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袁振国: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成为世界关注的迫切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谷晓丹
2023-03-16 09:4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编者按】

“年度论文”评选活动由上海社联2013年组织发起,至今已连续开展至第十年,已评选出100篇年度论文,与大多数评奖活动不同,该活动无需作者自行申报,主要依托各学科权威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主编、资深学术编辑等开展多轮评审推荐,每年从上海学者发表在全国哲学人文社科期刊上数以千计的论文中,最终评选出10篇年度论文。

谈到上海社联年度论文评选活动,上海社科界学者给予充分肯定,他们认为,这个活动不仅促进社科学者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更给上海社科学者提供了思想碰撞和交锋的平台,在“反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背景下,这个活动也是对学术评估机制的大胆创新。

有数据表明,中国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类似青少年自杀等我们不愿看到的消极现象,毫无疑问,这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有关。

201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SSES)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所带领的课题研究组,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协同苏州参与了这一世界性的大规模测试。

上海社联2022年度论文《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水平报告》一文[原文刊发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9期]就是上述项目的部分成果。文章从五个维度[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交往能力(外向性)]为框架,分析了中国苏州市10岁和15岁组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数据,就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果发现,中国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与参与测试的其他国家相比,在自信心、与人交往的同理心,以及责任心等方面表现比较优异,创新意识、领导力、独立活动意愿等方面没有优势。这一结果或许与文化差异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整个世界需要关注的迫切问题。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就中国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结果,以及如何提升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避免青少年陷入抑郁情绪等问题,专访了袁振国教授。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当前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现状如何?

袁振国:我认为,发展青少年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从世界范围看,很多国家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都有必要提升。因为尽管认知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从人的角度来说,只注重认知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特别是在青少年阶段需要发展的心理能力,对于个人的幸福和生活质量,乃至民族整体素质来说都很重要。

然而,相对于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显然没有那么受重视。长期以来,正因为我们过于注重认知能力的发展,反而挤压了一个人应该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时间与空间。在此背景之下,全世界都很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问题。

澎湃新闻:社会与情感能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相比“情商”概念有何具体含义?

袁振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概念“情商”,是1990年代提出的概念,它是个不太严格的学术概念,但在生活中用得较多。社会与情感能力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主要包括五大方面,即任务能力(尽责性),情绪调节(情绪稳定性),协作能力(宜人性),开放能力(开放性),交往能力(外向性)。

第一,任务能力指的是有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是否“靠谱”。

第二,情绪调节是指情绪控制能力,即不会过于夸大喜怒哀乐的影响。比如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以积极态度面对,而不是悲观地认为,一件事的失败会导致其他所有事也会失败,这对一个人的发展、与周围人的关系影响都很大。

第三,沟通交往能力指的是,在与人交往中是否会让对方感到愉快和舒服,并愿意与你打交道。会交往的人能把一件不开心的事说得让人开心,从而化解危机。其实,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本质还是同理心,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别人着想,理解对方的感情。

第四,开放能力主要是指开放性。当今社会的新信息量一直在增加,对于不断涌现出来的知识、技术,我们是欢迎拥抱、学习掌握,使其为自己所用,还是对此排斥、抗拒、恐惧,如何选择对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领导力指的是有组织规划管理能力。这并非是说能领导多少人,而是指能否在生活中做自己的领导,善于管理小到自己的一个房间,大到自己的时间、财产等。

社会与情感能力在我们学校的日常课程之中几乎是涉及不到的,即使涉及也往往处于次要地位。但是,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以及处理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离开校园进入职场后,它比认知能力更为重要。 

澎湃新闻:研究成果对于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的实际意义体现在哪?

袁振国: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无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这次所做的研究都是一个基础性的工程。目前关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测试,远远不如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么成熟,如果想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如应该用什么内容和方法,组织怎样的活动,都需要先对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才能安排。

比如我们在调研中就发现,10岁组学生在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得分都略高于15岁组学生。这一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尽管认知能力会随着一个人的年龄增长而发展,但社会情感能力却会下降,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至少没有增长,这背后的原因就非常值得反思。

其实,青少年在10岁到15岁的成长过程中,社会与情感能力没有发展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此期间面临了更多压力,以及明显较多的复杂情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青少年的交往面,学习的难度和深度,以及学校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能否适应这些变化是很大的挑战。

由此可见,只有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所研究,才能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为学校制定教育内容和方法,为教师、家长改善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环境,提供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们不仅开展了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在这一基础之上,与教育局、学校合作开发课程、编制教材,提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共同开展相关实验。同时,除了此次的研究对象——苏州市下辖的6个区和4个县级市共151所学校,我们也在和济南市合作,在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做比较。

澎湃新闻:有数据表明,中国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从社会与情感能力角度,您如何看待此类社会问题?

袁振国: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类似青少年自杀等我们不愿看到的消极现象,毫无疑问,这和社会与情感能力有关。因为一个人的自信心、乐观性、独立性,与人生态度、处理社会活动的行为方式之间是直接关联的。

比如在遇到同样困难的问题时,有的人就比较乐观自信,认为自己有能力处理,即使处理不当也相信下一次会处理得更好;但有的人如果失败了,就觉得以后也处理不好类似的问题了。以学生参加考试为例,有的人认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全完了,甚至还可能做出极端的行为。

如今,我们身处竞争社会,竞争在现代社会中也是一种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他们与成人的竞争有着很大不同,那就是认知不全面,有时会把某一方面的竞争看成会主宰一切。比如某次考试没考好,就会对整个人全盘否定,容易以偏概全,这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点。

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们的认知不够健全,家长和老师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就很大。当遇到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如果家长告诉他们,一次考不好没关系,我们在生活中的表现都是有强有弱,被别人超过也很正常,孩子们的压力就会小一些。可以说,青少年群体的压力主要来自父母和老师,我们所做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对于他们有更大的启发意义。 

澎湃新闻: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校该如何帮助他们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

袁振国:首先,我们会向国家提出政策性建议,将发展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中来。而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组织中,也将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重要内容方面。

其次,我们将进行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将社会与情感能力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并作为重要工作开展。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正通过设计一整套利于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的活动,让他们在交往互动中培养这一能力。 

澎湃新闻:数字化时代,技术对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袁振国:数字化在为我们带来乐趣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数字化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好坏之分,但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即使面对网络上的同一信息,也可能得出正面或负面的不同结论。

一方面,我们应该了解和关心现代媒体的内容和影响,让孩子们学会自我控制,合理分配时间,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获取内容,用好媒体技术。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技术提高社会与情感能力、心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有一定严重性抑郁和悲观情绪的青少年,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辅助辅导手段。比如我们自己正在研发一款“快乐机器人”,一个聊天机器人,目的就是让有抑郁倾向的孩子们通过与机器人的交流快乐起来。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凡是有抑郁倾向的孩子,通常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不太信任别人,也不善于与人交往,甚至和家长、老师、同学们也很少交流。正因如此,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线性的,并会不断强化某方面的想法。由于这种想法得不到倾诉,长期下去他们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负面情绪,甚至进入抑郁状态。

因此,“快乐机器人”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让孩子们将内心想法宣泄出来,他们不需要得到结论,只要讲出来就没事了。面对“快乐机器人”,孩子们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变得开心起来。

“快乐机器人”还有一个功能是,在聊天过程中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开导孩子们并给予他们辅导,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一件事,最终得以释怀。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快乐机器人”的智能系统,在后台获取包含严重抑郁倾向信息的提示,然后通过安全可靠的适当方式与相关学生沟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我相信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这方面的产品会越来越成熟。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