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丫丫”回国最新进展!“真的好爱熊猫,谁懂啊”

2023-03-09 23: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地道风物 ,作者风物菌

地道风物.

行走的风物百科,看见中国每寸土地的不一样。

近日,旅美大熊猫“丫丫”的情况一直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丫丫”即将归国的消息,引发广大网友的关注。

3月8日,中国动物园协会网站发布《关于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大熊猫合作有关进展情况的通报》。

通报指出,北京动物园将派出兽医和饲养员于下周抵美,熟悉大熊猫“丫丫”的饲养情况,实地与孟菲斯动物园共同做好大熊猫“丫丫”的饲养、护理并护送“丫丫”回国。目前,中方已经完成了所有审批事项,北京动物园已从饲养场地、饲养方案、医疗保障、饲料供应等方面做好了迎接“丫丫”回家的各项准备工作。

图源 | 中国动物园协会网站截图

熊猫作为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之一,长久以来一直肩负外交的重要使命。目前就有60多只大熊猫在海外动物园,担任着中国外交大使的形象。

“福宝”,旅韩大熊猫。

图源 | 视觉中国

去年庆祝卡塔尔世界杯借给卡塔尔的“京京”和“四海”,如今住在有恒温空调的豪华房间里。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借给俄罗斯的大熊猫“如意”和“丁丁”,更是在2019年入住莫斯科后,画风突变,体重狂飙40公斤,打滚、吊绳、拉水桶,战斗力爆表。

不愧是在俄罗斯生活的大熊猫,战斗力爆表。

图源 | B站up-豆腐鱼汤-

全球范围内,没有大熊猫入住的动物园绝称不上是世界顶级动物园,从奥运福娃“晶晶”到好莱坞的功夫熊猫,“熊猫热”风靡世界,从未降温。熊猫有多受外国人喜爱呢?如果你和一群外国人聊四川,他们可能对川菜、火锅兴趣寥寥,但若提起大熊猫,他们会一下围坐过来,两眼放光地问这问那。

人们提起熊猫,通常会想起四川的大熊猫,但其实熊猫并不只生存于四川,也分布在甘肃、陕西。相比于熊猫对我们所作的贡献,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太少太少。

大熊猫,中国人的国宝。

摄影 | 吕植

“外交大使”熊猫,如何萌翻世界?

如果找一种动物来代表中国,可能是“龙”;如果找一种现实中存在的动物,那无疑是大熊猫。黑与白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太极阴阳,也是大熊猫这一中国特有物种的专属配色。

曾经熊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

和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的扩张有关,

但近两年国内大熊猫保护环境有所改善,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图源 | 视觉中国

也正因为这特殊的配色,当1869年法国传教士(同时也是业余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四川宝兴的山区发现“黑白熊”,并把它介绍给世界时,别说震惊外国人了,大多数中国人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一神奇动物,并同样震惊。但可惜,之后的数十年,正值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大熊猫成为西方探险家猎杀的对象,与四万万中国人共同受难。

1941年,抗日战火中的中国政府为感谢美国在医疗、食品等方面的援助,将大熊猫“潘达”“潘弟”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由此开启了中国独特的外交模式——熊猫外交。1955到1982年期间,有24只大熊猫走出国门,作为新中国的形象大使,肩负起外交使命。1972年,尼克松访华,大熊猫“玲玲”和“欣欣”来到美国,更是推开了中美邦交正常化的大门…

2022年10月19日,

卡塔尔成为首个接收中国大熊猫的中东国家。

图/视觉中国

“白送”的好日子在1982年终结,此后发展为租借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60多只中国籍大熊猫(包括它们的幼崽)生活在海外。租借方每年需向中国支付50万-100万美元的租金;租借大熊猫每产下一只幼崽,租借方需支付中方60万美元,幼崽属于中国,且在3岁以后必须回国…

上世纪50~80年代,

中国政府对外赠送大熊猫示意图。

数据来源 | 公开报道整合

制图 | 九阳

但世界各国依然热情不减,为了能把熊猫带到荷兰,当地政府整整准备了16年,历经三个首相,往返中国20多次。2017年,大熊猫“武雯”和“星雅”入住荷兰欧维汉兹动物园斥资700万欧元打造的奢华熊猫馆Pandaisa。而租借费、建造费、生活成本加起来,这个动物园不到两个月就能回本,可见外国人对熊猫的喜爱程度。

海外最豪华的熊猫馆,

所有材料源自中国,

具有浓浓中国风。

图源 | 视觉中国

熊猫,是熊还是猫?

大熊猫是猫还是熊,好像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拿黑熊、中华田园猫和大熊猫比一比似乎就明白了。但若是黑熊、猫和小熊猫呢?甚至再加一只浣熊?好像就有点傻傻分不清楚。

分不清没关系,

因为熊猫就是熊猫啊!

图源 | 视觉中国

现在的熊猫多特指大熊猫,而最初,“熊猫/猫熊”的名字却只属于小熊猫,后者被认为是介于熊与浣熊之间的新物种。19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接触到了“黑白熊”,当时的动物学家认为它的头骨构造、齿列、脚掌多毛等特点和红猫熊(小熊猫)相似,命名为“猫熊属的”。于是熊猫便有了大、小之分,以至于现在的人不得不拗口地称呼“小的大熊猫”为大熊猫幼崽。

咋啦?

小大熊猫不能叫小熊猫还是我的锅了?

图源 | 视觉中国

大熊猫与小熊猫有相似的生活习性(比如吃竹子)以及地理分布,甚至在动物园里也是好邻居。但这两个可爱的大/小家伙在科学上可不好分类,有人说同属熊科,有人说同属单独的熊猫科。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大熊猫应归为熊科,小熊猫则单独列为小熊猫科,与美洲的浣熊亲缘关系最近。

凭什么小熊猫是一个新物种,

而小浣熊却是干脆面?

图源 | 视觉中国

“熊猫”之名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大熊猫的拉丁文直译是大猫熊,今天台湾地区仍这么称呼。抗战期间,重庆曾在一次展览上展出大熊猫标本,工作人员按照西文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写下了拉丁文名,又依旧时中文从右至左的书写习惯写下了“熊猫”,于是造成了游人和媒体的误读,反倒是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单从语感上说,“熊猫”比“猫熊”听上去就可爱;而在英文世界,尽管一般承认熊猫不属于“小熊猫科”了,但还是保留了panda的名字,听感自然也是比某某bear萌得多的多。

谁能顶得住会撒娇的熊猫呢?

图源 | B站up熊猫滚滚社区

大熊猫是熊,虽然平日里99%的食物都是竹子,但它们却是实打实的食肉目动物,消化道很短,类似于豺狼虎豹,和其他“素食者”相去甚远。

各种水果也是大熊猫的最爱。

图源 | 视觉中国

改吃素或许是“适者生存”的原因,但科学家们近日发现,大熊猫从竹子中获取了大量的蛋白质,能量占比其实和吃肉是差不多的。大熊猫是吃竹子的专家,它们只吃约27种竹子,各个季节选取的部位还不相同,尤其愿意吃蛋白质含量高的种类或部位。看着在吃素,其实在“吃肉”。

为了更好地吃竹子,大熊猫进化出了一系列“吃饭工具”,比如五个手指外还有一个“伪拇指”——实际上是腕骨发育成有皮毛而没有爪的假拇指,便于更好地抓取竹子。竹子质地坚硬,所以需要坚硬的牙齿和强大的咀嚼肌,这也让熊猫脑袋大、脖子粗,成了最可爱的肉食者。同时,为了防止被竹片刮伤,大熊猫的胃壁也变得更加厚实。

我知道你能盯着我看一整天,

保存下来就继续往下翻吧。

图源 | soogif

竹子是高纤维食物,而大熊猫的牙齿和消化道由于保持了肉食动物的构造,消化效率低,营养吸收慢,解决的办法只能是不停地吃吃吃。科学家曾观察过一只成年大熊猫:48小时内,这只大熊猫花了25小时吃竹子,吃了154千克,还边吃边拉了96次,一共排了85千克便便,那是相当吃苦、相当“勤粪”。

巡逻员在自然保护区发现大熊猫粪便,

其实都是竹子,也没那么臭。

图源 | 视觉中国

熊猫的一生,到底什么样?

除了吃就是睡、就是拉,靠卖萌躺着也能成为被追捧的明星,下辈子做熊猫挺好,这可能是多数人的心愿。事实上,熊猫的一生要比我们想象中辛苦得多。

我也常常思考熊生应当怎样过。

图源 | 视觉中国

一只熊猫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诞生,比如圈养熊猫的交配就比较“困难”。脱离了野外雄性争斗、获得交配权的生活习惯,单纯把两只熊猫关在一个笼子里,不一定能顺利交配。最著名的例子是伦敦动物园的“姬姬”与莫斯科动物园的“安安”在20世纪六十年代失败的联姻,两只熊猫互相看不对眼,并且大打出手,成为冷战历史的尴尬插曲。

雪中的野生大熊猫。

摄影 | 向定乾

一只野生大熊猫的势力范围大概是4-7平方千米,实际上每天活动半径也就500米,“孤岛”生活导致的近亲繁殖,成为熊猫繁殖能力衰退的一大原因。圈养熊猫就更是如此,现在圈养的群体里,有四分之一、超过130只熊猫都是已故大熊猫“盼盼”的后代。为此,中国在1990年成立“大熊猫繁殖研究攻关组”,十余年后攻关成功,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稳步提升,方式则比较直接——人工授精。

不好意思打扰了,

只是你们那个啥以前我就在树上了。

图源 | soogif

其实,大熊猫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心寡欲,曾有科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直雄性大熊猫在与雌性“圆房”的过程中,70分钟内爬跨了42次,其中39次都成功了。同样令人惊奇的还有择偶时的“比武招亲”,两只雄性大熊猫要为爱决斗,雌性大熊猫则在一旁观战(比如挂在树上),发出“咩咩”的诱惑助威声,性致盎然。

从熊猫妈妈3到10个月不等的怀胎到幼崽降生,一段艰难的“熊生”这才开始。

新生的熊猫宝宝平均体重只有120克,而成年熊猫体重则是80-120千克,几乎要成长1000倍。不仅如此,新生的熊猫“眼睛”是没有视力的小黑点,“耳朵”没有耳廓、没有听觉,免疫器官也没有发育完全,真正的弱不禁风。熊猫幼崽的存活率较低,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动物园的大熊猫“京寄”曾在6年内怀过6胎双胞胎和1胎三胞胎,共产15崽,无一带活。

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大熊猫。

图源 | 视觉中国

活得过初一,还得熬得过十五。刚出生的熊猫宝宝是粉嫩的肉球,15天左右,宝宝的肩带、四肢、耳朵的皮肤渐渐变黑(据说是为了伪装),稀疏的背毛也变得浓密,30天左右才有个熊猫样。不过,它们在6-7周后才能睁开眼睛看世界,60天后才有听觉,真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到3个月以后。

熊猫宝宝太小,需要妈妈保护。

图源 | 视觉中国

熊猫妈妈是最好的导师,也是最严厉的教练,幼崽先是跟着妈妈学习独立生存的技巧,一岁半到两岁时,熊猫妈妈便会强行让它们离开,独自闯荡世界。反观“圈内”,随着人工繁育种群不断扩大,如何让圈养熊猫保持野性、重返山林,已成为摆在“人类妈妈”面前的重大课题。

2018年12月27日,成都,

野化大熊猫“琴心”被放归。

图源 | 视觉中国

自1869年阿尔芒·戴维“科学发现大熊猫”至今,大熊猫从被猎杀到被保护,从圈养到人工繁殖,从“濒危”到“易危”;同时,它也从无人知晓一跃成为深受人类喜爱动物明星,成为动物保护的代言人,改变了动物与人类的历史。

熊猫元素,

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图源 | 视觉中国

参考资料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亨利·尼科尔斯《来自中国的礼物》,2018

胡锦矗《追踪大熊猫的岁月》,2005

王先忠《话说国宝大熊猫》,2005

罗小韵《守护大熊猫》,2008

张志和《熊猫的秘密》,2009

《四川的大熊猫 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2015

刘敏《拒绝“降级”的大熊猫》

作者 | Face

文字编辑 | 姜姜

图片编辑 | 顾嘉玮

制图 | 九阳

来源: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平台,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作为行走的风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寻风物美食,传播地域文化。

原标题:《“丫丫”回国最新进展!“真的好爱熊猫,谁懂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