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伙用AI技术“复活”奶奶,一口方言对答如流!网友却吵起来了

2023-04-11 14: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期

人工智能等话题层出不穷

引发网友热议

如果用AI技术“复活”去世的人

你会得到怎样的回应呢?

有一位网友就做到了

他用AI技术

让去世的奶奶和自己重新对话

……

用AI虚拟奶奶

B站UP主吴伍六是一位上海的00后视觉设计师。前段时间他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吴伍六用AI工具生成了奶奶的虚拟数字人,并和奶奶进行了对话。

视频里,“奶奶”讲着湖北的方言,头发花白,像她生前一样“唠叨”。光看表情,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当吴伍六问奶奶生前和他爸打电话时说了些什么,这位AI奶奶对答如流:“我和他说别喝酒,要节约,别打牌。”

当吴伍六问奶奶过年的东西买了吗?“奶奶”用湖北方言开心地说:“买了两壶油,私人榨的很香啊。”

因为非常思念奶奶,吴伍六和奶奶聊了很多,比如升职加薪,比如最近的身体状况。

他说的每一句话,奶奶都会仔细聆听,或是点头,或是眨眼,一一给予回应,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AI是如何做到的

在视频中,吴伍六还原了「复活」奶奶的整个过程。

首先是头像。吴伍六选择了当下主流的AI绘画软件Midjourney,并上传了奶奶的照片。

AI根据上传的图片与文字描述生成了一些选择,吴伍六再根据脑海中的回忆挑选一张最逼真的。

之后再用文字细化某些面部特征。比如皱纹、眼眸、发型和神态。我们可以看到,生成的头像细节非常完美。

下一步是音频。这一步的素材基本来自于过去的电话录音、录像视频或者微信语音。吴伍六将过去奶奶的电话音频上传给了AI。

并用音频编辑软件AU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降噪、人声增强等等。

然后将更加清晰的音频样本切割成若干秒的短句,方便进行标注。

最后将处理好的音频打包放入语音合成系统中去。

利用语音合成系统,吴伍六就可以尝试输入文本转语音了。

现在,基本的素材都齐全了。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生成虚拟数字人。

通过D-ID,用户可以生成数字虚拟人,并和他们展开交流。

在左侧选择头像,右侧上传文本或音频即可。

网站上奶奶的形象栩栩如生,音频也完美还原了奶奶的「乡音」。搭配上右侧拉家常一般的聊天内容,宛如和奶奶面对面视频通话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奶奶的这些「回复」是吴伍六借助时下大热的ChatGPT生成的。

他告诉ChatGPT,「我很想我的奶奶,你能不能模仿她的口吻来和我交谈?」

借助对奶奶的回忆,吴伍六也竭尽全力地让ChatGPT更像他的奶奶。

科技的最终目标是给人提供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的。虽然这些聊天内容并不完全拟人,也会有一些不贴切的表达。

但总的来说,生活中的小细节还是能给人温柔的体验的。

“虚拟生命”引发网友讨论

有网友看完视频很感动,想起了自己失去的亲人,认为这样能寄托哀思,非常有意义。

想制作这类“AI奶奶”,必须要有身故者生前的音频才能还原语言,有网友因此后悔没有好好保存亲人的音频数据。

也有网友认为,没必要把已故亲人做成AI,“亲人感觉就是被操纵的电子玩偶,你想让它怎么说就怎么说”。

还有网友认为,生活应该向前看,不应过度沉浸在悲思中。

更有网友担心,这种技术如果被用在不法用途上……“以后有人借钱,视频确认都不好使了。”

吴伍六发声:

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

看到网友的讨论,吴伍六发文介绍了自己制作这段视频的初衷:只是希望用AI技术填补与奶奶没有好好告别的遗憾。希望大家珍惜当下,现实的陪伴永远是最重要的。

记者随后采访到了吴伍六,他说,之所以用AI“复活”奶奶,是因为自己不能接受奶奶的突然离去。

“就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头几天还在和奶奶聊未来,再几天奶奶就只能简单交流了,后几天就被推进ICU(重症监护病房)见不到了,最后奶奶就成了盒子里的一把灰了……”吴伍六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处理完奶奶的后事,我还会习惯性地拨打奶奶电话,但那头再也无人回音了。”吴伍六从小由奶奶带大,与奶奶的感情很深,“以前我遇到事都会和奶奶说,现在我也不知道和谁说了,其实我还是很想和奶奶说。”

吴伍六平时从事AI工作,因此他想到了用AI“复活”奶奶。他导入了奶奶生前的照片,制作出了奶奶的动态头像,又将奶奶生前的通话音频导入AI,训练AI模拟出奶奶的声音和语气。

吴伍六告诉记者,自己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只能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他明白,呈现出来的始终是一个虚幻的影像,“但怎么说呢,只要是能再看一看奶奶,再说几句话也是好的。”

吴伍六介绍,以目前AI的技术水平,只要样本足够多,面容、声音、语气这些都可以达到相似度90%以上。“但目前AI在思维模式上只能达到50%,它没法像人类一样思考。”

吴伍六说,这件事的本质就是要求AI当演员,去扮演一个人,相貌声音它都能模仿得非常好,但就目前的科学水平来说,它还无法模仿一个人的灵魂。“我和‘奶奶’只能简单沟通,说复杂的话,AI就理解不了了。”

近年来“复活”案例不少

国外已有相关产业链

近年来,用科技手段“复活”亲人的案例不少。

2020年,韩国一位妈妈戴着VR眼镜和触感手套,重新听到了去世三年女儿稚嫩的声音,“摸着”她可爱的脸庞,还为她补办了三岁的生日,最后目送“女儿”化为蝴蝶消失在空中。

去年,一位算法工程师用AI“复活”了自己的外公,还向“外公”道了歉,比如不该对外公大吼大叫,“外公”原谅了他……

一年前这位算法工程师做的程序,在输入问题后,程序要花几十分钟才能生成“外公”回答的视频,而从吴伍六发布的视频上来看,他的“奶奶”基本可以做到日常对话那般随问随答。

在国外,“与逝者聊天”的相关服务近年来已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例如依托于GPT-3的Proj-ectDecember服务,仅需用户支付10美元便可创建属于自己的聊天机器人,让它扮演你最熟悉的那个人陪伴在你的身边;收费标准更贵一些的HereAfterAI则可以记录人们的生活故事,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独属于你的虚拟形象。

以负责“逻辑思维”能力的ChatGPT为例,归根结底,这样的AI工具只是语言模型,并没有主观上的思考能力,去世亲人的神态也好、习性也罢,目前的AI尚且无法理解,更何况,这背后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就连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也不敢贸然涉足。从AI的视角来看,它们人性化的回复多半归功于算法的迭代升级。

心理专家提醒:

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志林表示,“从心理学角度讲,比起传统的遗照、遗物等物品,AI技术能够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将离世亲人的音容笑貌更好地保留下来,让受丧亲之痛的人得到慰藉。不仅仅可以疗愈哀伤者,还可以让离去的人以更立体的方式被‘保存’下来。”

陈志林表示,亲人离去带来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甚至会因此产生抑郁、焦虑,这种创伤会随着时间减轻,一般不超过六个月。AI能在人们最痛苦的时候给予一定慰藉,可以缓解亲人逝去带来的痛苦。但必须强调的是,要避免对其过度依赖。

陈志林指出,许多AI“复活”案例都是为了弥补遗憾,但这个弥补也只能是生者的自我安慰,“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珍惜现在。有句老话讲得好,门前有车不算富,家里有娘才是福。”

媒体评论:

当AI“复活”逝者:带来慰藉,也引发争议

目前,已有不同类型的技术可将去世亲人重现在生者面前,但AI技术的进步和使用,也带来了伦理甚至是法律上的争议。

有人认为,AI技术让逝者“复归”,这会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新的技术手段或有着打破现有伦理边界的可能;有人则认为这可以让亲人获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

近期,随着CHATGPT的流行,众多AI技术业内人士、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开始反思AI技术的利弊。

意大利都灵大学哲学家及专注于数字文化中死亡问题的作家大卫·西斯托(Davide Sisto)认为,在某些方面,通过AI技术“复活”的虚拟数字人物只是历史上人们寻求与逝者保持联系或交流方式的一种延伸,“虽然照片可以用静态的方式代替死者,但当今的AI技术赋予了逝者数字化的‘永生’能力”。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有的人希望逝者‘复活’,对他们来说在生活沮丧的时候能听到亲人的声音有一种积极的意义,有利于精神上的振作,情感上的慰藉。但是对于一些不能够辨别真假的未成年人或者老年人来说,长期依靠科技,会产生‘依赖感’,如何控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还有待考量。”

延伸阅读

小伙用AI帮人“复活”亲人老照片!法学专家却说……

清明节期间,人们陆续祭扫,缅怀逝去的亲人。一则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AI)技术“复活”逝者的新闻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伙帮500人“复活”亲人老照片

小伙朱林来自安徽省,高中毕业,平常喜爱研究电脑。创业失败后,他回家做起了AI修复老照片的工作。

现在,他是一名老照片“复活”师,专门帮人制作动态老照片。

清明前夕,许多人找到他,希望帮忙修复离世亲人的照片。比如,有的年轻客户想见6岁就失去的父亲。

通过AI技术,他将一张张原本泛黄、模糊不清的老照片变得清晰,被修复的人脸甚至还能眨眼、微笑、摆头。

很多顾客“再见”亲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截至目前,小伙已经帮500人“复活”了逝去亲人的老照片。

对此,许多网友表示赞同,认为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已故亲人向自己微笑非常暖心。

也有网友称,这个工作出发点是好的,但还是有点吓人,有些瘆得慌。

还有网友指出,通过AI技术“复活”亲人照片是否存在隐患?从法律角度是否站得住脚?如果存在问题应该怎么办?

用AI技术“复活”亲人照片

各国是这样应对的

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介绍说:“‘复活’照片是利用了一种名叫‘深度伪造(Deepfake)’的技术。通过将图片或视频合并叠加到源素材上进行样本学习,将声音、表情及动作进行拼接,经过‘换脸’,老照片也就‘动’了起来。”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想到了之前特别火的“蚂蚁呀嘿,蚂蚁呀呼,蚂蚁呀哈,蚂蚁呀哈哈”?

相信不少人都被这个魔性的音乐配合着夸张扭动的变脸视频刷屏了,而这款利用AI技术的换脸软件在2021年2月底冲上苹果App Store免费榜第一仅几天,就因涉及隐私安全等问题于2021年3月2日凌晨从App Store中国区悄然“下架”。

对此,杨华表示,这项AI技术在国外是受到限制的,有些国家甚至明令禁止对某些人的面容进行“深度伪造”。美国是最早提出对“深度伪造”技术进行立法的国家,与“深度伪造”技术直接相关的法案最多,而且从联邦到各州政府层面均有部署行动。2018年12月,美国参议院提出《2018年恶意伪造禁令法案》,违反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面临10年监禁。在应对“深度伪造”技术上,欧盟则主要通过个人信息保护和虚假信息治理等法律法规来从法律层面限制人工智能伪造技术的应用。

而在我国,2021年3月18日,国家网信办和公安部也联合针对涉“深度伪造”技术的应用,指导部分地方网信部门、公安机关依法约谈了11家企业。

针对“深度伪造”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否存在法律隐患?杨华表示,这项技术其实潜在涉及着当事人的人格权、肖像权与名誉权等相关问题。肖像权作为人格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公民都享有的一项权利,无论当事人是否在世。

杨华还表示:“许多人会在不同场合下运用与情景、心境相匹配的表情,倘若通过‘深度伪造’,一些本该严肃的场合却让当事人大笑,可能涉及到对其名誉权的损害,存在更大的风险。”

法学专家表示

“深度伪造”易致个人信息泄露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宪权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法律隐患也越来越大,十分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表示,无论是逝者家属自愿找到商家要求对逝者照片进行AI修复,还是一些有心人士进行带有其他目的的操作,如果追究起来,都会面临法律问题,只是涉及到法律责任承担的大小比重如何分担。倘若发现自己的照片遭到“深度伪造”,可以主张追究伪造者的法律责任,若照片中的当事人已经去世,其继承人有权代为行使法律责任。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刘宪权还表示,单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未存在侵权问题。如果用AI技术进行换脸或对当事人进行恶搞,但未经过当事人或其家属的同意,或将面临侵犯当事人名誉权等法律风险。甚至,如果将“换头术”运用到人脸识别中,进行财产处理等,还有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

有律师表示,上述情况主要涉及死者家属的精神损害问题,无论是支付宝、微信等支付APP,还是小区里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都可能存在法律隐患。规范人脸识别技术迫在眉睫,应从立法层面对能够采集人脸样本的系统进行管理,规范人脸识别采集的权限,杜绝技术的滥用。

来源:网信江门综合整理自南方日报、新智元、《扬子晚报》、大河报、极目新闻、南方+客户端、法治日报等

原标题:《小伙用AI技术“复活”奶奶,一口方言对答如流!网友却吵起来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