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社联2022年度十大论文出炉

澎湃新闻记者 谷晓丹
2023-03-13 10:1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年度论文”评选活动由上海社联2013年组织发起,至今已连续开展至第十年,已评选出100篇年度论文,与大多数评奖活动不同,该活动无需作者自行申报,主要依托各学科权威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资深学术编辑等开展多轮评审推荐,每年从上海学者发表在全国哲学人文社科期刊上数以千计的论文中,最终评选出10篇年度论文。

谈到上海社联年度论文评选活动,上海社科界学者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这个活动不仅促进社科学者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更给上海社科学者提供了思想碰撞和交锋的平台,在“反五唯”(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背景下,这个活动也是对学术评估机制的大胆创新。

近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称“上海社联”)发布了2022年度十大论文,权衡、袁振国、孙向晨、文军、杨嵘均、范剑勇、陆宇峰、汪仕凯、龚宗杰、高嘉懿等十余位上海社科学者的学术成果入选。

“年度论文”评选活动由上海社联2013年组织发起,至今已经连续开展至第十年。与目前大多数评奖活动不同,该活动无需作者自行申报,主要依托各学科权威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资深学术编辑等开展多轮评审推荐,最终产生10篇年度论文。自2013年活动开展以来,共有100篇年度论文入选。

2022年度论文评选活动是对近一年(2021年9月1日至2022年8月31日)以来,上海学者发表于国内学术期刊、引起学界高度关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作出推荐,旨在反映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扩大前沿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获得2022年度推荐的10篇学术论文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兼及跨学科和新兴学科研究。入选论文的共同特点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界动态,善于发现和提炼问题,彰显了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学理性、科学性品质,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开拓性。 

上海社联2022年度十大论文篇目如下

形成学术共同体与思想共鸣

2016年上海社联年度论文作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黄晓春讲到,这是他第一次在没有填表、没有写申请报告的情况下,收到一个学术组织的通知,被告知自己的论文经评审获奖。他认为,这说明在上海社联的推动下,一个有着良好的学术审美和共同追求的“共同体”正在形成。而只有所有人都在为这一学术共同体付出时,知识体系的生产才会越来越丰硕。

2019年、2020年曾两次入选上海社联年度论文的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旭光,则感受到了活动所带来的思想共鸣。他表示,人文学术研究是书房中的自我奋斗,也是一个与寂寞孤独为伍的过程。是上海社联的这一评选活动让他意识到,人文学者们的思考、写作和研究,能在读者中引发共鸣并获得认可,这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2015年、2017年两次入选上海社联年度论文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2022年第三次获此殊荣。孙向晨认为,在学术上得到同行的关注和肯定令人兴奋,因为这意味着自己观点和看法可以得到更多的共鸣、回应与批评,这都有助于学术上的交流与进步。

他表示,上海社联的这一活动构筑了上海人文社科界的重要学术平台,以多学科的方式,将上海人文社科所聚焦的问题和关心的热点推向全国学界,意义深远。他期待,上海社联的年度论文评选活动可以有2.0版本,可以围绕评审开展更多、更丰富的学术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对于上海人文社科的思考与脉动,有一个集中了解。这个活动,通过多年的积累与提升,完全可以体现上海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这些文章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影响力,更是这个城市思想上的感召力与辐射力。

反“五唯”,促连接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是上海社联2017年度论文入选者,他认为,从反“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基础上讲,该活动非常重要。学术成果是否具有原创性、是否对学科有提升或推动作用,需要由相关行业的真正专家来评定,而非仅凭借学术刊物的发表情况来决定论文质量,上海社联在这一方面走在了前沿。

他也希望在未来发展中,活动能快速发展,建立起在学术领域中的权威性,因此还需要提升活动本身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与此同时,上海社联也形成了比较好的生态和学术环境,如果加强和高校间的紧密联系,就能让更多高校资源在上海社联平台上得以充分展示,这将有利于未来上海学术地位的确立和提升。

现在提倡论文不能唯篇数,但不讲数量之后,科研又拿什么来评价呢?上海社联2022年度论文获得者,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陆宇峰认为,上海社联的这个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它重质量、重贡献、重社会影响力。这项工作对于科研评价的改变有引领作用,最终将有益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这才是对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最大贡献。 

回应前沿问题,服务国家战略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高奇琦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发表的《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初探》一文入选上海社联2020年度十大论文,让他深深地感受到上海社会科学界在回应前沿问题上的开放性和敏锐性。他说,在这篇文章撰写的过程中,自己也有一些迷茫和困惑,因为这是一个前沿议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参照的已有理论是相对少的。

上海将人工智能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同时在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方面都做出了众多积极的举动和把握。上海社会科学界同样对这样的趋势变化非常敏感。在上海他参加了多场关于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交叉学科的学术研讨会,他非常享受这样一种学术探讨的过程。高奇琦认为,这也是上海社会科学界对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建设所做出的自己的贡献。

同样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陆宇峰教授也有同感,他的《论高度复杂社会的反思型法》一文入选上海社联2022年度十大论文,他认为,反思型法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小众和前沿的领域,年度论文评选能将目光投向这里,对全国研究系统论法学100号左右人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推动他结合中国法治实践不断思考反思型法理论。上海能率先关注前沿理论,这样的导向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题中之意。评委花了很大的功夫,从各个领域里,选出有创见、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论文,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上海的开创性工作。

上海大学教授李友梅则认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来支撑,她有三篇论文入选上海社联年度论文,其中有她对这个需要的认识和思考。她认为,中国社会学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成长起来的,并在认识中国社会转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今天,如何在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新高度,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学理性阐释,是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对此社会学工作者要有责任担当,要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