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术家采访丨杨诘苍:以张力和深度达成“四两拨千斤”

2023-04-06 14: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从“解构水墨”“千层墨”到“三矾九染”,从“教师”“艺术家”到“行动者”,杨诘苍以东方的笔、墨、纸,建构起一个无问东西的“黑的时空”,以及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士”的状态。

今年2月,“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开展,杨诘苍老师专程从法国来到苏州,不仅在馆内现场创作了《再问·吴地》这一作品,同期也与馆方配合筹备展览开幕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我们得以有机会与杨老师聊聊这次展览以及他的作品和创作历程,在此分享给大家。

灵性结合

吴文化博物馆:请问您与博物馆进行展览合作的契机以及想法是什么?

杨诘苍:这次的策展人顾婧我很早就认识,我当时在上海的几次行程里,与她有过交流。没想到她是注重关注当代(艺术)的,所以她一提这个案子,我就很高兴。加上我当时也正在和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讨论一个个展,两个东西重合,就很相似,所以对我来说是幸运的。

Le 11e jour de Yang Jiechang au Musée Guimet
© Galerie Jeanne Bucher Jaeger
杨诘苍 “十一日谈” 吉美博物馆

顾婧给我比较轻松的选择,她没有告诉我应该做什么,但是她先比较详细地解释了吴文化博物馆的收藏及主要的方向,如果博物馆里的内容是这样的话,我就考虑从与我的灵性创作有关系的(方向)来进行(展品方面的)选择。

吴文化博物馆 “考古探吴中”展厅

因为我创作的幅度比较广,我既接受过传统的教育,又受过美术学院的教育,所以在这里面(选择)对我来说也不容易。后来我就决定选择墨西哥的这条线路,因为我1990年的时候在墨西哥一路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写生,找到一些很好的作品,为这部作品(千层墨等)创作了大概有十年八年时间,比较符合吴文化博物馆里一些考古方向的内容。

重新创作·《再问·吴地》

吴文化博物馆:请您介绍一下本次的参展作品。

杨诘苍:最明显的就是墨西哥之旅的那批,用炭精棒创作的素描以及那些写生,我到今天再看的时候,尽管过去三十多年了,还是很感动。它有一种气息还给我,我当时对于玛雅文明的访问,或说是写生也好,至今印象仍然特别深,实际上我是对着这些考古、遗物重新创作了。

(当时)墨西哥现代艺术中心请我去现场创作,所以我就先旅游,进行相关的考察,然后再创作,最终创作了一个个展,这个展览里面有两个很大的千层墨,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是跟这批素描、写生同时(期)的。

《墨西哥之旅》 杨诘苍

就千层墨而言,我采用了一种方式:即在一个平面内,不断地涂抹。可以说,这两张大作品和这个素描是一个整体。

创作《千遍书》时,我在广州美术学院做老师。这张画就是我当时在一张纸上,反复地试验我的那些不同的墨,比如臭墨(宿墨),又比如浓墨、焦墨、淡墨,包括裱完画以后那些洗完笔里面的墨,不断试验这个墨,这个时候在纸上就出来一个很意外的东西,它有很多层次。我们八十年代的这种实验性的东西,没想到它以后居然就是我的千层墨了,我直到现在才发现,当时千层墨的灵感已经在朦朦之中开始产生了,后来的千层墨就更彻底,越来越极简了。

《千层墨》 杨诘苍

我出国了以后,十几年一直做梦梦到以前的人和事,可能是由于离家远,产生了一种思乡的情结。我决定表现他们:就写他们,形成作品以后我还读它,读完以后变成一个(新的)“作品”,梦就没有了,就解掉了,所以我通常是利用艺术、作品,来消解我自己的一些困惑。

顾婧给我一个想法,她说,“你可以依托和吴中有关系的人物重新做一个(作品)”,然后我就写吴中的人,包括参观、进入博物馆那些观众的名单。现在就是变成一种像补墙一样(的感觉),形式感还是一样的,但是张力不一样,原始的作品是更为私人的,这个(《再问·吴地》)就更符合博物馆此刻的现象。

《再问·吴地》 杨诘苍

我的作品,你大概都能感受到它和自然是很接近的;又比如我到海德堡,它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那我就试试看进入海德堡浪漫主义的哲学观,所以我的作品里面,很大成分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

加上你看我的作品,我很喜欢大自然的东西,我的作品一直都是用最原始的材料,比如纸、宣纸、墨,原材料我都是用矿物研制的,我一般不碰那些化学的(材料)。

《白火》杨诘苍

黑白之间

吴文化博物馆:您与梁绍基老师的作品是如何产生对话的?

杨诘苍:梁绍基的作品比较细腻,我的特别厚重,就是很隆重的,他的是白的、比较斯文的,我觉得这个张力挺好的。

这次我们两个聊得很好,我喜欢他的创作,他也喜欢我的创作,所以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也建立了一种关系。

杨诘苍(左)与梁绍基(右)在吴文化博物馆

“在地”的美学

吴文化博物馆:在博物馆办展的体验有何不同?

杨诘苍:还是(和现代美术馆等场馆)不一样的,如果你说进去一个“白方块”,一个当代空间,那就只是你的东西,很明显就“出来”了。在这种博物馆,里面有那么多经典内容的时候,我觉得就又多一层含义。

吴文化博物馆 吴雅展厅

在一个经典的、古典的博物馆里穿插当代(艺术)的时候,很多观众会觉得很舒服、很愉悦,观众进入一个他们以为的那种经典的、古典的博物馆,看到一些令他们意外的东西,他们会再走一走,会留一点时间。

吴文化博物馆 “四两千斤:梁绍基、杨诘苍双人展”日常观展现场

因为我既然是一个图像的创作者,我就很关注图像,当你的语言(外语)弱的时候,你的眼睛就不一样了,整个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在我的作品里面,很明显的就是一个清晰、简练的外形,但是能够抓住其本质,这就是图像的力量。

原材料我都是用矿物研制的,我一般都不碰那些化学的(材料),这个也不是故意为之的,可能由于我从小所接受的训练,就是(使我)喜欢墨的味道,也喜欢这种自己亲手做的东西,所以还是没有什么冲突的。我也不拒绝西方文明,我也很欣赏他们的内容,但是我还是保留着我自己走过来的路,我没有放弃这些,越简练的东西越有力量,我从未认为简单就是弱的,你从我的画里也能看到,我(的作品)都很简练的。

《三千针》杨诘苍

我从小跟着师傅,他们实际上也是收藏家,我跟他们在一起学习或者生活的时候,他们就天南地北地讲:一会要讲这个墓,一会要讲哪一个博物馆,就是听得多了,你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去到哪一个地方旅游,第一个事情就是去看博物馆,就变成一个习惯了。

加上以前我当学生或者做老师的时候,我在美术学院的导师每一次假期都给我个命题,让我去看哪一个地方,比如像去看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他给我介绍里面的人,所以这已经变成一种生活上的风格了。每去一个地方总是看看他们的考古的东西、在现场的东西,这个东西对你长知识,对你关于地理的、历史的记忆(形成)非常到位,它实际上没有什么古代和当代之分,我觉得它是很“在地的”。博物馆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美学,它比美学还厚了一层,它把时间往后拉,让你感受到以后和未来的样子。

- 特展信息 -

四两千斤——梁绍基与杨诘苍双人展

展览时间:2023.02.17-2023.06.11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公共空间,二楼基本陈列厅

统筹:逃离乌托邦

采访及拍摄:逃离乌托邦 MOMO

视频剪辑及文案:汤斯燚 臧靖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艺术家采访丨杨诘苍:以张力和深度达成“四两拨千斤”》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