳也去上上课。

难道不应该是那些有过家暴等恶劣行为的「失德」男性才需要上课吗?起先,郭阳觉得男德班跟他没任何关系。经过江蓝的认真解释,郭阳答应了。

而他内心更进一步的想法是,去真实体验下网络上极易发酵的性别争论,「我想看一看大家面对面的交流是怎么样的。当你面对面去体验的时候,能有一些肢体上、心理上的真实感受。」

来自身体上的真实反应,在第一节课,就给了他小小的冲击。

在一个关于男性气质的互动环节,老师要求男人们两两一组,互相深情对视三次,分别是10秒、20秒和30秒的时间。

郭阳的对视对象是方刚。在面对比他年长许多又极具威严的师长时,郭阳的眼神有些闪躲,很难流露「深情」。但在最后一次30秒的对视中,他长久望向方刚的眼睛,他发现对方的眼底有些湿润。

他太少见到成年男性流露温柔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长久对视眼睛干涩了?

男人怎么能哭呢?大概每个男孩都是被这样教育着长大的。小时候因为天黑不敢一个人出门倒垃圾,他会被母亲教育说:「你为什么不敢?如果你是女生,我就陪你一起去,但你是一个男生」。

男德班正在朗诵南希·史密斯的诗歌《只要有一个女人》

课上,他和他的中年男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一首诗: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

还有一节课,主题是亲子阅读。两人一组模拟爸爸给孩子念书的场景,老师发给郭阳和同伴5本绘本,每一本都是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一个故事。郭阳突然意识到,在他小时候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每次都是妈妈陪伴读书,再或者是姥姥,「为什么都是女性在带我读书,爸爸呢?」

你感受到了什么?

每天上完课,郭阳都会被女友江蓝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性别话题讨论,是这对年轻小情侣间的日常话题之一。江蓝常常是主动发起者。前一阵子,当「北大宿舍聊天×上野千鹤子」的对谈视频掀起全网讨论的时候,江蓝拿视频给郭阳看,两人因为观点不一致差点吵起来,后来发现双方看的是上下不同半集。

提出去上男德班的那个夜晚,也是在一次性别话题的讨论之后,江蓝提出:「我想请你认真考虑一下(男德班)这个事情,这个话题对我们两个蛮重要。」

没有什么挣扎。毕竟郭阳从小的生活环境就跟女性亲近。小时候,爸爸长期不在家,他跟着妈妈长大,跟几位姨妈和表妹也走得很近。在他的印象里,妈妈在家里拥有大事的决策权,买车买房,她说了算。

作为山东人,打小他就隐隐觉察到了因性别不一样导致的区别对待。去亲戚家里吃饭,遇到女性不能上桌的情况,他感觉「有点难受」。同样是去大城市读研、打拼,他被家里给予极大支持,而同样优秀的表妹却被劝阻,「别读那么多书,赶紧工作嫁人吧。」

图源视觉中国

但作为女性,到底是种什么感受?现在,他有了最粗浅、直接的体验。

身边最亲近的异性,拥有这些感受,对于江蓝至关重要。「我会觉得这些有感受的时刻是有温度的。很多时候我们讨论女性困境,他是用头脑和理性去跟我讨论的,但因为他有了这些模拟的体验,哪怕只是一丁点的松动,都会在我们未来的对话中创设出更多经验的共情。」

江蓝比郭阳大3岁。出生在广西的一个大家长式的家庭,妈妈和她的一切事情都要听从爸爸安排,从小,她的穿衣打扮甚至剪一个发型都要经过他的同意。念大学后,她疯狂买了许多从未穿过的吊带裙。

成长过程中,她遭受过不少来自同龄男生的冒犯。初中时,坐在后排的两个男同学会偷偷议论她,「她身材很好,但可惜长了一张这样的脸」;再长大一点,交往了几个男朋友之后就会被男生用别有意味的表情调侃,「很骚」、「你一定很会吧」。

当她把这些经历讲给男友郭阳听时,却发现了另一种困境,「我发现他好像对这部分没有感知,于是我很愤怒。我就会想为什么我懂,凭什么你不懂。」这正是江蓝建议郭阳去上男德班的直接原因,「他需要和我一起感受滚烫的现实。」

男德班正在讨论“好爸爸”的标准

一开始郭阳会有不舒服,「可能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不合,冲击了我的价值观。」但他选择了听她说下去,「理解你为什么这么说。后来可能就慢慢地融合成自己的想法。」

这些想法也展露在男德班的学习中。

有一天在课上关于「两性冲突」的讨论中,一个60后的男同学分享了他跟妻子吵架发火的经历。他工作一整天回家很累,但是妻子总是不停地唠叨,这个时候他就有发火的冲动,因为他觉得是妻子先做错了,根本不体谅他的辛苦。

但郭阳主动提出一个观点,这不是对错的问题,只是价值观的冲撞。「在你的价值观里面,累了就听不得别人的唠叨。但站在你妻子的角度,她可能会担心你吃没吃饭,洗没洗漱,以及她一整天都没有跟你有说话的机会,她也会有情绪的不满。」

他对身边比他大30多岁的人建议,「你需要的是了解她的情绪,不只是嫌她唠叨很烦。」对方愣住了,没再说话。

男德班的“沟通课”

在男德班里,郭阳常常能感到代际之间或者说同性之间对于性别话题的分歧。这也是他日常生活中的罕见体验。

和女友讨论得再如火如荼,郭阳都没有将上课的事情告诉实验室的同学。在他的同学圈,男生之间极少主动讨论性别话题,他甚至能想象一些男生的排斥情绪,“如果他们知道,第一句话肯定会问你,你为什么要参加这种东西?”

蚂蚁啃骨头

三天的男德课结束了,郭阳给自己的表现打61分。「在及格线以上,但谦虚点,肯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男德班的「理论」,开始被应用了起来。比如,最让他们头疼的家务问题。

在他们的出租屋里,江蓝总是那个「眼里有活儿」的人,她习惯于每天都要叠被子,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但郭阳则显得「潦草」一些,他更想一个月打扫一次。对于郭阳的「眼里没活儿」,江蓝有时会想,女孩要勤快爱整洁,是不是也是社会塑造出来的?

上完男德课之后,他们认真聊起家务分担。郭阳告诉江蓝:「听到你总是批评我卫生做得不好,我也会感到生气,因为其实我已经尽力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我希望得到肯定,但你没有,我也会觉得委屈。」

这正是男德班所教的:并非指责「你」,而是传递「我」的感受。

江蓝有时候也会反思,「是不是自己过于强势,没有看到对方的感受?」

但她发现郭阳拥有很强的内核,「他早上9点去做实验,晚上10点回来还能捧着一个全英的文献在那里看。其他事情很焦灼的时候,还能专注在他的实验上。他的内核也给了我一些底气,我这样做他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他真的不愿意接受,他会有反驳的。」

图源视觉中国

对于家务事,现在他们找到了双方最舒适的处理方式,只要江蓝开始干活,郭阳也会动起来,江蓝拖地的时候,他会顺手下楼倒个垃圾,垃圾倒完,江蓝的活儿也干完了。

可对于年轻一代的情侣来说,结婚和生育上的更大的冲突,并不是上一次男德课就可以解决的。

民政部公布的《2021年4季度民政统计分省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创下民政部自1986年以来公布结婚数据的历史新低。婚内性别暴力、职场歧视和生育困境,成了年轻女性「恐婚恐育」的部分原因。

交往一年多,有一次,江蓝一时兴起告诉郭阳,「咱们要是不结婚,这样在一起一辈子也可以。」郭阳的表情变了,「有些不对劲」。

江蓝感到好奇,明明自己是年龄更大、应该有婚姻焦虑的人,为什么郭阳一个00后会下意识认为「不结婚」是一件奇怪的事呢?

江蓝把这归结于男性对于结婚的本能欲望,「可以迟一点也可以早一点,但必须要结婚。好像控制女性的生育权这种东西是烙在他们骨子里的。」郭阳的感觉是,结婚这件事在目前还是主流选择,如果不结婚反而是另类的事情。

郭阳是家中的独子,在传统的山东家庭里,传宗接代仍然是不可改变的观念,郭阳的父亲曾经告诉他:「我是家里的长子,你也是,你以后一定要给我们生一个儿子,以后你可是要进祠堂的。」

图源视觉中国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郭阳奉行的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策略,温和搪塞过去,他回答,「现在都什么年代了,生男生女都一样。」

和郭阳脾气不同,江蓝更强硬,她会强烈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如果我跟他的关系要在更大范围内公开,比如见家长,我会觉得他如果在父母面前弱下来,跟我就显得不是同一战线。」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方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个蚂蚁啃骨头的工作,一定非常漫长。我们对抗的是几千年的父权制度的影响,这不能着急。我也不期待一个学员在这里学习三天,就成为一个性别平等的革命者。我自己也是走过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走到这里。」

但改变确实在发生。郭阳总结自己的课程感受时说,虽然没有颠覆性的冲击和改变,但他觉得自己的「内在力量」增加了,他也更主动和江蓝交流性别话题了。

他们还打算录一期对谈播客,记录这三天时间里,他们所经历的惊奇、感动和小小进步,那是两个年轻人都有过的真诚探索。

(应受访者要求,郭阳为化名。封面图源于《你好旧时光》剧照。)

你认为男德是什么?你会自愿或者建议身边的男人参加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