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守护蔚蓝网络空间丨云上护“蔚”

2023-04-01 08: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原创 刘琦 方圆 收录于合集 #品牌故事 17个

品牌名称:云上护“蔚”

检察院: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

讲述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检察长鲍键

2021年11月21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央视讲述检察故事。(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人生被改写需要多久?在我院办理的“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中,该女子只经历了短短9秒钟时间,就不幸成为网暴的“牺牲者”。

这起案件从自诉转公诉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此案发生前,网络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认定条件没有先例可循。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行为不仅损害被害人人格权,经网络特定空间迅速传播后,还严重扰乱了网络社会秩序,破坏广大公众安全感。在上级检察机关的指导下,我院果断向公安机关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案件经法院公开审理并作出有罪判决。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是我们余杭检察人必须承担起的责任。

为守护蔚蓝网络空间,我院创建了互联网检察文化品牌云上护“蔚”,也在一起起案件中,将网络空间治理的余杭模式逐步落地。

(点击图片,观看品牌宣传片)

2020年,我院办理了一起洗钱账户牵出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检察官在审查批捕一起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资金支付结算服务的案件时,发现报案的人并没有被骗,全案存在无被害人的情况。可此时距离审限到期仅剩3天,我们的检察官在证据锁链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主动转变办案思路,从资金流水出发,溯源寻找被害人。经过2天2夜的梳理,检察官从一个洗钱账户出发,分析出一批疑似用于洗钱的账户,再通过对这些洗钱账户可疑资金去向的层层追踪和逆向回溯,终于发现确认了3名被害人,确保了案件的顺利办结。

在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之后,检察官继续引导侦查,一方面尽可能查明更多团伙成员的身份及组织架构,另一方面继续分析、串并更多的被害人。最终,该案的洗钱账户从一个增加到数十个,被害人从批捕阶段的3人增加至遍布全国的40余人。该诈骗犯罪团伙查实的涉案金额超过400余万元,首要分子、主管、组织、业务员等30余人悉数落网,其中29人已被作出有罪判决。

2021年,我院办理了全国首例儿童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案。某公司在开发运营一款短视频App时,在未再次征得儿童监护人有效明示同意的情况下,向具有相关浏览喜好的用户直接推送含有儿童个人信息的短视频,同时也没有采取技术手段对儿童信息进行专门保护。而这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两年内,犯罪嫌疑人徐某利用这些功能对3名儿童实施猥亵。为保护更多孩子的网络安全,我院及时对涉案公司提起公益诉讼,督促该公司立即整改,同时带动互联网企业完善行业规则。

办理每一起网络犯罪案件,检察官都承担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工作量。网络犯罪案件涉及的犯罪信息几乎都是交易数据、聊天记录等数字信息,检察官往往要面对数十万条甚至上亿条海量信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找到办案的突破口,我们想到了用技术对技术,用技术管技术。

以我院办理的余杭区首例网络套路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为例。在接手此案时,检察官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压力,被害人达30余万人,涉案金额1.6亿元,案情非常复杂。通过我院自主设计的“电子数据智能分析系统”“云上取证”等数字化系统,办案团队对被扣押的60余部手机、150余个网络账号、700GB的电子数据进行搜索、分析、整理,明确了该犯罪集团“暴力催收”事实。通过“云上取证”系统,办案团队还对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被害人进行远程询问,增加认定犯罪数额2000余万元,60余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十八年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网络犯罪具有职业化、隐匿化、智能化等特征,犯罪手段不断翻新,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打击难度、定罪量刑难度日益增大,我们的互联网检察工作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在办理全国首例“撞库打码”案时,犯罪嫌疑人谭某某使用一款名为“小黄伞”的软件,利用一些用户习惯于在不同网站使用相同账号和密码的漏洞,大批量盗取用户的淘宝用户名和密码,业内称之为“撞库打码”。在8个月内,谭某某非法获取的账号和密码仅从其电脑上查实的就有2万余组,并且通过出售这些账号和密码,获取违法所得25万余元。

“什么是‘打码人’?‘撞库软件’怎样运行?‘打码’行为能否入刑?”这起案件犯罪手段专业性强,没有判例可以借鉴,这就要求承办人先过专业知识关。办案过程中,检察官就技术问题向相关专家请教,并翻阅大量专业书籍、资料,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最终,被告人谭某某因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4万元。

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在这些年的互联网检察工作中,我们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为了能够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我们的办案团队创新推出9期《网络犯罪案件技术语言汇编》,推动技术语言与法律语言的深度融合,成为检察同仁办理网络犯罪案件的“工具书”;我们创新了普法方式,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推出“绿网计划”,针对在门户网站搜索可疑关键词的潜在风险人群,推送检察官普法视频,借助大数据推动撒网式普法向精准式普法演变。我们的办案团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办案团队、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被荣记集体二等功、三等功,6名干警入选全国、全省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库。

我们以守护蔚蓝网络空间为目标,推动形成“人人有互联网检察思维、人人会检察大数据战略”的浓厚互联网检察文化氛围,在检察办案中不断厚植文化根基,坚定不移做数字经济的法治守护者,在探索文脉传承和文化创新发展之路上展示检察担当。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转载时请在醒目位置标明作者,并注明来源:方圆(ID:fangyuanmagazine)。

编辑丨肖玲燕 王丽 设计丨刘岩

文稿统筹丨刘琦

点击图片

购买《方圆》杂志

原标题:《守护蔚蓝网络空间丨云上护“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