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老地方”告别老地方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李佳蔚
2023-04-11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几个月前听说永康路动迁时,吕春兰觉得自家开了30年的面馆怎么也得延宕一段时间,没想到4月上旬就搬空了。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访这家老面馆。 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剪辑 海日(02:28)
三月最后一天的下午,老板娘吕春兰合上店门口的推拉移门,盯着再熟悉不过的街面看了一会,厅堂再拾掇拾掇,“老地方面馆”就彻底告别老地方了。

这里是位于上海市中心衡复风貌区的永康路襄阳南路一带。几个月前,听说要动迁时,吕春兰觉得自家开了30年的面馆怎么也得延宕一段时间,没想到4月上旬就搬空了。从3月中下旬开始,永康路街区已有多个商铺、民宅收拾腾挪,彻底离开这里。

永康路动迁的消息牵动人心,不过,真正涉及动迁的只是一少部分沿街简屋。2023年2月,徐汇区政府官网发布多项房屋征收决定,征收范围包括永康路、襄阳南路两个地块的房屋,具体门牌号为襄阳南路219-241号(单号,含弄),永康路76-86号(双号);永康路116号-140号(双号、含弄)。

4月10日,上海永康路,部分商铺已动迁搬离。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根据徐汇区政府公开的“房屋征收与补偿方案”,房屋征收的目的,是为加快推进旧城区改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该方案对相关房屋认定、补偿等作了详细说明。

截至4月10日,澎湃新闻记者在永康路实地走访了解到,襄阳南路219-241号(单号,含弄)、永康路76-86号(双号)签约比例达到规定的85%后,已基本搬空。另一地块商家尚未搬离,有店主和居民称签约率还没有达到。

4月10日,永康路上喝咖啡的年轻人。

三十年如白驹过隙,从早年间的马路菜场,到后来时髦而喧闹的酒吧街,再到近年来一家家恬静小店,此番部分商铺动迁,是永康路街区起伏变迁的又一个小小注解。

“老地方面馆”最后一天

3月31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远远看到,位于永康路襄阳南路交叉口的老地方面馆门口排着十几米的长队,顾客进进出出,队伍却不见缩短。面馆的玻璃门窗上贴着“搬迁通知”,4月1日停止营业。

3月31日,“老地方面馆”最后一个经营日。

窸窸窣窣排队的人群中,人们小声议论着,有人拿出手机拍摄。襄阳南路233号,靠近永康路与襄阳南路的交叉口,这家面馆1992年就伫立于此,风霜雨雪已经30年。

“来,你的爆三样好了。”店里响起老板娘吕春兰洪亮的声音。

3月31日,“老地方面馆”内,顾客围坐在三张大圆桌前。

与都市光鲜亮丽的时尚餐厅略显不同,这是典型上海小馆子,家庭式经营,厅堂只有十几平方米,朴素整洁。

吕春兰称,“民以食为天”横匾是一位老客人赐的墨宝。

正中悬一副“民以食为天”横匾,吕春兰称,是一位老客人赐的墨宝。店内摆的不是联排小桌椅,而是三张颇显老派的大圆桌,客人们围坐桌前。

最后一个午市,店里很是忙活。老板娘从后厨窗口端出浇头面,送到客人面前。浓油赤酱的本帮面,搭配各色各样的现炒浇头,如葱油肉丝、猪肝、鳝丝、咸菜目鱼、毛菜肉丝,等等。狭小的厅堂里店家传菜端面,食客举箸大啖,鼓着腮帮子吞咽。

隔一会有人离座,老板娘拿抹布收拾桌面,排队的人再依次进门落座。平常下午2点午市就该结束了,这天直到下午3点门口还排着长龙。吕春兰没办法,走到外面告诉队伍最后一个人,“从你这里开始,后面不要让人再排队了,都卖完了。”

“以前我在附近上班,很多年经常来这里吃。”走出餐馆后,顾客徐女士告诉记者,当天她特地带着出差来沪的外地同事,尝一尝上海本帮面。

作为多年老客,徐女士佩服老板娘的记忆力。“印象最深的就是老板娘点菜从来不用本子,客人点什么面、加什么浇头,全凭脑袋就记得住。”徐女士说。

在这位年轻女士看来,永康路一带几乎家家都有“网红基因”,可贵之处在于店家风格迥异、各不相同,这也是她喜欢这里的重要原因。

下午3点半左右,最后一天经营结束了。吕春兰脱下白褂子,坐在凳子上端起茶杯。“就一个字,乱。”她形容这一天的感受,无关离别和伤感,只觉得准备不足,很多菜中午就卖完了,后面的客人只能有啥吃啥。

自从3月中旬门口的“搬迁通知”贴出来,客人明显更多了。但吕春兰不以为意。她觉得,大部分新客人是路过凑热闹,用上海话叫“轧闹猛”,最记挂的还是平时来吃饭的忠实老客。

“老地方面馆”后厨的四个灶头

吕春兰在店里巡视一圈,后厨已洗刷干净,碗筷整齐地叠摞在角落。不锈钢排气管底下,煮面、炒菜、烧汤、炸排骨四个灶头,聚火吐焰30年,终于也要休息了。

回到大厅后,她合上了门口的推拉移门,盯着这条再熟悉不过的街面看了一会。厅堂再拾掇拾掇,“老地方面馆”就彻底告别老地方了。

老板娘吕春兰合上推拉门后站在门口。

永康路几经沉浮变迁

永康路只有短短600多米,东起嘉善路,西到太原路,襄阳南路横亘其间,走完这条路大约只需十几分钟。沿路小店业态丰富,有咖啡馆、面包房、花店、小酒馆、冰淇淋店以及便利店、杂货铺等。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路两侧总能看到啜饮咖啡的型男潮女,背着相机拍照的摄影师,牵着小狗散步的居民,还有轰油门招摇过市的摩托车友。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条富有上海市井气息的小马路。

4月10日,永康路86号咖啡馆In Dough We Trust已人去楼空。

4月10日,记者看到除了“老地方面馆”,永康路86号咖啡馆In Dough We Trust已人去楼空,门口贴的公告显示该店于3月31日闭店,在这里已经营了5年,正在寻找新址。永康路80号Café and Volcan咖啡馆以及周围其他部分商铺,也于4月上旬搬离。

根据记者走访并结合永康路居民、店家了解的信息,襄阳南路219-241号(单号,含弄)、永康路76-86号(双号)这一地块现已基本搬离。而永康路116号-140号(双号、含弄)这一地块还没有动,原因是签约比例不够。

永康路138号“花无缺”鲜花店店主说,他并非房东,据他所知该地块签约比例不够,所以还没有动迁。“这里几家国企的店铺很快搬走了,但私房的店铺都没走。”另一名住在永康路的退休爷叔告诉记者,签约率没达到政府规定的85%,永康路116号-140号(双号、含弄)地块还未开始动迁。

4月10日,永康路上的人们。

其实,这次永康路动迁涉及的房屋不多,但在网上引起不小波澜,究其缘由,与永康路近年来的火热人气不无关系。永康路从嘉善路到襄阳南路这一段,短短一百多米,商业最为集中,这些年更是历经沉浮变迁。

生活居住在永康路的多位居民告诉记者,大约2010年以前,永康路是上海市中心有名的马路菜场,热气腾腾的路边卷饼摊、尼龙袋支棱起的果蔬小铺,留在许多人记忆里。

那时候永康路就很热闹,但为解决脏乱差问题,2010年前后,永康路经历一次业态调整,菜场全部转移到了新建的复兴中路菜场,马路菜场从此消失了。

4月10日,永康路外摆位上休憩的顾客。

2010年以后,酒吧意外在永康路兴起。短短几年内,20平方米左右的小酒吧扎堆开张,使永康路迅速成为热闹非凡的酒吧街。每天晚上,街上聚集的不仅有上海市民,还有许多外国人,商业火爆的另一面,酒吧的喧闹引起周围居民反感、投诉。

根据此前澎湃新闻等媒体报道,2016年,徐汇区领导做客“夏令热线•区长访谈”特别节目时回应:这两年,扰民的酒吧街几乎成了徐汇区每年夏令期间的投诉焦点,永康路发展成酒吧街,属于典型的“过度商业化”,超过了地区承载力。此后,酒吧街成为历史,永康路整治拉开帷幕。

2017年后,经过业态调整的永康路上,咖啡店、小餐馆一家家开起来,马路从喧嚣归于平静,并逐渐形成跨界、多元、融合的气质。

永康路上的烘焙店。

永康路上的花店

这几年来,永康路上五彩缤纷的小店,还开始带动周边街区的商业活力,襄阳南路、嘉善路上越来越多的咖啡店、精品的小店冒出来,促使附近街区的业态更加丰富。

“永康路这些年的变化,我觉得是正常的,这些业态能把整个街区带动起来。”经营“老地方面馆”的吕春兰一家,既是店主也是房东。她是街区变化的见证者,也是其中的参与者。

在吕春兰看来,和部分中心城区的街道相比,永康路有一个天然特点:沿街商铺多,可形成商业气候;商铺楼上、背后的里弄住着居民,因此不缺人气。“既有商业又有人气,这是一条很适合逛马路的街区,你会碰到各种不同的小店,每家店都不一样,这里不是商场的连锁店可以比的。”

离别之际,和许多街坊邻居一样,吕春兰也感到不舍。“但没办法。”她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城市要发展,希望以后这里翻修得更好。”

停业后,搬离的“老地方面馆”。

吕春兰说,房子征收后,她不清楚将来会是何种用途,他们这栋房子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有了,保留着老上海民房的格局、设计和特点,若能在旧屋基础上修葺一新,引进更有品质的业态,她觉得会很有价值,也会和街区的气质更相得益彰。

“你看从这里修个楼梯转上二楼也不错。”3月31日,吕春兰站在面馆比划着说,她不希望这里拆掉重建现代新房,那会失去韵味,“现代的混凝土大楼太多了,不缺这一个。”

(文中吕春兰为化名)

白浪 海报设计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