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郝玉江:江豚是长江生命力的晴雨表

2023-03-23 14:01
来源:澎湃新闻
公益湃 >
字号

3月22日,“世界水日”当天,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澎湃新闻共同主办的“守水护源,重塑长江”《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专题解读在上海召开。

多年来,世界自然基金会持续致力于长江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和实践工作,保护湿地,守护江豚、鱼类与百万只水鸟的稳定栖息地,以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据了解,世界自然基金会2018年探索研究并搭建“长江生命力指数”概念框架,跟踪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助力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建设及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20年发布第一份《长江生命力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22年,在第一份《长江生命力报告》基础上,世界自然基金会再次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对长江生命力指数进行了优化提升,并增加了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和评估等相关内容,发布《长江生命力报告2022》。

以下是2022江豚科考队队长、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的主旨分享全文:

谢谢主持人!我是郝玉江,来自中科院中生生物研究所,长期从事江豚保护研究工作,过去已经进行了四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我参加了其中的三次。第一次2006年,2012年第二次由于我在国外,没有参加。2017年我有幸作为科考队现场总指挥。

2022年考察,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组织下分成了四段四个科考队,我担任第一个科考队,从宜昌到城陵矶段的队长。今天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特别刚才听了任主任和陈院长的报告,了解到了长江生命力评估的体系。

我也很应景地起了个题目,长江江豚:长江生命力的晴雨表。

刚才听了两个报告以后,这句话真的没错,长江江豚是长江中最高等的生物,水生哺乳动物、鲸类动物,智力水平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讲是最高等的生物,而且有非常漂亮非常迷人的笑脸,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甚至把它的笑称为“长江的微笑”。因为它正好处在生态系统的顶端,如果把长江生态系统看作一个宝塔的话,它是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宝塔顶端的一颗明珠。

所以,它确实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同时它的种群兴衰也代表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是生命力健康的状态。所以说,它是长江生命力的晴雨表。

杨河拍摄

就在今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了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结果,结果显示江豚新的种群数量统计为1249头,这个数据发布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科考是如何进行的,这个数据是如何获得的,怎样解读这个数据,这个结果对我们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有怎样的指示作用。

江豚种群实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首先回顾一下这次考察的时间、范围、内容。这次考察是第四次科考,这次科考从考察时间范围来讲,和上两次稍微有所区别,前几次基本上都是在秋冬季11、12月份进行,这次提前到了9月份。但是从长江水位状态来看,跟原来是差不多的,去年正好面临长江极端干旱,水位比较低。考察一般是安排在枯水季节进行,虽然时间上提前到了9月份,但是长江水环境和枯水季节非常像。

中科院水生所提供

范围是一样的,主要是长江干流,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所以干流的范围就是从宜昌到上海,两个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这次又专门增加了汉江的考察。考查内容和原来类似,主要任务是考察江豚数量,考察数量有什么样的变动,二是分布区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三是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考察基本使用各地的渔政船,我们团队用的是020渔政船,以及荆州的渔政船025。干流考察用大平台,在湖区一般是小型渔政艇,在鄱阳湖还使用了渔船。考察方法和原来基本保持一致,最主要的考察是通过眼睛和望远镜进行考察的截线抽样法。江豚作为齿鲸类动物,它的发声非常频繁,通过记录它的声音来估量它的数量,叫做被动声学考察。

此外,这次考察增加了所谓的影像辅助系统,在考察船前面安装全景摄像头,对考察过程中江面的人类活动、岸带环境、江豚可能出现的场景都会记录下来。此外,我们还使用了环境DNA的方法,同对水质进行检测。

考察方案和原来有所不同,原来3次考察都是两艘考察船,实行双船双程的考察,从武汉出发到宜昌,宜昌到上海,上海再返回武汉。这次在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统一领导下,从宜昌、城陵矶、湖口、南京、上海,共分成四段,每段有两艘考察船执行。时间我们和原来比缩短很多,原来一次考察下来大约38-40天,这次干流的考察基本上在一个星期,基本上七八天左右的时间就结束了,不同段稍微有所区别。

两个湖区考察原来也是两个船全部搞完,这次两个湖区考察采用了分段方式,分成了四段进行双程考察。支流主要是单船双程,汉江做了单船单程考察。考察方案有所区别,但基本考察技术手段和之前的三次是完全一样的。

杨河拍摄

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江豚种群数字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是不是数出来的?我说是的,是数出来的,但也不是,实际上是计算的结果,这就是最原始的记录数据。

第一行是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汉江所有航行里程加起来的里程数量。第二行是考察的原始数据,每一段考察看见江豚的次数和头次,因为有群体,第一行是看见多少次,第二行是看见多少头次,下面括号里蓝色的是代表2017年在这个江段看到的江豚头次。从原始数据来看还是很明显的。

2022年在长江干流、鄱阳湖、洞庭湖的结果来看,江豚种群数量都比2017年有明显增加。但是这不是给出的最终结果,而是多船重复多次考察的原始数据。下面还有声学探测结果,从声学结果来看,确实都高于2017年数据。虽然原始数据不是最终的结果,但给了大家初步的印象,2022年结果确实要比2017年有明显增加。

中科院水生所提供

到底怎么计算?方法思路非常简单,原始数据大家刚才看到了,江豚是生活在水里的,95%以上的时间都是在水下的,用目视的方法来看江豚,看到的是部分江豚,实际上还有看不到的江豚。最主要的是估算我们看到江豚的概率,或者有多少江豚没有被看到,就是所谓的观察概率G0值。观察概率和距离有关系,越远看到它的概率越低,越近看到它的概率越高。估算出观察概率以后,会估算考察范围有多大(有效带宽),相当于考察面积有多大。

有了原始数据的数量,又知道了面积,很简单一算就算出江豚密度了。考察范围并不是江豚全部的生活区域,而是采用截线抽样方法。在估算长江中适合江豚生活的栖息地面积有多大,知道密度又知道面积,一乘就出来了数量。

最终数量基本是这样算出来的,这是非常简单的思路,但具体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有很多参数的校准校正,确实有变动的范围。最终给出了每个江段的数量,干流595头,鄱阳湖492头,洞庭湖162头,真正的江豚是不是这么多头呢?

杨河拍摄

当然不是,这是计算的结果,是最可能接近于它真实的代表种群数量的计算结果。我们的结果用同样的方法和相近时间段进行考察后,用于种群动态监测的比较。最终的结果是1249头。这个结果和2017年1012头相比,从数据上有明显增加,确实有显著性差异,代表江豚种群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为什么采用被动声学考察?江豚作为齿鲸动物,在水下声呐就是它们的工具,它眼睛发挥的作用是很小的,特别在水下,主要靠发声来探测环境,包括捕鱼、躲避船只。通过被动的声学记录仪进行记录,考察过程中采用两种方法,船白天航行的时候,采用移动式被动声学考察,在船的尾部有一根长缆绳,缆绳上挂着两个A-tag,声音记录仪,通过记录仪记录江豚的声音,两个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同一个江豚发出声音以后会被这两个A-tag记录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可以判断江豚的游动方向,根据方向轨迹在声捕图上出现平滑的曲线,就可以判断是一头江豚出现,可以通过声学监测的方法估算江豚的方法。晚上船是会停下来的,我们会在船边放一个声学记录仪SoundTrap,它只能记录江豚相对的声音,只能相对估计在这个区域江豚有没有,或者相对数量有多少。

长江干流的江豚分布更加连续

接下来看一下结果,从长江干流的情况来看,江豚分布和2017年相比更加连续,绿色的位置是表示发现江豚的位置,从整体结果来看分成了三个自然段,中段、下段数量最多,上段特别是武汉以上江段,栖息地更不连续一些,但武汉以下江段栖息地比较连续,比较完整。

杨河拍摄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所谓江豚分布的高密度区,包括湖北、洞庭湖口(城陵矶)黄石荆江门、安庆保护区、芜湖黑沙洲,南京保护区,这些区域江豚分布比较大。在包括宜昌葛洲坝、嘉鱼簰洲湾、鄂黄大桥、铜陵保护区、扬州三江营,这些江段的密度相对比较高。

从长江干流母子豚的分布情况来看,2022年这次考察是在历次四次考察中发现比例最高的,甚至高于2006年的考察,非常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个结果预示在未来阶段,江豚的增长是非常有希望的,说明繁殖状况非常不错。从结果来看,发现母子豚概率比较高的地方包括宜昌,荆江门、洪湖、鄂州、戴家洲、安庆、铜陵、南京江段,母子发现的概率比较高,去年为什么母子发现概率高我们也分析了一个原因。

第一观察条件好,去年9、10月份和之前相比,考察时间提前了3个月,小江豚的出生时间一般是5、6月份,这时候小江豚和妈妈的身体比例是比较大的,更容易发现是母子豚。

杨河拍摄

当然,这一数据更真实地反映了江豚的出生比例,是令人振奋的信息。这里展示的是洞庭湖的江豚目击率,简单理解为一公里看见江豚的数量。从2006年开始监测,从2006年到2009年都是快速下降的,2009年到2015年基本保持平稳,虽然看着数据有所上升,但数据本身会有一定的误差,基本上变化不大。但2015年之后目击率明显增加,2022年考察每公里达到了1.59头,数据增长非常明显,非常令人振奋。

洞庭湖的江豚主要是分布在东洞庭湖,像鹿角、鲇鱼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个区域基本呈现连续性的分布。去年受极端干旱的影响,有些江豚进入到洞庭湖的支流,包括湘江、松滋河也有江豚发现。

鄱阳湖江豚分布,目击率有波动,但基本比较平稳,没有像洞庭湖快速下降的过程,整体过程是缓慢性上升的状态,比较稳定,但目击率比洞庭湖高很多,因为是在枯水季进行的考察。枯水季节的时候,江豚基本上都集中在湖区的主航道,鄱阳湖是非常典型的季节性湖泊,在丰水区像海一样,所谓“丰水一片”,在枯水期是小河沟,所以“枯水一线”。江豚被迫压缩到主航道,所以目击率非常高,最高的时候接近于3,每考察公里接近3头江豚,密度非常高。

从整体结果来看,比较稳定缓慢性上升,当然2022年的升高也跟去年极端干旱有关系,去年是鄱阳湖非常干旱的年份,江豚分布非常集中。去年考察期间正值极端干旱,江豚主要集中在主航道,都昌朱袍山至诸溪河口。受极端干旱的影响,鄱阳湖主湖区比较浅,一部分江豚想通过主航道进入长江,有一部分出不去的往上走进入鄱阳湖支流,包括赣江、信江都发现了江豚。

考察小结的总数量1249头,呈现种群恢复,每年增长平均增加4.3%,这非常令人振奋。毕竟数量只有1200多头,所以极度濒危的状态没有得到改善,后续保护任务非常重。从分布情况来看,干流595头,鄱阳湖492头,呈现一定增长,洞庭湖增长非常明显,洞庭湖2017年考察结果是110头,这次考察增加到了162头,增加非常明显。从分布模式来看,干流基本和原来一致,但更加连续了,所谓的分布空白区变得更小更少了,武汉以上和南京以下的分布相对破碎化一些。

杨河拍摄

非常令人振奋的是2022年考察中,母子豚数量增长非常明显,分布区也增加了,预示着种群有较好的恢复。

江豚种群回升趋势与生态变化吻合

四次考察,2022年这次考察是第一次止跌回升,消息非常令人振奋,大家也在思考到底是哪些因素对江豚恢复产生了积极作用。刚才我听陈院长报告也学到了很多,我是从我们的角度理解,从他的角度划分成三大类效果会更好。

杨河拍摄

按我整体的思路来讲,首先是发展理念变化,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长江大保护”概念在逐渐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对长江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在“长江大保护”理念的指引下,相关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包括最重要的是“十年禁渔”,对江豚来讲是非常好的利好消息。出台了《长江保护法》,系统性地对长江的生态保护、水文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021年,江豚正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保护等级提升。由于相关法律保障,对长江生态修复的管理逐渐加强,包括保护区管理加强,目前在长江已经建立了8个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保护区没有真正有效发挥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保护的作用。

过去这些年,保护区管理能力不断加强,对长江采砂的管理、规划、岸线整治、复绿、生态修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重要的是全社会参与,江豚是明星动物,很多人非常喜欢它,令人着迷的微笑成为很多民间保护组织的保护对象。

我们最早在1996年成立了第一个基金会叫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那时候是孤勇者,非常孤独,只有这个NGO组织。但在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有几十家NGO组织建立起来。包括开展协助巡护,十年禁渔有些渔民转产以后成为了巡护员,积极参加长江生态环境、水生生物保护、江豚保护等相关工作。

从种群发展变化规律来看,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过程正是长江开发最严重的时候,包括码头建设、航道整治、城市滨江带建设等等。这一过程对江豚的栖息地、生存环境干扰最大。过去几年环境慢慢恢复,江豚也在不断适应被改变的环境,种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这是目前江豚种群止跌回升粗浅的解读。

从四次考察的结果来看,长江江豚种群变化模式是一致的,尤其从长江干流的数量来看,从2006年到2012年快速下降,2017年相对比较稳定,没有明显下降,2022年出现了相对明显的上升,趋势跟长江整体生态环境变化非常吻合。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更坚定地认为长江江豚就是长江生命力的晴雨表,其种群变化过程和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非常吻合。

保护江豚,就要恢复长江的自然生命力

考察结果有什么启示?让我们意识到保护的方向是对的,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促进长江生态环境的恢复,这是保护长江最有效的措施。要保护江豚,就要恢复长江的自然生命力。

1986年我国第一次提出对长江江豚、白鱀豚的保护措施,当时提的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就地保护,保护自然生境、保护自然栖息地,建立保护区。从1986年就提出来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保护区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最近随着长江大保护工程的推进,长江生态环境逐渐出现恢复,江豚自然种群也开始出现回升。

另外,在过去很多年我们逐渐推动了迁地保护,目前已经建立了3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达到150多头,为物种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在人工饲养繁育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有多头江豚在人工环境下出生并存活,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备的人工环境饲养管理技术。这是国家长江江豚保护的技术体系,对推动长江生命力恢复,江豚种群的保护和恢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过去四次,尤其是2022第四次考察,我对长江江豚保护提出了几条建议,很多和陈院长提的是一致的,但陈院长从长江生命力三大指标上来讲的,第一排基本上是讲环境的。

杨河拍摄

一、恢复长江的自然岸线、保护自然长江,保护长江江滩非常重要。

二、确保江湖连通,恢复畅通长江。现在长江大部分被阻隔了,只有鄱阳湖、洞庭湖跟长江相通,其他的都有闸口控制,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都被阻断了,希望能恢复畅通的长江。

三、规范长江航运,创建宁静长江,噪音对长江江豚的听力、声纳能力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航运需要规范,这是对国家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经济命脉,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长江江豚航运进一步规范,包括航道,包括减速、数量、技术提升等,创建“宁静长江”。

四、控制污染,对点源污染的控制非常明显,现在面源污染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希望通过保护行动恢复清洁的长江。

五、提升迁地保护,现在有3个迁地保护区,规模已经不小了,希望下一步进一步提升迁地保护区的质量、管理效能。另外,由于长江自然环境的恢复,希望能够逐渐实施迁地保护种群逐步野化放归,促进自然种群的恢复。

六、极端气候变化,现在看来极端气候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水生态、水环境影响非常大。去年我们组织了两次救护活动,一个是在鄱阳湖,由于极端干旱,大量江豚被集中在沙坑里,我们用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把111头江豚,在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的指导下,在江西渔政部门的协调下从鄱阳湖转运出110多头江豚,从沙坑里转运到主航道里,避免了比较大的损失。在天鹅洲保护区由于极端干旱,江豚的种群数量密度太大,将27头江豚从保护区里转移出来,转移到其他的迁地保护区。这是以后需要关注的问题,但除了整体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外,(针对)江豚保护要建立应急救护机制。

七、加强多方联动,长江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涉及到各个部门。长江江豚物种保护归农业部门管理,保护区是林业部门,另外还涉及到航道、海事、环保等多个部门。希望在长江大保护行动统一领导下,能建立起协调机制,特别是在长江保护法推出以后,大家的法律依据是一样的,更容易协调。

八、全民参与,过去几年感触最深的是很多NGO组织加入到长江江豚保护中来。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是生态多样性的旗舰物种、伞护物种,对它的保护就是保护长江。只有全民参与才能真正促进长江生态系统恢复。

我相信,通过去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给了我们非常积极的信号和信心,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保护好长江江豚,保护好母亲河长江,让长江江豚美丽的微笑永远留在长江中,使长江永远成为人类和它们和谐共生的家园,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