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民文化节十周年︱市民文化节正在成就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崛起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3-03-23 22:1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15年开始,王丽娜参加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语言文字大赛,从初赛一路闯入决赛、总决赛,直到获得当年的冠军。她第一次觉得,热爱传统文化的自己,也可以是市民文化节积极的参与者。从那以后,每一年的市民文化节她都没有缺席,还带着女儿一起参加,家庭也获得了“全国书香之家”的称号。和市民文化节同行十年,她既提升了自己,又积极向他人分享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在上海这座大都市,市民对文化的需求一直活跃而旺盛,像一块巨大的吸不饱水的海绵。2013年创立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为这块海绵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水”。10年来,市民文化节开展各类活动20多万项,惠及近2亿人次,成为了一个365天永不落幕的“平台”。

3月23日,“人民节日 向美而生”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周年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陪伴市民文化节共同成长的业内代表、专家、媒体、市民齐聚一堂,回顾他们与市民文化节一路相伴的历程。

首创人民节日的新模式

21世纪初,上海国际音乐节和下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都设立了群文活动板块。当时绝大多数市民是观赏者,舞台上呈现演出的都是优秀群文团队和群文骨干。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市民需求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上海市民文化协会副会长、研究馆员吴榕美记得,当时园区内外几十个舞台和展厅,要在半年的时间天天有演出和展览。除了各类艺术院团,很多舞台都由群文团队来支持,很多社区团队都成为主角。

“虽然水平有参差,但要登上世博的舞台和展厅,在艺术呈现,服装、化妆,书画装裱,活动现场氛围营造等,都有很大的提高。”经历了这次大历练,很多市民开始期待自己也可以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创建一个市民自己的文化节的想法由此而生。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正式启幕,探索创新超大城市举办全民参与的重大节庆运作模式。10年来,市民文化节开展各类活动20多万项,惠及近2亿人次,成为了一个365天永不落幕的“平台”。平台汇聚了各方力量和优质资源,来自社会的项目、创意、资金、人才在这个平台上充分涌流。。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总结,10年间,市民文化节实现了“三个转变”: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办节主体由体制内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视角由关注“节”向聚焦“人”转变,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主角”和“主力”。

承载无数普通人的梦想

上海市民文化节以活动和赛事为抓手,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群文活动的范围,收藏、创意、烹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赛事丰富多彩,关照不同年龄和人群的参与。

从第一届开始,市民文化节就在项目设计上关注青少年,舞蹈大赛设立流行舞板块,6000支参赛团队中,有3000支青年舞蹈团参加。2014年创办的传统知识大赛和传统经典诵读大赛,当年就各有10万人和15万人参与网络答题,85%以上是青少年。

“市民文化节希望青年人重新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吴榕美担任市民大赛总监审,很多参赛选手赛前一分钟感言都说“感谢市民文化节让我实现梦想”,这让她至今记忆犹新。

上海市民文化节让普通市民登上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东方艺术中心、上交音乐厅、文化广场、保利大剧院的舞台,中华艺术宫的展厅。“也许这对他们是一生只此一次,但是这些上海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让普通市民实现文化艺术梦想,很值!”

许多市民也由此成为市民文化节的忠实参与者。王丽娜热爱参加传统文化赛事,但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音乐戏剧板块,她也是一个积极的观众。在市民文化节期间,她会和家人一起听音乐会,看戏曲演出,感受艺术的美好。

她最喜欢的是在城市草坪广场观看演出。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这里是天天演系列活动的场地。不少名家名团会在这里进行惠民演出。王丽娜尤其喜爱草坪音乐会随意浪漫的氛围,“草坪、灯光、夜景、音乐,一切还是很美妙。”

“‘让草根更有光泽’是上海市民文化节始终不渝的初心。”吴鹏宏感慨,市民文化节这个平台承载了无数百姓的梦想,“在上海市民文化节这个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展示的平台上,承载了数不清‘梦想成真’的动人故事,成就了无数个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的普通人。”

“我们的节日”龙舟比赛

历练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平台

对于广大群文工作者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市民文化节更像是一场持续10年的“拉练”。在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里,举办这样“一年办一次,一次办一年”的大型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的每一个细胞和组织。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继桢记得,市民文化节诞生之前,闵行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然而,大量文化空间却面临活动资源分割散落、运作方式单调孤立、市民参与度不高、感受度不强的局面。

体量巨大的市民文化节改变了这一局面,让每一层级的文化工作者都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平台的系统搭建。

10年间,闵行区10万多场的文化活动,上海市民文化节的LOGO就出现了10万多次。沪剧邀请赛的最低参赛年龄从40岁降至5岁,合唱节数万人走进梅奔中心等艺术殿堂,广场舞亮相央视春晚,美育课程门门秒杀,莘庄灯会、颛桥糕会等节庆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市书房、文化客堂间在市民家门口铺展开放,四级文化配送渗透至每个居村角落……

10年来,闵行的市民文化活动从单点爆发到铺天盖地,活动组织从文化部门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各成员部门集团协同,大家已经习惯将上海市民文化节作为自己的“工作日历”。

“上海市民文化节既激发了政府工作人员全力施为、搭台为民的主动姿态,更激活了广大市民主动参与、努力提升的主角意识。现在,闵行已基本形成了文化活动阵地随处可达,文化平台类活动随时参与,市民文化生活丰实充盈的格局。” 杨继桢说。

“市民文化节的平台让我不断转型,叠加身份,从单纯的行政管理人员成长为一个复合型的文化工作者。”普陀长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卢红霞深度参与市民文化节10年,她曾涉猎编剧、导演、演员、音控师、指导老师等不同领域的角色,一次次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拓宽了个人的能力边界的同时,也增加了社区文化的更多可能性。

在社区文化中心,卢红霞给市民很大自主性,她经常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随时帮助社群解决问题。时装社群要参加社区表演,新造型有了,却在编排上遇到瓶颈,她帮忙约老师去“点拨一下”;朗诵社群在排新作品,舞台表现上总差点意思,请他们找个老师帮忙“提升一下”;社群居民学习沪剧、越剧、京剧,有了一定水平,借助社区文化中心的舞台“展示一下”……

在市民文化节的持续浸润下,社区社群文化也充满活力、不断生长。长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就打磨出两个两个市级赛事:“长征杯”市民经典朗诵大赛和长征杯“谁是舞林高手”舞蹈大赛。“长征有两张文化名片,而这名片背后,是市民文化节的这张响当当招牌。”

青少年曲艺大赛展演

富于中国特色和上海特征的城市文化建设实践

伴随上海市民文化节的诞生、成长,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和成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上海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稳步推进、“一区一品”文化特色彰显、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升级,市民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持续提升……当兄弟省市纷纷来上海取经“复制”办节方式时,上海市民文化节已在不断“复盘”中,朝着上海文旅高质量发展卓越实践的目标再出发。

“一座城市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作为文化标杆的精英小众文化和作为文化基座的世俗的大众文化。城市市民自身的文化底蕴丰厚和浅薄,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和城市自身久远健康发展的关键。”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这样形容“大众文化”在城市文化中的重要性。

市民文化节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基座”:它覆盖了上海这座2400万常住人口、16个区、200多个街镇的特大国际化城市,有着老少妇孺、各行各业,人人皆可参与的低门槛;纵贯一年春夏秋冬、365天、线下线上的全延伸,从而使文化不再是精英的专利,也成为大众可亲近的能作深度沉浸体验的“生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民文化节以每年超过5万项,累计近50万项的文化活动,和每年3000万上下,十年计近3亿的参与人次,市民文化节释放了潜藏在于千百万普通市民中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文化能量。”毛时安说,“好歌大家一起唱,好舞大家一起跳,好戏大家一起演,草根也会生长,也会长成文化的参天大树,成为艺术殿堂的台柱。这是一次富于中国特色和上海特征的城市文化建设的极具有效性的民主实践。十年来,一个遍地开花,永不落幕的市民艺术节正在成就一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崛起。”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