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卖房回农村,我和家人打造了绘本里的农场丨对话另一种生活

2023-04-12 12: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深度营 深度训练营

三月,正是银叶金合欢盛放的时候,金灿灿、毛茸茸的小黄花和银白色的小叶子在风里摇曳。

树下种着倩倩最喜欢的洋甘菊,绽放便是成片浪漫的花海,花瓣还能蒸馏提取纯露,用于抗过敏和消炎。地里还有一些茼蒿花,明亮的橙色点缀在草坪间。走在倩倩的农场里,每一眼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这座不大的农场位于成都双流区和温江区的交界地带,距离成都市中心不到30公里。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和普遍的压抑情绪使得“逃离北上广”及“回村”成为当下年轻人频频提起的关键词。卷累了的时候,人们开始重拾 “归园田居”的美好想象。

在小村庄打理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成了许多城市人如今“向往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真的和想象中一样吗?从一线城市回到农村,真的能够治愈心灵吗?

对于这些问题,90后农场主倩倩有她的答案。

2019年夏天,倩倩和朋友筹备开一家西餐厅。餐厅主厨提议为客人提供可溯源的产品。为了实现这个设想,倩倩遍访成都的知名农场,却没有找到能够合作的农场。没有一个农场愿意为了一家尚未开业的西餐厅去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或者增加一项生产。

而有着两年花店经营与花园改造经验的倩倩也在探访农场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想法:生产型农场明明可以很美,要不自己弄一个生产和美学兼顾的农场?

让倩倩真正下定决心经营农场的,是公公遇到的工地事故。那年,公公的右手食指被工地上的搅拌机截断。心有余悸的倩倩想,如果她能租一片地的话,本身就是农民的公公婆婆就可以在身边帮忙。和丈夫一番商量过后,倩倩做出了“对我们来说应该不是一件难事”的判断,随即发了一条朋友圈,想要租上两亩地。

在朋友的推荐下,倩倩找到了现在的这块地。她还清晰地记得,幸福感在踏入这里的第一秒就降临了,“这块地简直完美”。

上大学之前,她一直和爷爷奶奶在泸州老家生活。泸州是丘陵地形,特别难走,还得爬坡。要挑水去灌溉,要挑粪去施肥,在丘陵地里是很累人的。

彼时,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地,种着几撮庄稼,但倩倩的心里已经满是赞叹。“这里的地怎么那么平整!”“这里还有水渠!”“土是黑色的,很肥沃,方方正正的一块,像豆腐块一样”。

一周以后,倩倩就租下了这10亩地,一签就是十年。地租大概按照当年水稻每亩地的产值制定,一亩地2000块一年。

倩倩和丈夫卖掉了在成都市区的房子,一起住进了这里。一年半的时间,农场的格局就差不多成型了。当时荒草丛生的土地,渐渐种满了各种花草果蔬。陆续又有了现在的花园、菜园、鸡舍、葡萄架、阳光房,还有上个冬天才拾掇起来的小树林。

10亩农场如今的光景,都是倩倩和家人亲力亲为,一手改造出来的。现在,这里有7000平米的空间供客人体验。户外婚礼、朋友聚会和派对,都是此间热闹的来源。

倩倩的农场一角

每年的春节是倩倩难得的独处时间。公公婆婆坚守着回家团圆的传统,回到老家,热热闹闹地去走亲戚。在这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倩倩是农场唯一的主人,她能睡到自然醒,和她深爱的花草树木相依为伴。她可以什么都不想,浇水喂鸡,给自己做饭,读读闲书,看看喜欢的电影,心安理得地享受农场的清静。她喜欢读济慈、雪莱和泰戈尔的诗,总是反反复复地品味。

点着蜡烛,烤着火,在风声和虫鸣之间,她翻动着书页,一晚上就这么过去了。

嘴上说着的是“放假”,但其实倩倩独自留下,也是因为放不下农场里的一草一木。农场需要有人照看花。正是修剪月季的时候,全家只有倩倩一个人会修剪月季,把这项工作交付给别人,她很难放心。

事实上,从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倩倩的农场都不会对外开放。这是作为农场主最忙碌的阶段,尤其是12月和1月更是做体力活儿最多的时候。有网友嫌弃农场的冬日太过荒凉,倩倩却觉得,它是一种期盼,充满了生机和无限可能。

因此,倩倩每一天都干劲十足,睁开眼就想从床上弹起来,冲到农场去干活,干到天黑了也舍不得收工。她会在这个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农场,把这棵树挪到那里去,把那棵花挪到这里去,改变整个花园的面貌。

“园丁的快乐来自于期盼”,倩倩说。在早春期待月季开满花墙,等待葡萄架上藤蔓缠绕,希冀瓜果蔬菜长出可爱的模样。幻想农场来年是什么样子,已经满是成就感。

农场主的生活当然不是复刻梦幻的童话故事,有阳光倾泻、花海盛开的温暖时刻,同样也有大雨倾盆、花朵开到荼靡的时候。

去年七月,成都一个小时的大雨就把倩倩的西瓜地淹成了小池塘。雨水过多,地里的西瓜还会裂开。

“来跳水坑呀粥粥!”在记录的视频里,倩倩的心情丝毫没有被大雨影响,招呼着儿子粥粥跳进草坪的水坑里,撒了欢地和小狗们肆意踩水奔跑。

倩倩说自己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过去接受采访时,也有不少媒体问到她打理和经营农场的困难和劳累,但倩倩一直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

倩倩曾经调侃道,自己的手“说是一双四五十岁农村妇女的手也不为过”。她的手掌心和手臂上都有干农活留下的伤痕,前几年还因为干活时用力不当而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

奶奶每次给倩倩打电话,说几句话就会掉眼泪。奶奶不解,“你打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帮忙种地,怎么还没干够啊?”

在倩倩心里,种地是她喜欢,并且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园艺是高于一切的,它涵盖了科学、艺术、生命、哲学,它需要体力、毅力、感性和耐心。我从事着这么伟大的一份事业,谁还会在意手上有点伤。”倩倩在小红书上分享。

倩倩大学学的是酒店管理。即便学校普通,但倩倩也没有闲着。导游证、教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初级职称,她都考了下来。工作后,她又考了中级职称。

大三实习的时候,她在五星级酒店的大部分部门轮岗。西餐厅端盘子、客房部打扫房间,她都干过。给成都市里一个杂志社投了几篇校园故事、鸡汤散文以后,她成为了杂志社的签约作者。

没想到,因为一次和杂志社的版权纠纷,在最爱美的年纪,倩倩患上了精神性脱发,头发在两个月之内掉光了。她只能戴着假发出门,甚至在六年里都长不好头发。

“其实现在看来是个小事,但是当时所有的同事都不站在我这边,说些‘脾气大过才气’‘想要谈版权,成为张爱玲再说’之类的话。”倩倩回想起那时候的经历感慨道,或许当时还是自己的名利心作祟。

大学毕业以后,倩倩和当时的男朋友,也是她现在的丈夫,开始了“典型”的北漂生活——上班、跳槽、盼着涨工资……他们住在城中村里的农民自建廉租房。工作日里,9点上班的她必须要在6点起床狂奔到地铁站,排将近1公里的长队才能挤进去。

最尴尬的一次,倩倩在挤地铁的时候被挤掉了假发。来往的人们各有各的忙碌,没有人驻足围观,但倩倩还是自觉丢脸。倩倩的男友帮她捡起了假发,倩倩戴上以后,装作镇定地对身边的人说,没吓到大家吧,我没有传染病。坐在旁边的一个阿姨站了起来,对她说,“阿姨知道”。话音刚落,倩倩的眼泪就落了下来。

倩倩很喜欢北京,也喜欢自己在北京时的朝气与年轻。每到周末,她总是待不住,要么跟男友穿过铁路,到村子背后的生命科学园打篮球;要么坐高铁到北京周边的城市旅行。

他们有时候会在大悦城玩猜价格的游戏。两个人分别猜商店橱窗里的手表多少钱,谁猜的比较接近就算赢,输了还会有惩罚。他们隔着玻璃看着里面的手表,灯光打在表盘上闪闪发亮,价值十几二十万的表,他们只能猜到一两万。

“作为过客我是喜欢北京的,但我不能想象我还要摇号买车、买贵得离谱但毫无舒适度且距离公司远得要命的房子。”2015年,倩倩还是回到了成都,和丈夫拥有了一个100平米的小家,虽然忙着还银行贷款和向朋友借的钱,但日子仍然过得津津有味。

2017年,倩倩在生完孩子以后,成为了一名网站编辑。从竞争的800多个人里,成为了入选的二十几分之一。公司每周的KPI考核严苛,倩倩心里暗自和同事们较劲,“我是唯一一个大专生,我一定要表现得比你们优秀”。

最后,她还是辞掉了那份工作。

回头看,从红酒公司到电梯公司,从会计到行政前台,从网站编辑到花店店主,从北京到成都,倩倩说,“每一个阶段,我都很喜欢当下”。

刚回乡下时,作为农民的收入不多,家里的支出主要靠倩倩的“码农”老公一个人的薪资支撑。

不少网友替倩倩担忧回村的种种弊端,但倩倩自己并不担忧未来。“人生哪里需要那么多计划和还没发生就提前焦虑的安排。”没准明天醒来,农场里又有哪一朵花会盛开,哪株藤蔓能爬上屋顶。

倩倩一家

粥粥五岁时,倩倩一家就从成都城里搬到了乡下,粥粥也离开了原先的国际幼儿园,在农场放养。

她很骄傲地和网友们分享,两年的时间里,粥粥参与种植并收获了60多种番茄,20多种茄子,10多种南瓜、辣椒和玉米……他知道番茄不只是红色的,还有黑色白色的,形状各异的。他能认出哪个是水杉树,什么是南天竺。粥粥的童年里没有太多的电子产品,有的是拔野菜、喂兔子、捡柴火、摘果子这些活动。

倩倩很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好的教育,就是让被教育者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她记得粥粥在农场里突然跳起脚尖拍手说“妈妈我好幸福啊”的时刻。对于粥粥,她的期待是,无论他以后做什么,都要过得足够充实,要能够察觉到生活中的美好。

倩倩能感觉到,回到农场,意味着跟家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要更亲密了,也更接近生活本身了。

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样简单的家务,一家人都会热热闹闹地共同完成。哪里没弄好,婆婆会碎碎念几句,倩倩有时候还会回嘴。

倩倩的丈夫小时候喜欢到邻居家的葡萄架下玩,尤其喜欢被葡萄藤和葡萄包围的幸福感。于是,一家人搭起了一个两层的葡萄架,上层用挡雨的透明瓦封顶,间距30厘米的下层钉了爬架,作为葡萄藤的居住地。农场里的水电和木工活由公公包办。倩倩开玩笑说,公公和大自然的联手,为自己省下了20万的设计费。

倩倩一家动手搭的阳光房

倩倩的农场也渐渐成了朋友们聚会的地点。在城里吃个火锅唱个歌,坐在身边的人还是会各看各的手机。但在这里,大家总能沉浸在大自然的交响乐里,聊聊天,体验农场生活,天黑了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很久没有摸到手机了。

待在农场的时间长了,对于自然的变化和生活的细节,总是更敏锐。倩倩会注意到农场里六七月肉乎乎的大青虫在八月里变成了蝴蝶,也会因为好久不见的朋友投来的温柔眼神而感到温暖。

植物有着自己的生长周期,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脾性。农场里有一棵银叶金合欢在前一年的夏天因为积水不太精神,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银叶金合欢上竟开出了铁线莲。倩倩在朋友圈感慨:“有时候人跟植物是一样的,不用总纠结着此路通与不通,需知条条道路可通罗马。”

如伊丽莎白•冯•阿尼姆所说,“花园是我寻求庇护的地方,是的,房屋并不行……在花园里,我能感受到家的安宁,每一株花草都是我的伙伴。”

而对于倩倩来说,在她的农场里,家人和伙伴都在身边。

“没有比农耕更符合我性情的事了:二三月做的事,七八月会有答案”,倩倩说,有一件事她是可以确定的:我一辈子都会种花种菜种果树。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卖房回农村,我和家人打造了绘本里的农场丨对话另一种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