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匠艺研究丨苏州泥塑

2023-03-25 0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梃梧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苏州泥塑,与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潮州浮洋泥塑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其中苏州泥塑发祥最早,以图案丰富、高雅细腻著称,汇集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等于一身而独具价值。

1苏泥小史

泥土,是制作泥塑最关键的材料,但并非任何泥土都适合做泥塑,不过苏州的泥土,恰好合适。清代顾禄曾在《桐桥依棹录·捏相》中写道:“虎丘有一处泥最润,俗称滋泥,凡上细泥人、大小绢人塑头,必用此处之泥,谓之虎丘头”,说得就是虎丘泥之好,惹得泥塑艺人们争相使用其去制作最细致的部分,而虎丘一地就地处苏州城的西北郊。所以,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苏州的泥塑艺术从很早就诞生了。

(汉代)陶捧盒男侍俑 苏州博物馆藏

据现有的考古证据证实,苏州泥塑于汉代就已经存在,且颇受人们喜爱,不论阶层。距今已在苏州天宝墩M23、白洋湾和虎丘乡等汉墓发现了经过泥胎捏塑、火力烧制的动物俑,当然也有人物俑,如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出土于虎丘的“汉代陶捧物男侍俑”。而之所以能在苏州墓中发现如此精美的泥塑,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为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其二则是苏州曾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国都,至汉代已然发展成为了一座繁华城市,故用陶俑作陪葬品自是大有人在。此外,泥陶在汉朝时除了用来陪葬外,还做孩童玩具使用,据东汉王符《潜夫论·浮移》记载,“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可见泥陶玩具在当时已经是十分普遍了。

(汉代)陶捧鸡男侍佣 苏州博物馆藏

由汉至唐,经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岁月,苏州泥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寺庙兴修使得对佛造像的需求直线上升,并造就了一批巨匠巧作。其中雕塑罗汉最好的当属“塑圣”杨惠之,他与“画圣”吴道子齐名,且两人都曾向张僧繇学绘画,自然有人猜测,杨惠之放弃绘画转攻雕塑,是因其绘画之功不如吴道子,但又不愿屈居其下,故另寻他路。目前苏州甪直保圣寺内,还保留有九尊泥塑罗汉,据传即是出自塑圣杨惠之之手。

(唐代)杨惠之[传] 保圣寺罗汉塑像  图源网络

到了宋代以后,苏州小型泥塑发展得更为火爆,这与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脱不开干系。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就曾记载了市场上售卖泥塑摩睺罗(泥质儿童玩具,多以彩绘的泥塑男孩为主)的热闹场景,“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摩喝罗’最为旺盛”,甚至直言 “惟苏州者极巧,为天下第一”。实际上,在当时卖泥塑已经成为了一项职业,有民间艺人专门制作泥塑进行售卖,像袁遇昌、包成祖等,甚至还采取模制批量生产的办法,使之成批出售外地。当然,宋代苏州泥塑佛像制作也没有停歇,也到达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在苏州瑞光寺塔中就发现了两尊宋代初期彩绘描金的泥制观音像,至今仍栩栩如生。元代苏州泥塑的发展,由于史料的匮乏,目前尚无确论。

(宋代)宋代泥塑童戏像 镇江博物馆藏

明清两朝是苏州泥塑的兴盛期。那时,由于苏州交通方便,加之虎丘的泥好,苏州的虎丘、山塘街、玄妙观一带形成了专门的玩具市场,有多家泥塑泥人的铺子,商贾云集,往来的外地游客经过这里大都会选购些留以纪念或赠送他人,“虎丘泥人”的名声也越发响亮起来。为贴合市场需求,苏州泥塑的品种也更为多样,不再像之前一样多以节日作为主题进行制作,而是结合苏州本地兴起的昆剧的特色,创作戏文泥人。而这种泥人的制作也更为讲究,以手捏为主,且为了展现戏曲里面的故事情节,一般两至三人为一座。到了清康熙、乾隆时期,由于昆曲的知名度越发扩散,戏文泥人也风靡一时。

(当代)潘声煦 牡丹亭·惊梦-手捏戏文 图源吴文化博物馆

清末民初,苏州的泥玩业由于内忧外患逐渐衰败,虎丘、山塘街、玄妙观一带的泥人店只留下了老荣兴、老荣泰、金和城、汪春记、吴记、周记、沈万丰耍货店等几家店。待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些店均因无法支撑而纷纷歇业。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苏州泥塑才慢慢恢复元气。1958年,苏州市工艺局花费巨大功夫才找寻到已经年近七十,但已有近四十年未接触泥塑制作的孔继顺和范宝珠两位老艺人。为抓紧时间保存这项技艺,工艺局工作人员当即聘请二老到工艺美术研究所进行传教授艺,捏翻传统作品,以传续苏州泥塑技艺。但未等年轻一代成熟,老艺人却驾鹤西去,再加之后续社会动荡,更造就了技艺传承雪上加霜的局面。

到了80年代,情况才有所好转,苏州创办了“虎丘泥人厂”,捏塑了一批戏文泥人,品种多样,且也向海外市场销售,但可惜未坚持长久。在此期间,苏州博物馆也曾单独制作了一批泥人和脸谱在馆内小卖部销售,但也因各种原因导致小卖部撤销而终。而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为传承泥塑开设了雕塑专业,同时补充传统雕塑及泥人捏塑的课程,本以为能够培养一批新鲜血液,但可惜的是毕业的学生大都无法继续坚持。以至到最后,苏州泥塑的主要制作者,大都是民间的业余艺人。可以说,苏州泥塑岌岌可危。

这样的困境到了21世纪得到了缓解,由于苏州泥塑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2008年,苏州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刺激了人们加入泥塑传承的队伍。另外,“苏州市艺术学校”也被委以重任,成为苏州泥塑的责任保护单位,承担着保护与振兴苏州泥塑的责任,从教学培养、产品推广和创新等方面作出贡献,以推动苏州泥塑的传承。

(当代)朱文茜 和合二仙
图源《苏州泥塑的源流、特征及其当代传承》

纵观苏州泥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始于汉代,成名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明末民初渐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受重创,八十年代后逐渐复兴,历经坎坷,终得幸存。

2苏泥风采

苏州泥塑历史悠久,在各个时期为了贴合不同的社会需求,形成了各色的艺术形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大型泥塑和泥塑小品,前者主要指大型神佛塑像,后者则主要包括捏相塑真、虎丘耍杂和戏曲泥人。

神佛塑像,特别是大型神佛塑像,作为苏州泥塑的集大成者,其技艺历经了唐朝至今的世代传承发展,形成独特一格的风格,成品以细腻、传神、质朴、雅致著称,像苏州西园寺内五百罗汉,灵岩山的天冠弥勒像和寒山寺普明宝塔中的佛像等,都是苏州泥塑大型神佛塑像典型的传世之作。如若你仔细观看这些塑像的放置,会发现构思之巧妙实在是妙不可言,每一尊罗汉的摆放都错落有致,且与背景极好地融合在一起,神态各异,但却浑然一体,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所以一般完成一套完整的神佛塑像,至少得花一两年。

(宋代)彩绘描金泥质观音立像 苏州博物馆藏

捏相,也称为“塑真”、“苏捏”,即用泥巴塑捏真容。清代顾禄在《桐桥依棹录》中曾写道:“塑真俗呼‘捏相’,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前明王氏竹林亦工于塑作。……肢体以香樟木为之,手足皆活动,谓之‘落膝骱’,冬夏衣服,可以随时更换。”据此可知,捏相艺术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泥巴塑捏头部,木材搭建肢体,布料和体裁衣,且四肢可活动,四季可换衣。当然,也有“纯泥捏相”,即不置身躯,一般是用于佩戴于身上或是摆放在书案上。而在捏相过程中,潘声煦先生曾说过有一个细节要特别注意,即捏造时要比原物大一些,大概是10:9,究其原因是因为泥巴在晾干后会收缩,其收缩比例大概就是10%左右,捏大些才能还原出作品的原貌。

(当代)潘声煦 落膝骱人像 图源吴文化博物馆

耍货,又称“土仪”,即泥玩具,也是苏州泥塑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玩具,品种繁多,形态各异,有花、果、禽、兽、鱼虫、不倒翁、泥美人、泥婴孩等种类,手工捏制,精美不已。据说还分不同等级,在不同地区出售。泥美人、泥婴孩及以人物为题的玩具,为头等泥货,在虎丘山门以内出售。而泥神、泥佛、泥花、泥果等简单易制的玩具则为次等泥货,在山塘街售卖。之所以如此区分,大概是想打造不同地区的特色,以分散客流量,使得各店铺都有生意可做。而除上述静态耍货以外,苏州匠人们同时也创造出了可活动的泥货玩具,像“猫和老鼠”、“颠头马”和“跟斗童子”等。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就曾描绘过“猫和老鼠”是如何活动的,“苏之虎丘多耍货店,有人以纸匣一,塑泥猫于盖,塑泥鼠于中者,匣开则猫退鼠出,匣合则猫前鼠匿,若捕若避,各有机心,儿童争购之,名‘猫捉老鼠’”,可见此类玩具,巧设机关,颇为有趣,在当时十分受孩童喜爱。

(近代)绢衣戏文《金雁桥》苏州博物馆藏

戏文泥人,又称“手捏戏文”,是根据戏曲人物制作而成,题材大都取自于昆剧折子戏内容,两到三人为一台,以重现经典桥段。其十分小巧,小的只有二三寸,而大的也不过五六寸。匠人们运用夸张的手法为泥人们塑造神情动态,使其符合人物特色和故事情节,如今苏州市博物馆就藏有以《长坂坡》、《金雁桥》和《杨排风》为主题的“绢衣泥人”,尽管他们静止不动,但也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举止中意会到部分故事内容。而为何以“绢衣泥人”称之,是因为此种泥人仅头部和手足是用泥巴捏塑,其余部分,包括骨架、衣帽、服饰及其他道具都是用木、竹、绢、布、丝等材料制作,以更贴合舞台形象。当然,也有通体用泥塑造,并浑身彩绘的“手捏戏文”。

(民国)绢衣泥人《长坂坡》苏州博物馆藏

3殊艺流传

苏州泥塑之所以能够流传如此之久,当然是与其特殊工艺和手法密切相关。首先就是与其制作材料“泥”有关。而论及泥土,则有有砂土、壤土、黏土、陶土、瓷土之分,在如此多的泥土之中,黏土是最适合的,不仅可塑性强,且黏性极好,容易捏塑成各种形状,不易分裂。在苏州当地,就有滋泥和普通黄泥两种类型的黏土。滋泥在上文中曾提及过,是虎丘最润的泥土,其黏性和韧性很强,呈现深灰色,黑中带紫,故也被叫作黑泥或者紫泥。但是现存已经不多,开采难度大,所以匠人们选择将滋泥和黄泥结合起来,在不同区域使用适合的泥料来制作泥塑。

苏州泥塑的制作

不过,刚挖出来的泥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须进行处理。第一步就是要将泥中的石块、沙砾等清除掉,接着摊开晾晒。待到晾干之后,把泥块装进盛水的容器里,慢慢搅拌成糊状,多操作几天后,清除掉漂浮上来的杂质,让其充分沉淀,然后把漂干净的泥浆倒入另一容器。原容器底部凝结的杂质去除不用,让干净的泥浆再沉淀几日后,倒掉泥上多余的水,取出干净的泥进行晾晒。等到泥干湿适中,能够捏塑成型,即是提取成功。但这样的泥仍不能直接使用,还得在使用前掺加少许棉花,用棒子锤匀后,增加了韧性,才可用来捏塑和印模。当然,如若泥的量特别多的话,也可用搅拌机器代替这一步骤。

防开裂,是苏州泥塑高超技艺之一。泥塑由于泥的物理特性,极易在干燥后出现开裂的问题。针对此,苏州泥塑的师傅们在多年经验的积累下也有了对应的解决办法。其一,在捏塑作品时,应该注意手法的节奏,准确捏塑,保持泥的干湿程度,并且在捏合时涂上一些泥浆再合拢,避免泥塑作品因干湿程度不一而造成干裂。其二,在泥塑需要弯曲处的弧面外侧或上侧多涂一些泥浆,避免泥塑因弯曲面上下密度不均而开裂。其三,需要铁丝、竹签、木条等辅佐材料作为支架的泥塑作品,支撑物要先蘸一些水再慢慢埋插,同时前后稍稍拉动,使支撑物与塑泥之间留有空隙,避免因收缩系数不同而造成开裂。其四,虽然上述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开裂,但是无法规避天气干燥时出现的细小裂纹,彼时可以通过在泥塑作品裂纹处涂上泥浆后糊上一两层皮纸来解决这一问题。

来自《探索·发现》匠人·匠心(九十六)

防止彩绘脱落和龟裂,也是苏州泥塑的独特技艺。预防前者主要是要合理把握涂色上彩的时间,一定要等泥胚干透后再进行,否则涂上去的颜料不会立马凝固,导致吸收塑泥水分,造成干燥后出现粉状脱落的状况。防止后者则要注意表层颜料的胶性要略轻于打底白粉,上彩时要均匀调配。

除上述以外,制作苏州泥塑还需要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包括人的身体比例和面部比例,而且不止要把握外形,还要拿捏住所塑对象的情绪,使其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当然,形成如此炉火纯青的手艺并非一日之功,毕竟苏州泥塑绝不是模仿艺术,只追求捏的像,还需有塑泥者本人的艺术创作,才能为作品注入灵魂。

4总 结

苏州泥塑,曾离苏州老百姓的生活很近。特别是在虎丘,总有泥塑艺人支摊子进行售卖。他们开始做生意时,往往会“随机”挑选路人进行塑像,以吸引路人聚众观看,进而卖出泥塑。虽然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但是苏州泥塑依旧在通过学校、博物馆、展览等进行传播,重新走入大家的生活。也许你看见只是一张图片,听见的只是一场讲座,但那都是跨越千年的苏州泥塑艺术。

参考文献:

1. 王佳编著;周沛然主审:《苏州泥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

2. 慈玥剑:《苏州泥塑的艺术特色与历史发展》,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3. 王永强:《苏州泥塑的源流、特征及其当代传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