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什么孩子会感到不开心?如何用好“不开心”?

孟泓沁 x 澎湃问吧
2023-04-20 17:37
来源:澎湃新闻
一问三知 >
字号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18岁以下患者占抑郁症患者总人数的30%,其中50%为在校学生。​许多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深陷抑郁、焦虑的情绪中,有的出现进食、睡眠障碍,甚至做出自伤行为。

青少年心理问题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问题,我们要如何尽早发现,避免悲剧发生?青少年心理危机从何而来,与课业压力、家庭环境有什么关系?作为老师、家长,该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澎湃问吧邀请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孟泓沁,一起聊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青少年为何不快乐

@Deryy:什么样个性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较内向的小孩是否需要被格外关注?如果小孩不愿意和别人沟通该怎么办?

孟泓沁:心理问题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言以蔽之。在您的提问中,“孩子不要愿意和别人沟通”这个细节要特别关注。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不同亲疏远近的人交往,对孩子成长为“自己”有着重大意义。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确实看到很多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或是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流。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话题,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与他人互动的过程往往是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简要回应三点:

1、家长和老师应该特别意识到,孩子来学校上学并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来到校园和同龄人相处、打交道,是一个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学习的“功课”。

2、如果观察到孩子不愿和他人沟通,可以进一步观察,孩子是不愿和所有人沟通,还是可能有一小圈子的朋友,又或者习惯于在网络上和人沟通。同时要留心孩子的主观体验,是孤独的,或者是自得其乐的等等。不同情况我们的应对方式可能都有所不同。

3、要特别关注在这一情况背后,孩子与他人打交道的能力。许多孩子自幼缺少同伴互动经验,也因而缺少相应的能力。如是,我们则需要在社会交往的真实经验过程中,给予孩子直接的(而不是原则性的)帮助,以培养其能力。

@颜颜子:青少年郁闷症已经很严重了吗?

孟泓沁:简单来说,是的。而且就各种情况看来,其实可能不仅是青少年。

另外,我很喜欢您“郁闷症”这个提法。“郁闷”这个词,在我初中时候是一个流行词,是那年的“潮流”。

精神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者指出,一些精神疾病是有相对固定的发病率的(比如精神分裂症),然而,抑郁症在近年来发病率确确实实在提高。严格讲,这个问题更需要精神医学从业者来回答。我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会更倾向于以心理工作、教育工作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可能较少关注“抑郁症”这个结果,而是关注“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意义等。

学校、家庭能做什么

@澎湃网友qeyaQ3:当你们发现学生情绪不佳的时候,会如何处理?如果告诉家长和班主任是否有可能加重他们的不开心,很多小孩并不想家长知道自己的烦恼?

孟泓沁:简单地说,我们一般不会贸然把孩子的情绪困扰告诉家长、班主任。

一般情况下,当我看到学生情绪不佳时,我会首先去关心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在学生的回答和我们沟通过程中,会做出一系列谨慎的评估,最重要的评估就是目前的情绪不佳是否在“正常”范畴。如果超出,比如有抑郁倾向的可能或危机风险,则可能采取更多措施。这里不详述了。

如果是每个人都会遇见的,哪怕程度较深的情绪不佳,我一般都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也支持、鼓励孩子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去面对和应对。

这里多说一句: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每个人都有低落、痛苦的时刻,而这些负面的情绪其实同样是积极的、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要让学生天天开心、没有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种种资源(包括情绪),去面对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一条猪kk:学生心理问题是否与学校氛围有关系?比如说在学业压力小,课外活动多的学校,学生不太会抑郁,但学习压力大的寄宿制学校容易让学生不开心?

孟泓沁:简单来说,学校氛围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不过严格讲,所有经验都要在与孩子交互后才作用于孩子,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

心理学有一个我很感兴趣的理论,叫生态系统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学校和家庭都被归纳为孩子成长生活的“微观系统”,而微观系统又存在于更宏大的系统之下。

课外活动和学业压力是两个比较具象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学校氛围更体现在,学校是否可以看到孩子“除了成绩”的诸多维度。如果在一所学校里,会手工、会绘画、会唱歌、会和人打交道、会安安静静地看书……各种各样的孩子都能被看到其闪光点,也让孩子们彼此联结,让校园在不同的光彩中生辉。而不是让拥有不同的特点和特长的孩子,都要在同一个维度上去“打拼”。我想这样的校园文化会更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脑袋空空肚子空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如何自救?尤其在家庭环境没有那么好的情况下,该如何寻求帮助?

孟泓沁:目前全国、各省市都有心理援助热线,其实可以尝试拨打这些电话,获得帮助。另外,医院针对家庭条件有限的来访者,也会有政策上的支持,详细的信息可以去正规医院了解。

如果正面临一些心理上的困扰、纠结,我想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我们要评估一下这个困难的严重度。如果真的很严重,或是我们尝试靠自己“自救”了一段时间,却毫无起色甚至越陷越深,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去寻求帮助。

@TerrorBlade:如何切实关心到青少年心理健康?

孟泓沁:这个说来复杂,不过如果最简单地说,可以用哲学的一句话来回应:“人是目的。”当我们把青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作为目的,而不是达成某些目的的“工具”时,我们才更可能给到他们真正的理解和关心。电视剧里小孩说的:“你爱的不是我,是考高分的我。”其实就折射了这个理念。

    责任编辑:朱嘉熙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