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青年十载专注于批评,他为什么说文学评论或许只是时代景观大屏上的弹幕

2023-04-05 18: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袁欢 文学报

4月1日,评论家方岩与《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吴晨、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梁捷做客思南读书会,看起来并无关联实则有意为之的三个人聚在一起,围绕评论集《文学青年编年史》,以跨界的形式共同探讨当今社会文学的意义、文学批评如何打破专业壁垒等问题。

“批评无非是通过别人的写作来制造意义,却难以确认自身作为写作的意义。”这是评论家方岩在最新的评论集《文学青年编年史》的后记中的一句话。在这篇犹如小说的后记里,他回顾了近三年的生活状态,试图在一种挣扎中重寻文学批评的意义,“每敲打一个字都像是在粘合碎片,惯常的思维和修辞难以串字成行,像是一张张书页被烟头烙出无数的洞。”

4月1日,方岩与《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吴晨、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梁捷做客思南读书会,看起来并无关联的三个人聚在一起,以跨界的形式共同探讨当今社会文学何为?文学批评又该如何?等问题。方岩在现场说:“不请同行,是我强烈感觉到,谈论文学时,首先要想到文学和日常的关系,文学不应该只是文学圈或文学专业的人来谈。希望其他专业或其他知识构成的人一起来谈论文学,重新建立文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方岩/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学青年编年史》是一本长篇小说评论集,涉及近年重要长篇,如《考工记》《朝霞》《山本》《雾行者》等,与不同代际的作家进行文学隔空对话,诚实展现了一位文学青年的十年精神漫游图景。

对于十年写作的变化,方岩说:“最早的文章写于2011年,那时候还在读博,早期文章可能还看到一些‘火气’,一种迫不及待的输出。后面倒不是说热情降低了,是我意识到不应该过于盛气凌人,凌驾于文本之上,开始学习像日常中和人相处一样,平和一点,更愿意进入文本细节了。”

而至于为什么选择长篇小说为批评对象,他表示是因为喜欢,而且长篇小说阅读进度有缓慢预热的过程,“我始终觉得长篇小说对我来讲,需要大量历史现实信息不断地填补,某种程度上写长篇小说是一个体力活,读长篇小说也是一个体力活。这个体力磨炼的过程也是不断激活自己的过程。”

方岩

作为经济学研究者,吴晨认为大变革时代中,文学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不是简单地记录当下,不是简单地从现实跳脱,而是去发挥想象力,这其实对当下不同世代的文学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文学和资本市场及整个社会的深度结合。他指出身为批评家的思考张力,“文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记录当下、提供更多想象空间,还是在给出可能性后,营造一个相对逃避的空间?”

梁捷同样提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文学与人的影响,比如随着短视频、AI、ChatGPT等技术的流行,人们愿意花在文本阅读上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在表达方式更多元的现实下,对写作的人来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表达?对从事文学评论的人来说,又为什么选择文学评论?这显然涉及的是核心问题,而在他看来,“文学一定有能触动我们情感或重新思考人生意义的核心所在,外界对于这些真正的核心的影响,反而没那么大。”

方岩一直关注注意调和学院派写作风格与更广泛普通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为此,无论是写作还是做播客,包括今天的这场活动,都含有打破专业壁垒的意义。对此,梁捷表示“我一直以来的想法是,对待文学,既不仰视也不俯视,它是一种表达方式,并不存在那么高的门槛。文学本身也不是固定的,应该鼓励更多人介入,用不同的视角、文体探索文学评论的多种方式。保持开放性、批判性甚至挑衅性的态度,可以给文学批评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方岩在播客跳岛FM的专栏“私人阅读史”

吴晨同样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处于一个破圈时代,不仅是文学,经济学也一样,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不同的视角会对文本及文本的时代有新的认知。文学批评要推着作家们,不能躺在自己的文学资本上,要往真正的那个方向走去。”他希望更多人有阅读的习惯,“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彼此进入对方的领域,产生跨界,就能产生更多讨论的空间,而不是各自在同一圈层玩久了之后变得堆砌术语、故作高深起来。”

“文学评论或许只是时代景观大屏上的弹幕。”方岩现场做了一个比喻,他认为“如果跳开专业壁垒看文学评论,把弹幕理解成批评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行使这项权利,看短视频时会飘过很多弹幕,一条弹幕并不比另一条弹幕拥有更多特权。”梁捷回应说,“博伊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方岩的话给我们破除了‘迷信’,人人都可以做评论家,在文本面前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是弹幕。”

原标题:《青年十载专注于批评,他为什么说文学评论或许只是时代景观大屏上的弹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