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秦汉史籍中说的“复道”是什么?

王子今
2023-04-04 11:25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秦汉名物丛考》一书是王子今教授在秦汉史领域耕耘三十余年所得,其考证对象包括秦汉百姓日常饮食之酱、豉、盐菜、酒、脯、饼、蜜、豆、枣、乳,衣饰之赤帻、襁褓、胡粉、香囊、手巾,行居之行囊、行縢、偪胫、马甲、掌蹄、鹿车、流马方囊、木罂缻等等,可视为一部秦汉社会日常生活小百科。本文摘编自该书,澎湃新闻经新星出版社授权发布。

1.秦汉宫廷“复道”

秦汉史籍多处说到“复道”。秦始皇大治宫室,曾“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又“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西汉长安“桂宫周匝十里,内有复道,横北渡,西至神明台”,“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汉哀帝祖母傅太后“从复道朝夕至帝所”,由于往来方便,以致经常干扰最高行政事务,“使上不得直道行”。

复道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道路,或可长达数十里。梁孝王经营睢阳城,“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

秦汉时代宫禁甚严,省中事不得外泄。汉成帝时孔光为尚书,“沭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 。正因如此,对于宫廷复道的具体情况历史文献记载不多,至今难以确知。但是我们将文献中的片断记载结合秦汉文物材料进行分析,也可大致了解其概况。

2.有关“复道”的文物资料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记述汉初刘邦采纳张良建议及时封功臣事,涉及雒阳南宫的“复道”:

(汉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刘邦于是从张良计,先封“平生所憎”之雍齿以示群臣,平息了不安定情绪。这里所谓“复道”,裴骃《集解》引如淳曰:“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看来,复道是类似陆上高架桥式的空中道路,因而刘邦可以居高临下窥见诸将偶语。

江苏徐州汉画象石有表现人似乎循屋顶行走于两座楼阁之间的画面,大概可以说明复道的形式,与宫殿建筑比较,这当然是极其苟简的复道结构。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绿釉陶楼阁所见复道

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陶楼,四隅角楼以及门楼之间有道凌空相通,这种建筑形式,或称“飞桥”“天桥”,提供了“复道”的实体模型。

甘肃敦煌第148窟壁画所表现的唐代佛教寺院建筑中,可以看到“复道”的形式。不相毗连的高层阁楼借用这种高架建筑结构互相沟通。从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西面立面,可以看到两组藏经的壁橱间“做成天宫楼阁五间,飞越窗上,以圜桥与左右壁橱相连接” 。秦汉宫殿区繁绮华贵的“复道”形式,亦当大略如此。

3.“复道”与“桥”

“复道”是相对的亭楼之间相与连通的空中道路,行人因此得以“度”。

汉文帝行中渭桥,曾有人从桥下走出,惊乘舆马。王莽时灞桥失火被焚毁,据说火灾起因是桥下所寄居的贫民取暖用火不慎。看来,秦汉桥梁建筑已包括平阔滩地上长长的引桥。复道之出现,可以理解为引桥在陆上的延长。有的学者称这种建筑形式为“飞桥”或“天桥”,显然注意到“复道”设计的最初起由是受到桥梁建筑的启发。而秦始皇“为复道,自阿房渡渭”,西汉桂宫“内有复道,横北渡”的文字记载中所谓“渡”与《说文》所谓“度”同样,可以证实这一推论。

4.“复道”立体交叉形式

一般认为,复道,即上下有道,尊贵者行复道上,有利于保证安全,然而,这样的理解仍不足以完整地说明复道的作用。应当看到,复道凌空而行,并不必与下边的道路方向一致。因此,在行人车马繁错拥杂的地段,复道的出现,也显然起到便利交通的作用。

《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说到汉惠帝在长安城中经营“复道”的经过:

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叔孙生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寝衣冠月出游高庙,高庙,汉太祖,奈何令后世子孙乘宗庙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惧,曰:“急坏之。”叔孙生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坏此,则示有过举。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多宗庙,大孝之本也。”上乃诏有司立原庙。原庙起,以复道故。

这一段复道,用于“东朝长乐宫”,设计出发点在于避免“数跸烦人”,不再动辄清道戒严,影响交通,显然是一种立体交叉形式。讨论秦汉时代的复道,当然不能忽视它作为我国早期立体交叉道路的意义。

5.马王堆帛书《驻军图》中的“复道”

“复道”不仅仅是宫室建筑形式,又是军事防御系统中的有效结构之一。《墨子·号令》:“守宫三杂(匝),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墨子·杂守》:“阁通守舍,相错穿室:治复道,为筑墉,墉善其上。”

这种复道应如所规定的“守楼”的形式,“令下无见上,上见下,下无知上有人无人”,以利于军事防御。

马王堆帛书地图所见“复道”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驻军图》中标识有“箭道”二字的城堡上,可看到有道路蜿蜒折下,道路旁标有“复道”二字,说明汉代城防工事中包括“复道”形式,以俯视、控制周围地面,并以此与城外其他防务设施相联系。《驻军图》中三角形城堡设置“复道”的一面与其他两面比较,正缺少崛起的亭楼,“复道”本身应可作为补充。“复道”中段的四边形符号当为墩台,“复道”通向河边,营造目的似为控制渡口,以与对岸的“周都尉军”接应。

6.“复道”“阁道”

东汉时,高台建筑逐渐减少,随着建筑工艺的进步,多层楼阁大量增加,复道这种建筑形式更兴盛一时,东汉宫殿中“复道”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李贤注引蔡质《汉典职仪》说:“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三道行,天子从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 是南北宫间有划分三条分行带的“复道”规模至于长达七里。

《后汉书》卷六九《窦武传》记载,王甫与郑飒“共劫太后,夺玺书,令中谒者守南宫,闭门,绝复道”。控制“复道”,是发起宫廷政变的重要措施。

据《续汉书·百官志四》记载,当时宫廷中甚至专门设置称为“复道丞”的职官:

中宫署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中宫清署天子数。女骑六人,丞、复道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复道丞主中阁道。

焦作出土七层彩绘连阁陶仓楼复道结构

“复道丞主中阁道”的说法值得注意。“复道”与“阁道”有密切关系。《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司马贞《索隐》:“谓为复道,渡渭属咸阳,象天文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常考《天官书》曰‘天极紫宫后十七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言“复道”,裴骃《集解》:“韦昭:‘阁道’。”“阁道”实际是“复道”的一种变化形式,可能是上有顶,侧有壁的空中楼廊。东汉宫中“复道”多为“阁道”。《后汉书》卷六九《何进传》记载:

(张)让等入白太后,言大将军兵反,烧宫,攻尚书闼,因将太后、天子及陈留王,又劫省内官属,从复道走北宫。尚书卢植执戈于阁道窗下,仰数段珪。段珪等惧,乃释太后。太后投阁得免。

汉明帝东巡郡国,留冯鲂宿卫南宫。《太平御览》卷六九九引《东观汉记》:

永平中上行幸诸国,敕鲂车驾发后将缇骑宿玄武门复道上。诏:南宫复道,多恶风寒,老人居之,且病痱苦,内者多取帷帐,东西竟塞诸窗,望令致密。

“复道”有“窗”,当为“阁道”,“窗”有南向及东西向者,知此“复道”走向曲折。

“阁道”很可能是宫廷“复道”的高等级形式。秦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秦咸阳宫“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遗憾的是遗存至今的秦汉画象中看不到明确表现阁道的画面。徐州汉代画象所见楼廊可能接近“阁道”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后代一些楼殿、亭桥、廊桥,大致了解“阁道”的概貌。

《秦汉名物丛考(增订版)》,王子今著,新星出版社2023年1月。

    责任编辑:方晓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