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产业与治理|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如何吸引人才与输出人才

贾利军  王宏 李琦
2023-03-30 15:37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一、什么是人才高地?

从表象上来看,人才高地就是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但这只是一个表象,如果人才高地仅仅是一个把高水平人才集聚起来的场域,那么这样的场域我们如何区分它与人才高消费、人才精品店的异同?因此,人才引致只是人才高地建设的基础,将高水平人才集聚起来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才的高质量输出,服务于本地区及周边区域,乃至于全国。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输出能力或输出功能弱化的人才高地不是高地而是盆地,必然会产生人才的内卷或浪费,最终消耗整个社会的人才储量。所以,本质而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才高地是要充分体现出它在以人才服务民众,推进社会进步方面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

为了符合这样一个本质的特征,人才高地无疑要具有两个维度的功效:一方面,它要有面向全国引致、涵养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它要有面向全国输出人才的功能与担当。简而言之,人才高地应是吸引人才和输出人才的有机统一。首先,它是人才涵养的聚宝盆:先将人才、准人才、潜在人才吸引集聚在某一个区域或某一座城市,在这个场域经过培养就会得到提升,有了服务社会更高层级的能力;其次,它是人才强国的发动机:经过培养成熟后的人才不仅服务于本地,而且输出至全国各地,能够为国家的人才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人才高地的建设是一项持续长久的战略任务,短期要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长期要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全国人才的平衡和充分发展,人才高地的顺利输出是实现人才高地枢纽功能的重点和难点。 

二、上海如何打造人才高地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依托于城市能级高、教育、产业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等独特海派文化优势,已吸引了大批“高精尖”人才集聚,形成了人才高地的生态,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引致人才的“高位”。如前所述,人才高地不仅要实现人才的高度引致,也要实现其后续的顺利输出,才能完成人才高地建设的使命,最终目标要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因此,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应当面向世界、放到国家人才战略大局中去思考。上海作为中国的人才高地,在引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为全国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责任。

为了打造这样一个人才高地,首先应该要有物质基础,也要有精神建筑。“家有梧桐树,不愁金凤凰”,依赖城市优质的物质资源可以在客观上成就其引致人才的优势。反观当下的人才高地,往往也是物质生活高地。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的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物质生存需要是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效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人才能持续存在,才可能谈及未来发展。

当前,上海拥有国内领先的物质基础,但是,如果仅仅单纯从物质的高回报来激励吸引人才,长此以往,人才乃至整个社会就将陷入一种拜金主义浪潮之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单纯以高物质回报吸引的人才并不一定长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后,将追求内在因素的满足即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是对高层次人才,在获得丰厚物质回报的基础上,精神上的奖励与正回馈,价值的认同是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因此,人才高地要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高回报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保障,使人才和整个社会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注重对精神的追求,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在上海人才高地建设中,往往将重心放在实现人才的高度引致上,其实,人才高地涵养人才和输出人才同样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社会发展进程中可以发现,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时因地会发生变化,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因此,在涵养人才和输出人才方面,首先需要树立生态人才观,形成各层次人才共生共荣、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生态圈。众所周知,一片生态系统良好的森林,它既需要高大的乔木类、低矮的灌木类,也需要能缠绕或攀附其而向上生长的藤木类,使其相互交错,取长补短,形成动态的生态平衡。人才高地建设就好比要构建一个可实现动态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高精尖”人才作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风向标,对于城市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托举这个城市基础建设的专家学者、细分行业的排头兵及紧缺行业的工匠型特殊人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不同层次人才集聚形成的合力为城市的发展与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次,需要优化人才选育与评价机制,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在选才上,要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与战略发展方向对人才进行引致,要基于本土实践对所需德才兼备的人才进行引致,对于有能力有才气但德行较差的“人才”选择上要慎重,这种“人才”在经过培育后很难实现输出,更是难以实现服务全国人民的目标。在育才上,对人才进行多层次的精准培养,实行客观的奖励机制与评价体系,重点消除海外人才优待政策造成的发展机会不公平,创建公平公正的人才发展环境,使人才在这个系统中得到相应的培育与发展,成长为真正的人才。在用才上,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破除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最后,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的价值观、使命观。城市建设发展最终目标在于为人的生存发展服务,城市建设需要各类人才的贡献,也要意识到,人才的发展不仅在于创造物质价值,同时在于提高自我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如前所述,上海拥有国内领先的人才资源和物质基础,单纯以物质激励的方式吸引上海的人才外流服务其他地区的做法,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需通过加强上海的人伦精神培养,构建城市人伦软环境,激发人才内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城市更加具有人格魅力,使人才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使扎根于上海的人才不仅仅执着于对物质的追求且具有较高的道德精神追求。人才更加具有归属感,不仅可以加强上海的引致能力,也为后续人才输出功能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由此,使不同层次的人才在上海经过选育、孵化、培养与任用完成之后,成长为胸怀天下的爱国奉献型人才,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主动转向其他物质欠发达地区进行输出。这样的输出,并不能简单看作人才的流失,因为,上海是中国的一部分,水涨船高,国家整体人才资源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最终会形成正向回馈,进一步促进上海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

 (作者贾利军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宏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琦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产业与治理”专栏由华东师范大学许鑫教授主持,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型经济形态,关心新兴技术治理,探讨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前瞻性问题。)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