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之所望|这些便民就医工程解决老百姓就医“痛点”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2023-04-01 07:2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挂号排队等候时间长,是就医的一大痛点。对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以患者为中心,从完善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方面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截至目前,便民就医工程目标任务均已全部或超额完成。

“上海新华医院”微信号可完成预约挂号、预问诊等服务。 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通过“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推进,目前上海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预约时间段精确到1小时以内,就医平均等待时间小于1小时,市级医院部分科室的预约和就医等待时间可以精确到30分钟以内,患者检查结果互联互通互认率超过90%。

为了更好的开展慢性病管理,上海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接近80%。4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门急诊服务能力也稳步提升,55个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和205个专科专病门诊建设完成……一系列便民就医制度化成果,使得群众就医满意度、获得感持续提升。

根据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上海门诊病人总体满意率连续两年超过95%, 92.86%的患者对中医医联体提供的中医药服务表示满意。

数字化转型,精准预约减少排队时间

当前在上海,患者无需前往医院,直接通过一网通办、健康云、上海医联等平台,一部手机即可实现精准预约。依托这些平台,上海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实现就诊时段的精准预约,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以瑞金医院为例,各个科室预约时段已经精确至30分钟,部分科室精准至15分钟内,既缩短了患者候诊时间,又减少了聚集。统计显示,精准预约让患者的平均候诊时间不到29分钟。

家住上海市杨浦区68岁沈女士患有高血压2年多,近日来感觉到头晕、颈部酸痛,她通过“上海新华医院”微信号预约挂号,在预约4月6日神经内科专家号后,系统后台自动弹出AI预问诊,“您目前有什么症状”、“之前有无就诊记录”……通过问答形式,在就诊前,系统就能自动形成一份病例报告,报告记录了患者信息、病史,还可以上传此前的检查单,整个病例报告可直接发送给医生,方便其在诊前清楚掌握患者病情,节省了问诊时间。

上述是上海“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应用场景。这项工作从2020年底开始启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会同上海市医保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市大数据中心等联手打造,包含精准预约、智能分诊导诊、智能导航、智能预问诊、互联互通互认、医疗付费一件事、电子病历卡和电子出院小结、智能随访、智慧急救等14大应用场景和5大创新亮点,实现了“诊前”智能识别病情、精准预约挂号、辅助提前问诊,“诊中”引导就诊路径、互认既往病史,“诊后”随访分析结果的就诊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这些数字化手段的落地,使得门诊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呈现“双增双减”效应,即医生服务患者时间增加,患者就诊效率增加,患者候诊等待时间减少,门诊聚留人员减少。

签约家庭医生,常见病家门口解决

作为居民健康第一“守门人”,分级诊疗的“引路人”, 家庭医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她帮我们省了买药钱,也省了看病的路费。”家住上海嘉定区华亭镇双塘村的七旬老人钱阿婆这样形容她的“家庭医生”——王海英。

家庭医生王海英帮助一名老人测血压。

钱阿婆所在的华亭镇距离市中心近50公里,钱阿婆腿脚不便,又患高血压和糖尿病,需要耗费2小时前往瑞金医院,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海英医生来到她身边后,定期上门帮她测量血压,“原先要服12种药,现在血压稳定了,7种药就够了,也不用经常跑大医院了。”

在配药方面,上海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提供长处方、延伸处方,满足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在转诊方面,上海目前建立了全市家庭医生预约转诊平台,推动市区两级医院实现“两个50%”的专家(专科)门诊号源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推进家庭医生直接预约医联体上级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检验、检查等项目。

不仅仅是配药、转诊服务,家庭医生也将健康宣教、疾病管理的理念普及到老百姓中间,帮居民养成健康习惯。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自2011年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构建以来,如今已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全市常住人口签约率超过36%,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7%,失能老年人签约率近94%。

为方便居民签约,上海还建成了“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开展线上签约服务等。在签约常住居民的基础上,家庭医生制度优先覆盖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残疾人等重点人群。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医生的功能也在逐步变得多元化。近年来,上海卫生健康委开展功能社区签约服务试点,将签约服务延伸至学校、产业园区、办公楼宇、企事业、养老机构等区域,还联合市总工会建设了“100个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组织家庭医生团队定期进入服务点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服务,诸如中医、推拿等医疗服务深受白领喜爱。

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学科建设

除了家庭医生,近年来,上海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也让诸多患者省去了奔波就诊的麻烦。

2023年年初,家住上海普陀桃浦地区的68岁患者张渠(化名)因突发胸痛3个小时,由家人就近送往利群医院。经医生检查,考虑他为不稳定心绞痛。进一步的血管造影检查中提示“前降支中段95%狭窄伴钙化”,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利群医院为68岁患者开展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

在利群医院心内科团队的帮助下,这名患者经“经皮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冠脉支架植入术”,最终血管内的生命通道被打通,顺利出院。张渠由此也幸运地成为该院首例实施这一技术的患者。

自2021年成为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以来,利群医院全面提升胸痛、卒中、创伤等中心的能力建设,诸如经皮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IVUS“零对比剂”冠脉造影术等6项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以及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椎动脉血管成形术等四级外周血管介入技术,陆续在该院开展起来,同时医院还持续加强骨关节炎、慢阻肺、眩晕、安宁疗护等专科专病建设,方便了越来越多的周边患者,省去了他们跑大医院的麻烦。

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已有4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按照每30-50万人配置一家的要求,总体布局已基本完善。在硬件建设方面,各区政府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改造院区。比如,第四人民医院整体迁建至北部新院区,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新病房楼相继投入使用等。

此外,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公共卫生建设也在逐步加强。一些医院也陆续开展改建感染楼、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配置独立CT、扩容医学检验实验室、配置DSA等急救设备,加强急诊科服务能力,有效应对了疫情防控工作和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通过与市级医院开展合作,区域性医疗中心已基本建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满足居民绝大多数的常见病诊疗需求。

此外,依托市级中医医院、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和中医重点专科等优质资源,上海还聚焦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进修培训、联合科研等方式,强化上级医院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撑,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学科能力建设。

经过3年建设,上海市中医医联体内专病专科服务得到较大提升,合计开设专病专科门诊205个,累计服务量约30万人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上海市中医医联体在社区及二级医疗机构共开设名中医、流派工作室目前已增加到69个,带教医师222名,中医名医、流派不断下沉基层。

    责任编辑:高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