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养老理财,哄抢年轻人

2023-03-30 07: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养老”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但最近,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早地站到了热议中心:他们有人提前40年规划老后生活,做起了储蓄投资;有人辞去大城市的工作,回老家给父母买房养老;还有人选择早早进入养老行业,想在风口来临时抢占先机……

湃客·财经栏目推出《养老这件事,该听谁说?》主题创作,把话筒递给年轻人,近距离记录养老热议中他们的真实想法与现实困境。

这是本系列第三篇。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备受年轻人青睐的养老理财产品,发现机构的热情远高于个人。

本文为澎湃号·湃客X好看商业联合出品,湃客财经栏目首发

作者|乔姗姗

编辑|安心 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年轻人存够多少钱才可以体面养老?

“30岁硕士存够100万辞职到云南养老” “上海80后丁克夫妇存了300万后决定提前退休”……如今,这样的新闻隔三差五就会被送上微博热搜,引发“炸锅”般讨论。在抖音、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上,养老相关的视频和帖子不胜枚举。

而一些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迎合年轻人的需求。据媒体报道,泰康旗下的养老保险产品最年轻的客户仅有21岁,是妥妥的00后。而在个人养老金落地以来,各大银行也在争夺用户方面费尽了心思。除了送礼品、送消费券等花式营销,大量银行工作人员都背上了开户KPI,他们甚至不惜自掏腰包做推广。

今年2月,“北京多个地铁口有人扫码送大鹅”词条就登上了微博热搜,在“扫码送大鹅”营销手段之下,有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开通了账户。后来经过多家银行工作人员证实,这些送大鹅的人来自专业的地面推广团队,负责给银行拉新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

北京多个地铁口扫码送大鹅/微博截图

但是,对于被机构哄抢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迫切地追寻如何实现“老有所依”的问题,现在依然没有答案,复杂程度远高于他们想象。

机构的热情高于个人

我国的养老体系已初步建立,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三种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养老第一支柱的覆盖人群最广。截至202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为10.3亿,基本实现劳动人口的全覆盖;参加企业/职业年金的人数约7200万人,覆盖面较为有限。

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内现实,近几年,我国也在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个人养老金制度在2022年的落地,标志着中国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了养老金三支柱体系。

早在2018年,我国对养老第三支柱的试水就开始了。按照时间顺序来看,最早是2018年试点的养老目标基金,之后又推出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2021年9月开始试点养老理财产品等。

2022年11月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

其中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封闭运行;目前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额度上限为12000元,不过人社部今年初提到,以后会适时调整上限;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以及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可以领取个人养老金。

《实施办法》明确,个人养老金可投资的产品,包括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类别。

有机构预测,个人养老金流入市场的资金体量将是万亿级别,意味着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养老保险各家机构都在摩拳擦掌,角逐一个万亿的增量市场。

据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截至3月3日,目前市场上共出现了639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包括保险类产品19款,理财类产品有18款,基金类产品有137款,储蓄类产品共465款。

这其中,各大银行的热情尤为高涨。

由于一人仅能开设一个养老金账户,为了抢夺开户资源,各大银行目前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

在微博上,只要打开一个人养老金超话,充斥着“有偿推广养老金开户,救救银行狗”“个人养老金开户即送红包,有任务,被逼得没办法了只能倒贴钱了”等内容。

相比之下,年轻人对养老理财包括个人养老金关注度很高,行动上却相对冷静。

在个人养老金推出一个月后,也就是到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户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照此计算,缴费人数在开户人数中占比31.37%,缴费人群平均每人在账户中的缴费金额为2316.48元,距离平均每年1.2万元的上限还有不小的距离。

今年3月初,据人社部披露,“实施3个月以来,(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已经达到2817万人。”暂未披露最新的缴费人数及缴费金额。

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对于个人养老金的热情要远高于个人;而年轻人对养老的关注和焦虑还没有充分转化成行动。

不过,这也算正常现象。瑞银证券非银行业分析师曹海峰告诉媒体,按国外的发展经验,年龄越大的群体,第三账户的持有率会越高。

就整个养老投资来说同样如此。据投摩根基金联合蚂蚁理财智库共同发起的《2022当代青年养老规划大调查》,90.3%的受访青年认为养老要未雨绸缪,但只有16.6%的人已经配置了相关资产。这里的“受访青年”主要是85后—00后群体。

什么在影响年轻人的积极性?

高收入群体目前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积极参与者。按照规定,应纳税所得额在96万以上的人群,如果以上限12000元缴纳个人养老金,年度内最多可享受5400元税收优惠。

据腾讯新闻棱镜报道,也有一些百万年薪的人在疯狂薅养老金的“羊毛”。

看到这个新闻,年薪30多万的康伟摇了摇头。康伟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经理。早在去年底,他就研究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税收优惠。按照他的收入水平,如果以上限12000元缴存个人养老金,一年大约能节税2400元。

当康伟就是否开通个人养老金的问题跟家人商量时,被太太坚决否定了。她的理由很简单:每年为了省几千块钱牺牲上万块钱的流动性,而且要持续几十年,这不划算。另外,他们之前已经购买过商业养老保险,再买一份不是很有必要。

现实中,像康伟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你为什么还没有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或者进行相关投资?”当把这个问题抛到多个年轻人聚集的微信群里,我们得到了一些重合度很高的反馈,包括:税收优惠力度不够;流动性太差;养老产品投资回报不高等;甚至还有人只是为了帮人完成开户任务。

按照规定,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额度上限为12000元,在缴费时进行扣除,减少当期税费,投资收益暂不征税,领取收入时实际税负将由7.5%降为3%。这意味着,这个税收优惠对于年收入9.6万及以下的群体没有吸引力。

今年两会期间,就有多位人大代表提到个人养老金税收激励不足的问题;甚至有代表认为,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对不同收入群体都缺少吸引力。

流动性方面,当前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实行封闭运行,参加人达到退休年龄方可支取,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提前支取。仅这一条,一些倾向于及时行乐的年轻人就被劝退了。

也因此,有人大代表建议,个人养老金账户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议允许个人开立多层养老金账户,让部分养老资金可在特定额度内或首次购房、看病、进修等情况下提前使用;甚至有人建议设立个人养老金的应急支出机制,以应对不时之需。

相比之下,乔惠对于流动性没那么在意。她刚大学毕业不久,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新媒体运营,年薪10万以内。虽然年纪轻,但她认为要为养老提前做安排。所以,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出后,她便去开通了账户,可惜到目前为止,她还未开始缴费。

乔惠表示,她想先分别观察一下个人养老金和其他理财产品的回报情况再做决定。

关于个人养老金配套的养老投资产品,无论是储蓄、基金、保险还是银行理财,安全大于一切,投资风格以稳健为主,因此投资回报率相对不高。

据Wind数据,截至3月10日,137只存续个人养老金基金中,如果从成立以来的回报看,89.78%的个人养老基金实现了正收益,其中,16只基金实现超过3%的回报。

但若将成立以来的回报与业绩比较基准同期的表现进行对比,有85只个人养老金基金没有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占比62%。

但在2022年底,在个人养老金落地后的一个月,一些银行提供的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甚至出现了亏损。以招行提供的三款个人养老金产品为例,去年12月跌幅分别为3.22%、4.93%和3.86%。

“对我来说个人养老金没啥税收优惠”,乔惠说,“我的底线是不能接受个人养老金亏钱”。

实际上,专业投资知识有限也是影响年轻人进行个人养老金储蓄及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富达国际与蚂蚁财富发布2022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超过一半(52%)的受访者表示其不知道如何选择退休后的投资产品。

他山之石:机构热情如何转化?

老龄化是全球人口的一大趋势。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世界社会报告》,截至2021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为7.61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9.6%。到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预计将增加到16亿。

因此,如何养老正在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它在各个国家都被排进了重要议程里。

目前,美国已经形成由国家强制养老保险(第一支柱)、雇主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和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三大养老支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目前以第二和第三支柱为主,其资产占比合计大于90%;第一支柱为辅,其资产占比不足10%。

今天,虽然美国人的个人储蓄率不高,但他们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从踏入职场起就将一定比例的工资存入其个人养老金(IRA)账户。这背后的主要动力,来自于IRA账户内的存款利息、股息和税收优惠政策。

总的来看,美国是“基金型”的养老金体系,主要特点是,政府建立的第一支柱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企业和个人在养老体系中承担了很多责任,积累的养老金规模巨大。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传统福利国家,采用的是“保险型”养老金体系,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承担了大量责任。第一支柱的保障水平较高,对第二、三支柱形成一定挤出效应,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规划的意愿和程度相对较低。

随着生育率降低和人们整体寿命的延长,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基础养老金面临越来越大的资金挑战。德国雇主协会联合会主席杜尔格就发出过警告——“福利国家正吃掉未来”。他提到,目前每100名养老金的缴纳者对应50名已退休老人,15年后每100名养老金缴纳者要对应70名已退休老人,“这意味着我们养老金系统的融资即将崩溃。”

与德国采取相似养老模式的日本,在地缘和文化上与我国更加接近。日本养老金制度同样分为三层,前两层的“养老保险”和“年金”具有税收般的强制性,第三层“商业养老保险”为养老制度的理财补充。由于日本民众没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自身本身保险意识也很强,有经济能力的人基本都会配置商业养老保险。

虽然如此,曾经受到推崇的日本养老金模式,也在近年开始动荡。

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前提醒:不要认为养老问题还有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会更艰难。

在机构哄抢同时,如何把机构热情转化成年轻人自身的热情,仅靠“扫码送大鹅”“送消费券”“帮别人完成任务”显然是不行的。

富达国际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丛黎对媒体表示,一些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初入职场就有为养老做定期投资储蓄的意识,这是长期进行投资者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我国刚开始发展的个人养老金制度,除了在税收、流动性、投资收益等方面亟待优化外,持续不断地开展投资者教育同样必要,尤其是面向年轻人的投资者教育。

但是,随着我国多层次养老体系,尤其是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推进,市场上相关的养老理财教育也在同步跟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将来养老只依赖基本养老保险是不行的,他们需要开始储蓄和布局养老理财了。

系列策划/丁珏汭(澎湃新闻高级编辑)

实习生/白丽斐 范漪澜

海报设计/王璐瑶

监制/徐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