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饲养员变身“熊猫人”为哪般?野放之路尽是艰辛

2023-03-19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副主任侯蓉说:“我始终认为,繁育大熊猫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它们恢复野性、回到野外,让野生大熊猫能够永久生存和繁衍下去。” 作为大熊猫“放归山林”计划的倡导者,远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首席科学家张和民深感赞同。从事了40多年的大熊猫保护工作后,野化放归大熊猫的必要性,他比谁都清楚。

虽“人丁兴旺”

但被分割成多个局域种群

在张和民看来,大熊猫保护早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在他的印象里,从上世纪80年代起,相比于国内的其他物种保护,我国的大熊猫保护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改革开放后不久,熊猫中心就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了合作,比如无线电颈圈等技术,在其他动物身上还没有使用,但已经运用到了大熊猫身上。”

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邛崃山系、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箭竹出现大面积开花的情况。突如其来的粮食危机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家住蜂桶寨乡邓池沟熊猫新村的何永芬回忆,那时,她们在山里曾将饥饿的大熊猫抬上担架,送医救治。

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救助,给大熊猫人工繁育研究创造了契机。通过对被救助大熊猫的研究,繁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经过长期研究,大熊猫繁育中常见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崽存活难的“三难”目前已经被攻克,圈养熊猫种群发展十分迅速。张和民回忆:“当时留下圈养的大熊猫仅有8只,目前已经达到380只左右,全国大约有698只。”

欣喜之余,熊猫中心有着更加长远的考虑。看着圈养大熊猫“人丁兴旺”,科研人员意识到:虽然繁殖取得成功,但这终归是在人工环境下进行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满足了科研及游客观赏的需要,推动提升了公众的保护意识,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反哺大熊猫野生种群,保障它们的安全。

2015年开展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比2005年第三次调查时增加268只,达到1864只,增长16.8%。虽然种群数量有较大增长,但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

张和民告诉记者:“1864只野生大熊猫分布在这33个局域种群里,其中有22个种群小于30只,有些仅有几只。一般来说,一个总数低于50只的种群,如果不进行重点保护,那么,不到50年,这类小种群就可能灭绝。”

小种群极易出现近亲繁殖,产生疾病,加速种群灭绝。要维护大熊猫小种群的安全,最重要的就是增强遗传多样性。熊猫中心研究发现,放归大熊猫是改善遗传多样性最有效的办法。

与被救助后的野生动物放归大自然不同,圈养大熊猫放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工养育环境下,养尊处优的大熊猫已经淡化了野生本能。对此,熊猫中心在2003年率先启动了大熊猫野化培训。“这个培训实际上是培养大熊猫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它们能够在野外建立起自己的领地,学会躲避天敌,能够与同类及其他野生动物平等竞争,最后组建起自己的家庭。”张和民介绍。

破解野化放归难题,

让熊猫妈妈当“老师”

熊猫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位于四川省汶川县,这里高山环抱,树木葱郁,适合大熊猫栖息。作为熊猫中心最早的大熊猫饲养、繁育研究基地,这里也被选为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的地点。

“知春!知春!”

一大早,核桃坪基地的饲养师冯高志就呼唤起了野化培训2号圈舍里的大熊猫知春。他告诉记者,知春是一只雌性大熊猫,已经第二次带着幼崽来参加野化培训了。“怀孕之后,我们就把知春放到了一期野化培养圈舍里。它的幼崽也会在这里出生。这些已经跟我们建立深厚感情的熊猫妈妈是无法放归野外的,我们只能从它们的孩子开始。”

大熊猫“知春”正在吃竹子。邓佳摄

圈舍内是茂密的树丛、竹林以及陡坡,鲜有人工痕迹。这片场地是为了保证幼崽出生后就能在近似野外的环境中生活而特别规划的。从出生起,熊猫宝宝都将由知春亲手抚养长大,不会有人为干预。冯高志介绍,这个方法叫“母兽带崽法”。让幼崽妈妈当野化培训的“老师”,既能避免人类影响,又能让幼崽更快地掌握生存技能。

这种科学的野化培训方法,是在不断尝试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在2003年培训初期,熊猫中心挑选出两岁的雄性大熊猫祥祥,采用“以人带崽”的方法进行培训。饲养师会先给它提供一定的食物,随后慢慢减少,让它自己寻找竹子,进而逐渐适应自然环境。随着培训时间的增长,祥祥学会了自己觅食筑窝,对饲养师的口哨声也不再敏感。2006年,专家评估认为,祥祥已经具备了野外生存的能力,并将它放归野外。但这件事却成了张和民一生的痛。

2007年1月的一天,张和民率领的科研团队突然发现祥祥的无线电颈圈信号变得十分微弱。直到信号完全消失,科研人员也没有找到祥祥。1个多月后,搜寻人员发现了它的尸体,无线电颈圈也已经损坏。看着伤痕累累的祥祥,研究大熊猫多年的张和民流下了泪水。

后续研究发现,祥祥在与同类竞争的过程中落败受伤,并从高处摔落而死。张和民也因此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野生大熊猫之间竞争的残酷。“以人带崽”的方式还是难以让这些被培训的“学生”回归自然。

祥祥的去世令人惋惜,但培训还要继续。在之后的培训中,科研人员发现了问题的核心——人难以将想法传递给大熊猫。如何躲避寄生虫、如何寻找水源、什么样的竹子好吃,这些技能仅靠人力还不能准确传达给大熊猫,让它们形成本能。

最终,科研人员想到:我们何不穿上熊猫伪装服,再让熊猫妈妈帮助带崽?

在核桃坪基地,知春进入笼子后,冯高志便穿上基地专门制作的熊猫伪装服,进入圈舍内打扫。伪装服不仅外形酷似大熊猫,还被抹上了大熊猫的粪便和分泌物。饲养师穿上它,在“野生”环境下出生的幼崽才不会意识到人类的存在,进而减少对人类产生依赖感。

冯高志一边收拾着知春前一天吃剩的竹子,一边讲解:“我们每天只会给知春提供食物,如果看到幼崽去吃,我们还会把它赶走,要让它从小就在妈妈的指导下生存。对它而言,我们只是一群黑白的生物,而不是会养育它的人类。”

穿着熊猫伪装服的冯高志正在打扫圈舍。邓佳摄

事实证明,“母兽带崽法”是成功的。过去,饲养师几天也教不会熊猫宝宝爬树,还要被咬上一口,可熊猫妈妈来后,用嘴把宝宝往树上一顶,两次就爬上了树顶。至于其他生存技能,在熊猫妈妈的指导下,幼崽也能快速掌握。

专家会在熊猫幼崽1岁半至两岁期间进行放归评估。倘若通过评估,幼崽就会被带到二期野化培养圈舍。与一期相比,这里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幼崽将在更大、更复杂的生活空间中为将来在完全野生环境中生活做准备。

目前,熊猫中心已经成功野化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11只,存活9只,存活率81.18%,大大降低了野外大熊猫小种群的濒危程度以及灭绝风险,初步达成了增强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目标。

任重道远,

野化放归仍需共同努力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野化培训并非易事,有时也会遇到危险。

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张和民挽起裤腿,给记者看了他小腿上的伤痕。第一次野化培训探索实验时,张和民正穿着伪装服在圈舍内进行评估,一只幼崽忽然咬住了他的小腿。对大熊猫来说,这可能只是嬉戏,但它的咬合力与北极熊相当,人类难以承受。因为不舍得打它的头,张和民只能用手使劲掰开幼崽的嘴。他的腿流了很多血,那次受伤后,张和民在医院休养了3个月。

熊猫中心的培训人员韦华,在一次野化培训中差点丢了性命。当时,接受培训的幼崽“八喜”已经接近放归的年龄,但那几天却一直没有找到它的身影。韦华和同事十分担心,就进入圈舍搜寻。由于天降大雪,踩在雪地里的声响刺激到了熊猫妈妈,误以为韦华要来伤害它的孩子。还没等韦华反应过来,大熊猫妈妈已经从高处冲了下来,对他一阵撕咬……经过几天的抢救,韦华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却也留下了后遗症。

工作虽然艰辛、有危险,但熊猫中心的科研人员反而十分高兴。他们认为,这些大熊猫越是对人类保持警惕甚至有攻击性,越能证明野化培训的成功。如果人类进入了它们的领地,它们却无动于衷,在野外环境还怎样生存?

野化培训圈舍。邓佳摄

目前,除了大熊猫野化培训的技术以及培训熊猫评估体系外,放归地评估体系、放归熊猫监测体系也都得到了健全。放归地的环境如何、有多少种群,都会进行专业评估。针对被放归的大熊猫,科研人员会给它们戴上无线电颈圈,以便定位监测,两年后颈圈自动脱落,届时会通过红外相机或提取粪便中的DNA进行持续监测。

据悉,我国已经开始对全国大熊猫野化放归进行总体规划。野生小种群,无论是否生活在国家公园内,都将被纳入统一布局。未来,熊猫中心也将逐步把接受过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到这些种群中。

张和民认为,除了熊猫中心在技术上的持续提高外,作为科研工作者,还要通过科普教育将人们的保护意识推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我们都很喜欢大熊猫,但也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我们的宠物。对于它们来说,回归山林才是最好的归宿。我们要把对大熊猫的喜爱变成一种理性的爱,这些都需要从国家到个人的共同努力。”

原标题:《饲养员变身“熊猫人”为哪般?野放之路尽是艰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