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黄文芳:塑料污染需全产业链治理

2023-03-23 14:10
来源:澎湃新闻
公益湃 >
字号

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澎湃新闻共同主办的“守水护源,重塑长江”《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专题解读在上海召开。

多年来,世界自然基金会持续致力于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和实践工作,保护湿地,守护江豚、鱼类与百万只水鸟的稳定栖息地,以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据了解,世界自然基金会2018年探索研究并搭建“长江生命力指数”概念框架,跟踪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助力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建设及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20年发布第一份《长江生命力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22年,在第一份《长江生命力报告》基础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再次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对长江生命力指数进行了优化提升,并增加了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和评估等相关内容,发布《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

以下是“长三角地区塑料垃圾的可持续管理行动”专栏课题组专家黄文芳的主旨分享全文:

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专栏。今天的主旨是长江生命力报告。

刚才陈教授提到生命力指数,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数是水环境指数。长江生命力的强劲不仅仅取决于末端生态修复及资源综合利用,还涉及到源头防护。基于此,需要探讨长江沿岸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优化。

很多人认为塑料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同时也是最糟糕的发明,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非常严峻的环境污染。

我代表课题组对课题从两方面进行汇报。

长三角地区塑料污染治理走在全国前列

之所以选择长三角地区,因为它处于长江中下游,又是经济发展活跃度比较高的地区。如图所示,该地区人口数占全国的16.67%,GDP占全国的24%,城镇化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多了将近10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这个地区是典型的塑料污染地区。课题组基于研究需要,对长三角地区塑料垃圾产生排放特征及管理现状进行梳理,试图寻找到难点、未来重要的突破领域,进一步推进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梳理寻找可行的经验做法,给其他地区“减塑降塑”塑料污染提供相应借鉴。通过对一些案例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力求推广现有塑料垃圾管理体系和相应机制。

研究技术路线,从长三角地区塑料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背景出发,分析长三角地区塑料垃圾产生和排放的特征。与此同时,系统梳理了长三角地区管理现状,通过选择PET高值化废塑料应用,以地膜为例的低值废弃物,还有上海、宁波、扬州三个城市作为系列案例分析,提出最终的结论和建议。

长三角地区是塑料污染最为典型的区域,所属地三省一市共计41个城市,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长江交汇之地,对海洋污染、长江环境影响都存在(影响)。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非常活跃、创造能力比较强的区域,所以对这个区域塑料进行综合治理,具有代表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于塑料垃圾产生排放的特征分析主要是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统计数据,结合全国范围内收集到的1万多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应估算。

同时,对长三角地区塑料垃圾管理政策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长三角地区塑料污染治理起步于上世纪末的一次性餐盒治理。

政策发展历程实现几个转变:

一是对象上,由单一塑料禁用到所有塑料污染防治的转变。

二是整治环节,从产业链上某一个环节管控,到现在全产业链、全过程污染防治的转变。

三是管控措施,有禁用、有偿使用,到现在资源化再利用演进过程推进。

在资源化利用体系中,秉承的理念是用资源化利用来应对塑料污染治理。现在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是资源化利用的基础,“无废城市”建设是治理路径,“禁废令”则是废塑料体系化治理的契机。包括2007年的“限塑令”,2020版增强版的加强塑料治理的相关指导意见等等,都希望能够引入市场化来推进社会参与,实现塑料垃圾全产业链应对的策略。

通过对长三角的地区垃圾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如以下两张图表所示,涉及到的管理部门、委办局非常多,而且管理区域全覆盖,涉及到陆地、水域、城市、乡村,和废塑料的回收、清运、无害化处置和最终的回收再利用。

同时,通过解读2020年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保部颁布的新“限塑令”政策,总结长三角地区配套政策所具有的特点,可以发现,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和上海,污染治理力度和治理推进时间都强于国家规定,这体现出长三角地区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

对于低值废弃物,上海等地已经出现对低值废弃物回收的补贴标准,极大推进了低值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此外,对全产业链多元主体参与禁塑的治理模式和机制进行相应探讨,我们认为在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全产业链多主体、全过程、减塑替塑应对塑料污染的局面。

政府主导、市场社会参与的治理机制也在发挥作用,这体现在法规政策推进下的各个环节主体实质性参与。但是该体系也面临着可持续运行的挑战,比如涉塑企业资源化利用的动力不足,回收企业参与运营下政府的包袱较重,资源化、高端化利用的技术经济瓶颈面临难点问题。

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末端资源化、高端化利用、可持续性是拉动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效运转最为关键的源动力。

在这方面,更面临着技术管理和市场有效结合不足的问题,还需要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发挥政策推动市场在资源优化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这是我们对废塑管理体制机制和存在问题的探讨。

长三角地区PET瓶的城市废弃量高于农村

有学者对全球废塑料的产生、末端处置、资源化回收情况进行了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快速递增的趋势。当前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比较低,仅占到9%的比重。另外,12%是被焚烧,79%仍然是堆积在垃圾场和自然环境中,因此治理任重而道远。其中,虽然PET瓶所占比例只有11%,但相对于其他塑料废弃物而言,它还是一种较为容易回收的塑料产品。

据统计,目前我国饮料包装物中塑料瓶消费量每年在500万吨左右,居世界首位。据2019年中国物品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数据显示,PET瓶在塑料回收中的占比达到22%。回收再生PET瓶在纺织行业已经实现广泛应用,用于再生纤维的制造,但由于近年来再生纤维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所以未来PET瓶多元化、高值化再利用是新趋势。

国内很多学者对PET瓶回收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总体而言,认为PET回收利用率较高。研究方法涉及到物质流分析法,以及基于物质流的逆向测算法,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当前测算方法存在的要点、不足进行了研究。

主要基于2021年毕莹莹物质流的逆向测算法对PET瓶回收利用率情况进行排摸。可以发现,目前单个PET饮料瓶的平均质量是23g,我国典型地区各类垃圾处理厂中废PET瓶遗漏率在0.25-1.80%区间,PET瓶对海洋垃圾贡献小于1%。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PET瓶回收率超过95%。

但该回收率的测算也有缺点,例如PET瓶实际产生量的统计数据不详,缺少非正规企业回收利用量数据等。后期可能会通过扩大调研样本量、纠正核算系数等进行相应修订。

总体而言,在长三角地区,江苏省的PET瓶废弃量最高,上海市最低,城市废弃量高于农村,是农村的3.6倍。

限于时间关系,简单分享到这里,感谢倾听!

    责任编辑:刘霁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