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上广青少年性健康调查:超四成高中生有过恋爱经历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2018-07-02 13:1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前倾”趋于平缓,性心理日益开放、包容度提升,性行为发生率有所增加,性知识掌握存在不足,性教育有所提高,但仍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学校性教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对15-24岁青少年的大规模调查,得出上述结论。

生理成熟“前倾”趋平缓

本次北上广三城的调查共收集了有效样本5338份,其中初中生1486份、高中生1716份、大学生2136份。

本次调查显示,男生的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3.44岁,女生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50岁。与2004年相比,男生的平均初遗年龄提前了0.03岁,女生平均初潮年龄提前了0.20岁。

调查团队比较历年数据表示,城市青少年的性生理发育在经历了成熟期大幅提前之后,“前倾”正逐渐趋于平缓,这也意味着青少年性生理成熟走向稳定,符合人类生理发育的基本规律。

调查组还调查了青少年对性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调查显示,认同性是“快乐”和“美好”的青少年比例是58.0%和58.2%,而不认同的比例为5.1%和5.5%;有64.3%的青少年认同性是一种“责任”,不认同的比例为6.9%。

青少年对“性”一词的态度

积极、正面的性观念占据了主流,但仍有部分青少年对性持负面态度,包括有8.6%的青少年认同性是“肮脏”的,有8.5%的青少年表示“厌恶”性。

“早恋”不容乐观但交往变迟了

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有约四分之一(26.3%)的人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初恋。初中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10.6%,高中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比例为42.3%。这表明,高中生恋爱已成为较普遍的现象。

不过,青少年的初次约会时间在推迟。

本次调查发现,男女生开始与异性正式交往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4.73岁和15.14岁,是历次调查的最高数值。

相比1999年(13.87岁和14.45岁)和2004年(14.25岁和14.48岁),青少年与异性交往的开始年龄呈现逐渐推迟趋势。

此外,当代青少年对异性交往的观念越来越开放。

不同年份青少年对“异性朋友允许交往程度”比较

以接吻为例,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允许度从1999年11.1%,到2004年的12.6%,再到2017年的23.5%,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调查表明,虽然持传统性观念的青少年仍然占据主导,但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度明显提升,同时呈现显著性别差异。

调查显示,与1999年和2004年相比,男生对“婚前应守贞洁”的认同度分别下降了5.7和0.4个百分点,女生的认同度则分别下降了10.3和9.3个百分点。

调查团队认为,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社会观念日益开放,青少年开始用较为开放的态度对待性,同时也应看到,传统的性价值和性道德的影响对女性的要求更高,而这种观念依然影响着现代的女生。

多数家庭能坦然面对孩子的性问题

正确的性知识的获取是保证青少年性健康的基础。

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是朋友和同学,占总体比例的四分之一(26.1%);通过学校课程获取性知识的青少年比例为9.5%,从父母获取性知识的青少年比例为14.9%。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正成为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重要途经,本次调查显示,有12.1%的青少年从网络(包括社交软件)获取性知识。

对于孩子有关性方面的问题,但父母态度如何?

调查显示,相比父亲,母亲更愿意正面回应孩子的性困惑。

其中,会正面回答(圆满解答+有选择地作答)的父母亲比例分别为59.1%和63.6%,而不做正面回应(避而不答+不但不答,还要训斥)的父母亲比例为34.8%和28.6%,另有6.2%的父亲和6.1%的母亲无能力回答孩子的性疑惑。

通过群体分析,调查组发现,独生子女父母、高学历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性问题时态度会更积极。

调查显示,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时,独生子女的父母会正面回答的比例为63.5%和69.8%,比非独生子女父母分别高出8.0和7.8个百分点。

同时,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越倾向正面回应孩子的性问题,如硕士以上学历的父母会正面回答孩子性问题的比例为78.7%和82.9%,比初中以下学历的父母分别高出28.5和25.9个百分点。

调查团队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青少年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趋向开放和宽容,但另一方面,现实中青少年对性知识的获取还是以自我摸索为主,青少年的性观念日益开放和性知识获取渠道不规范、性教育疲软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调查团队呼吁,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学校和家庭、社会携手共建系统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