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哪些睡眠问题最容易被公众忽视?

2023-03-20 14: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余周伟 睡眠与科学 收录于合集#凤凰周刊 2 个 #采访 2 个

4

《凤凰周刊》:出现哪些情况就意味着可能出现了睡眠问题?

余周伟:最主要的就是白天困,或者说是嗜睡。如果这种嗜睡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那就需要看医生了。

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职场人,在中午或下午的某个时段打瞌睡,小睡一会或者过了那个时段后就好了,那这更可能是正常的犯困水平,还不用担心。

但是,如果大部分时间脑子都是昏昏沉沉,工作时常失误,那就要看医生了。如果反复在不合时宜的场合睡着,比如和人聊天,开车等红绿灯,那需要尽快看医生。

医学上,有一个评估嗜睡程度的量表,叫做ESS,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下,一共8个场景,每个场景根据犯困程度来评分,最后计算总分,如果总分大于10分,需要看医生。

(ESS,你可以自测评分)

5

《凤凰周刊》:有哪些睡眠问题最容易被公众忽视?

余周伟:打鼾问题容易被忽视。很多人以为打鼾是睡的香,其实不是的,打鼾只能说你睡着了,但不一定睡的香,严重打鼾的人反而睡的很惨。

轻微、偶尔的打鼾是正常的,不需要担心。

严重打鼾要小心。所谓严重打鼾,有2个特点:一个是声音响,关着房门都能被听见。第二天是节奏特别不规律,中间有窒息或喘不过气。

研究发现,如果是这种打鼾,需要小心一种特殊的睡眠障碍,叫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很讨厌,它会带来很多烦人的症状,比如:

晚上容易醒,夜尿增多。

早上起床头昏头痛。

白天犯困,注意力下降。

还有情绪改变,容易烦躁,对身边人发脾气。

而且,长远来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还会让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所以,如果一个人打鼾很响,白天容易犯困,我都会建议他去医院看医生。

(打鼾的全部核心内容,都在这个专题里)

6

《凤凰周刊》:目前国内,您在临床中最常遇到的睡眠问题是什么?

余周伟:近几年,最常遇见的是睡眠焦虑,就是太关注睡眠了,太把睡眠当回事了,结果反而造成睡眠不好。

原因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关于睡眠的中文信息太乱了,这些信息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了很多焦虑。

比如说几点之前必须要睡觉,不然会怎样怎样。本来之前睡的好好的,一听到这样的话,晚上就开始关注时间,越关注越紧张,更加睡不着。

其实,人的睡眠是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的,不能用固定的某个数字去定义自己。有人困意来的晚一点,有人困意来的早一点。而且,就算是同一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场景,困意来临的时间都会波动。

这些差异都是正常的。我常说,正常人才会有差异和波动,要求有绝对标准的那是机器和流水线上的产品。

另外一个原因是内部原因,是一个人自身的认知行为模式。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上追求严谨和尽善尽美,那么他在事业上会很成功。但是,如果他把这种模式带到了睡眠上,那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增加问题。

毕竟,工作的很多方面是可控制的,而睡眠是不允许过度控制的,它需要的是松,而不是抓紧。

睡眠就像手中沙,抓的越紧,流失的越多

7

《凤凰周刊》:睡眠问题会带来哪些短期和长期的危害?

余周伟:短期来说,影响主要是3个字:傻,激,困。

傻,就是认知功能下降,反应速度会下降;激,是情绪容易波动;困,就是只犯困了。

不过,短期的影响是暂时的,通过调整这些影响可以消失。

长期睡眠不足的影响,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一个胖子,在伤心的擦着鼻涕。

胖子,就是说,长期失眠会影响代谢,容易造成体重增长。

伤心,这里的心有2层含义,一个是心脏。研究发现,长期缺乏睡眠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所以,美国心脏协会发布声明,除了要好好控制血压、血糖、戒烟之外,还要好好睡觉。

另外一层含义是心理情绪。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发生焦虑和抑郁的风险会升高。

擦鼻涕,意思是容易感冒,延伸开来就是免疫力下降。

比如,有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对流感疫苗的反应会减弱。我常开玩笑说,如果某人最近总是感冒,先别着急补什么保健品,要先补觉。

原标题:《3.18《凤凰周刊》睡眠专题②——有哪些睡眠问题最容易被公众忽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