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展览|“自我:新纪实摄影”在当下中国的活力

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2023-04-12 11:18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从新疆到东北,从上海到美国田纳西,一些不同的风景和面孔在不同的时空中被拍下。2023年4月7日,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开幕的展览“自我:新纪实摄影”便将这些照片汇聚在了一起。伴随着多样视觉所勾勒出的社会文化图景,一幅关于纪实摄影的“新”面貌被带到了观众眼前。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策展人凯伦·史密斯正在做展览介绍。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摄影师许海峰介绍自己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摄影师张博原介绍自己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摄影师陈荣辉介绍自己作品。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展览共展出了5位摄影家的46件作品,分别是:陈荣辉、廖逸君、马海伦、许海峰、张博原。其中,陈荣辉作品《空城计》展示了他于2016到2019年间在中国东北拍摄的照片。在一幅铺满整个展墙的照片里,理了相似发型的男孩和精心打扮过的女孩排开合影,他们背后的“抚顺”两字提示了拍摄地点似乎是在一座火车站前,但年轻人脚下的水泥黄沙和火车站上不寻常的褶皱揭示了那其实是一块背景布上的图像这一事实。通过一系列荒诞冷冽的人与景观,陈荣辉展现了中国东北的落寞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孤独的年轻人的故事。这些用8X10相机拍下的照片赋予画面一种仪式感,也让人物状态介于抓拍与摆拍之间,暧昧不明。

 “我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很少下雪,也不曾体验过真正的寒冷。北地,隆冬,零下三十度,在街上几乎很难撞见什么素材。于是,我掏出手机打开快手,点击附近的人,寻找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年轻人。选择的拍摄对象都经历着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将来是离开还是留在这个城市成为了对话中最主要的点。他们的声音逐渐从中国的媒体或是其他的媒介中淡出,很少人听说过他们的故事。”陈荣辉说。

五个艺术生,抚顺,2018。选自系列《空城计》
©陈荣辉 图片由摄影师与Cadence画廊提供

结拜兄弟,富拉尔基,2017。选自系列《空城计》
©陈荣辉 图片由摄影师与Cadence画廊提供

主攻手,龙井,2017。选自系列《空城计》
©陈荣辉 图片由摄影师与Cadence画廊提供

粉色女孩,双鸭山,2018。选自系列《空城计》
©陈荣辉 图片由摄影师与Cadence画廊提供

塑料花,双鸭山,2018。选自系列《空城计》
©陈荣辉 图片由摄影师与Cadence画廊提供

廖逸君的展览作品由她来到美国求学后的几个系列构成,包括《未见过的电影剧照》、《田纳西州,孟菲斯》以及《实验性关系》等。照片中的艳丽色彩唤起了关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威廉·埃格尔斯顿所呈现的美国南方光景的视觉记忆。2006年,廖逸君来到孟菲斯大学攻读摄影专业,这里与她的家乡上海有着截然不同的氛围和感觉。“我受到了文化冲击,我不知道我应该是谁。”但是当她开始探索这个城市的时候,摄影让她捕捉到了这个城市独特的魅力。

展览中还有几件作品选自系列《实验性关系》,廖逸君以自拍的方式拍下她与她男友的画面,该系列挑战了艺术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关系中对男女关系的固有印象。而当这种自拍式的照片与传统向外的视线并置时,一种不拘一格的主张应运而生,它混淆了观念和纪实,从而把一种基于“自我”的经历和风格展现在观众眼前。

食物和自然是成功关系的两个秘密成分,2008。选自系列《实验性关系》
©廖逸君

理发,男性,2008。选自系列《田纳西州,孟菲斯》
©廖逸君

蓝女士镜子,2008。选自系列《未见过的电影剧照》
©廖逸君

干洗店,2008。选自系列《田纳西州,孟菲斯》
©廖逸君

蜘蛛女孩,2008。选自系列《田纳西州,孟菲斯》
©廖逸君

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马海伦在美国纽约的时尚摄影经历激发了她重新用镜头发现故乡。她所拍摄的人物肖像有着一种撩动人心的魅力。《新疆牛仔》系列将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时尚隐喻与美国西部牛仔形象结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穿着美国牛仔服装的野生但害羞的哈萨克族男孩。打扮时尚的男人臂膀上贴着Hello Kitty贴纸,赤裸着上身的男孩神情桀骜里透着自信,这两张并列呈现的照片不由让人想到美国娱乐圈名人约翰尼·德普与埃米纳姆,它们右侧的照片里,一位身穿湖蓝色大衣的妇女站在家具前,神态平和,令人感到放松。马海伦用她的能力将世界与家乡融为一体,创造出“时尚和传统”的碰撞。

新疆的美在马海伦眼里并非是主流话语中的“异域风情”,而是理所当然的,是本应如此。艺术家通过自己的镜头打开了一扇关于新疆的门,帮助新疆外的人们了解这片土地。“我拍摄的家乡是回忆,是我心里希望的家乡,也是家乡的文化潜力。”马海伦说。

新疆牛仔,2019。选自系列《新疆牛仔》
©马海伦,图片由摄影师与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亲密关系,2022
©马海伦,图片由摄影师与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哈萨克新娘,2019
©马海伦,图片由摄影师与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天堂在母亲的脚下,2021
©马海伦,图片由摄影师与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新疆时尚指南,2019
©马海伦,图片由摄影师与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生于上海的摄影师许海峰的作品《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以巨幅照片和视频的方式呈现。视频里不断出现的照片拍摄于1994-2005年间,在一些新闻播报、菜场叫卖和邻里对话的背景声音下。照片以三联的形式,定格,然后转瞬即逝。人的状态和城市更新里的碎片仿佛能“把人带回到童年”,这是许多观众的感受。

“我喜欢拿着相机在街上与迎面而来的生活相遇,那一刻能感受到身体中直觉在放大。这些‘特别上海’的照片都是我在青春期受荷尔蒙驱使下拍出来的。我寻找感兴趣的地方,感兴趣的人,拍下他们,也不为什么,就是想拍,看看我们还能变成什么样子。”正如许海峰所说,他这些没有带着明确叙事目的所拍的照片反而将90年代上海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出来。那张巨幅照片里,仍在建设中的上海高架在尚未高楼林立的城市天际线中特别显眼,它在曲面墙上的模样就像是叩响江岸的波涛,带人回到物资匮乏又胸怀激荡的三十年前。

选自《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
©许海峰 图片由摄影师与睿品画廊提供

选自《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
©许海峰 图片由摄影师与睿品画廊提供

选自《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
©许海峰 图片由摄影师与睿品画廊提供

选自《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
©许海峰 图片由摄影师与睿品画廊提供

视频截屏,选自《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1994-2005
©许海峰 图片由摄影师与睿品画廊提供

年轻摄影师张博原的展览作品选自《我的塔里木》系列,系列是一次对自己故乡的探索记录。“‘故乡’这个词汇总是要在背负着某些东西的语境中才会出现,比如距离、味道、面容、温度,还有遗憾。把他们加在一起,等号的另一边,可能就是‘记忆’。塔里木盆地是我出生之后几乎不曾产生过记忆的区域,以至于难以确认身份的无根之感,让我在异国求学的日子变得难熬至极。于我而言,摄影除了是一种媒介、一种记录方式之外,它也是一种选择,一种更接近‘记忆’的选择”。张博原说。

这些照片就像是张博原对被摄对象发出的一次次邀请,6X6的方画幅带来一份稳定感,让这一次次的邀请显得富有礼貌,同时也突显出了他在接近故乡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距离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塔里木盆地走走停停,用照片给不完整的故乡,建立了一个‘记忆库’。那些重返故乡后在路上发生的事,与陌生人和未知事物产生的连结,于我而言最为珍贵。

收废摩托的人,2018。选自系列《我的塔里木》
©张博原

河边的青年,2017。选自系列《我的塔里木》
©张博原

河边的厨师,2017。选自系列《我的塔里木》
©张博原

一匹死掉的马,2021。选自系列《马》。
©张博原

年轻女孩在拍照,2017。选自系列《我的塔里木》
©张博原

“五位摄影师的想法都在一系列相连但又独立的画面中展开,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发散思维的过程,这种方式区别于强调时效性的传统新闻摄影。以SCoP创始人刘香成先生为例,对于这样的摄影记者而言,成功的拍摄是能够在一帧画面中完整并且清晰可辨地描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相关人员。如果新闻摄影的本质是将一个复杂的故事压缩在单一画面的视觉空间里,那么,在这个展览中每位年轻摄影师则用一幅幅作品将故事面面俱到地做了呈现。”

或许,策展人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在前言中所提及的便表明了她对“新纪实”的看法。在这个展览中,一帧帧画面中可能隐藏着,也可能翻开了一个个故事,因为作品的主题作为一系列令人信服的叙事片段,逐场景、逐角色地构建了一个可能的故事。从许海峰和张博原到陈荣辉、廖逸君和马海伦,这些年轻的摄影师和艺术家们用写小说的方式从事着纪实摄影。如果小说的叙事手法是用一个个“章节”带领读者一步一步深入他们用文字构造的世界,那么在这里,摄影师则偏爱为人熟知的视觉语言,用一幅幅图像让观众在故事中与他们感同身受。特别是将镜头都转向一组特定的人或者故事去描绘自我和至交的情境下,这尤其有效。也许用这样的方式,艺术家就能在画面中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所见,并呈现在你我的面前。与此同时,在这个展览中的摄影师也为观众创造了更多的自由。正如二十世纪伟大的摄影师沃克·埃文斯写于1931年的那句话:“摄影为观察者众多关心的猜测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

“自我:新纪实摄影”,展览现场。©️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1967年,约翰·萨考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了展览“新纪实”(New Documents)。如果说该展推动了当时纪实摄影的发展,相信平凡的事物值得观看,并暗示了摄影“知晓生活”而非“改变生活”的能力。那么今日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这个展览“自我:新纪实摄影”又再次将纪实摄影拉到了众人眼前,探讨并展现了它在当下中国的活力,并希望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多样的摄影方法和自我视角,大胆打破一种狭义的纪实摄影的定义。它应是一种精神,而非一个风格化的标签。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23年4月8日——7月29日,(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上海市龙腾大道2555号-1,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责任编辑:高剑平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