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2023-04-20 12: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按语

上学期,21级本科新闻和20级本科播音班分别开设《新闻采访和写作》和《新闻采访》必修课,由陈红梅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以独立采写的新闻报道作品作为平时作业,以学期采写札记和心得作为期末结课作业。

经任课教师推荐,从2023年3月起,本专栏陆续刊发两门课程的部分结课作业“采写札记”,讲述新闻采写背后的故事,也希望能给有志于新闻学习的同学们一些借鉴和思考。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21级编辑出版学 李初臻妮

初中时,意外看到了《南方周末》上的报道《举重冠军之死》,这是我与新闻采写最早的相遇。少年人自恃有几分文采的高傲心气在看到这篇文章时轰然崩塌,深刻的笔法并不需要任何华丽辞藻的装点,故事本身和报道人物已经足够震撼,富有文字张力。到底是如何能把在荣耀后的悲凉与荒芜写得那样入木三分的?写出“有震撼力”的文字,是我从那时起最大的心愿,到如今已经五年有余,期间,我阅读和写作的动力都从此而来。

中学应试教育里千篇一律的议论文写作在消磨这种决心,大学后我进入新传专业,也抱着这样的能写出什么的心情在期待着新闻采写课的出现。可惜事与愿违,大一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分流时我选择进入编辑出版学,愿望成了遗憾,此时世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别扭复杂的心情和儿时理想之间的。但在二轮选课辗转反侧两个晚上后,我跨专业选了新闻采写课,在本学期完成了采写《职校生:在一间无法离开的教室》。

偏见与现实

……

采访的选题最初想法来源于我的日常。在大一的一节社会学概论课里,老师在讲到中考分流时,她用有些夸张的语调说,同学们肯定不知道吧,竟然会有足足一半的学生考不上高中。我听到时,没有意外,因为这在我的初中是亲眼目睹的。但紧接着她又补上,真是无法想象,他们有的竟然连中考都不参加!底下的同学同样发出惊叹,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呼声听起来似乎有种见到了外星生物的惊奇感,我瞬间陷入了自我怀疑的迷茫心境中——真有那么惊讶吗?惊奇并非负面情绪,但惊奇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平常心,它为疏离和差异包裹上了一层看似善意的外壳,实然并没有改变这种惊奇潜在的恶意和审视。初中最好的朋友在进入职高后与我的友谊并无差别,这种隐隐带着怒意的、想要为什么正名的冲动是我敲定选题的最初契机。

这种预设并不好,影响了我初期对采访问题的设置的客观性。小希是最早的采访对象,受到带有这种主观倾向的提问后,她在第一次回答时说得格外含糊,繁忙的日程,波澜不惊的人际关系,在讲到进入职高的体会时,她沉默了一会,回答说,“我也没有选择。”最终采访全程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值得深挖和特别的点,我感到挫败和沮丧,面对手上的这份采访记录,想不明白是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

在反复听了几次录音后,我意识到了问题出在全程我的引导性,“你觉得职高生活好吗?”“你平时是不是很忙碌?”“人际关系相处得是否不错?”,诸如此类的引导性问题让对方难以做出反驳,只能在肯定中顺应提问者的意识,即使与真实情况并不相符。我将整个采访大纲推翻重写,用特殊疑问句代替一般疑问句,把表达感想的机会让渡给受访者,只在对方表现出对一些倾向的选择后,再在追加的问题上赋予引导性。在回想时,这种预设的想法也是我基于刻板印象而产生的自以为是“正向”的偏见。假设最初就抱着这种念头,如何能做到共情和理解?第一次采访的失败的教训让我深刻切实体会到,想要与受访者进行深入真实的交流,放下心中预设的桎梏,放下正向的或负向的偏见,至关重要。

冒犯和尊重

……

新的采访大纲出来后,我联系到了原子,也是本次采写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段落。原子是健谈的,但这种健谈往往发生在脱离主题的情况下,因为陌生,他起初不愿意聊很多关于职中本身相关的经历和回忆。我在提问的过程中感到焦虑,如何问到我需要的材料成了需要思考的事情。

因为对于受访对象的性格把握不准,在设置问题时我一直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委婉用词和拐弯问法,冒犯与尊重的差距似乎只有一线之隔,稍微把握不好就会成为我作为采访者本身的不尊重的体现。在这种纠结的心境里,采写依旧没有进展。后来我决定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即不再急切地希望从受访者那里得到直白的回答,而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逐渐展开他的日常。他的生活,学习,情感关系,对各类事件的看法,大量的、复杂的素材乍一看对采写并无作用,但在后续的写作中,当我回顾这些材料,发现其实已经能通过这些文字构建出完整的原子的整体形象,而这种形象的构成中也四处可以觅见他的上学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年度歌单,新闻截图,签署《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时对班主任神情的观察,大量有画面感和触动性的细节被巧妙地延伸出来,从而丰富了整个采访本身的内容和情感厚度。把握性格的第二个好处在于,我在提出一些冒犯的问题时有了一些底气,也采用课上学到的“如何提出有冒犯的问题”,事先警示,态度温和,归咎他人,淡化问题,而最有启发的一点是“直接提问”——也有受到之前采访小希时的经验总结,往往在心里预设诸多反而显得扭捏和刻意,直接的、不带感情色彩的提问往往更能让对方体会到那种“平常感”,也能让话题顺利地进行下去。

对原子父亲经历的了解是构建完整被访者性格形象的第三个意外益处。我在采写构想初期并没有涉及老一辈人对于职校看法的变化,但在查阅资料后发现,以中国职校为中心,就无法忽略职校地位在近半世纪以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学生梦想到如今家长之间无法避免的嫌恶,探究其中的原因并把它穿插在写作里,让读者也认识到这种变化的真实存在,也为整篇采写增加了更多价值意义。其中,春晚的细节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在最喜庆的日子里体验到最难言的痛苦,这种生活的细节是历史从来不会记载的,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1999年的除夕夜里原来有个痛苦和迷惘的家庭,能被亲历者口述出来,仔细想来,感慨万千。

人和人

……

阿四是我两个月前关注的up主,纯粹被她有趣的内容吸引,但采访她算得上是本次采访最紧张的时刻。通过在b站私信的联系和视频的复盘,我又将采访大纲做出修改,只是希望能尽量减少返工的次数(因为其他三位的采访都不止一次)。结果还算不错,up主身份的特殊性让职中生的身份不再是属于个人的,相反,因为视频的传播性让更多人因为阿四构建起来的交流平台有了一个寻找同类的窗口和契机。满屏的弹幕飘过,我似乎第一次发现数量惊人的用户愿意在评论和弹幕讲述自己中职生的身份和经历,在这之前,b站学习区和生活区视频里清一色的985学历都似乎给人造成巨大的错觉。

采访句号最初是对他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经历感兴趣,但聊到对于交友的看法时,他有趣且精髓的观点再一次补全了我对整篇报道原先的构思。在了解到他这种豁达的性格基础上,我直接问了他很多关于刻板印象的话题,他对一部分进行了否定,例如天天打架和无法正常上课,但也承认了一些,比如学校里会有超出高中生守则的出格行为。“这是个思维容易极端的时代。”因为过去被同样的问题追问过很多次,句号最后做出这样的评价,意为事情不止有“一”和“零”,甚至可以说,中间那部分绝对更为常见。这最终也成为了我整篇报道最想传达的思想,以一概全,不分程度的极端评价,这种以群体来概括个体的刻板印象是对个人特殊性的抹杀,我选取在这个群体中具有特点的一些个体,也是希望能发出属于个体的声音,如果读者看完后能想到,“哦,原来中职生中也有这样的人啊”。或许一切努力的价值就得以彰显了。

最后的成品,整篇报道是否算得上是“有震撼力”的文字了呢,答案可能是否定。我想自己在这学期时长几个月的采写经历里收获的东西,与我青春时的梦想之间其实依旧相距遥远。然而,这没什么不好。即使我在做完这篇采写后,还是不可避免地悲观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甚至于相互理解也只是趋向于口头上的表达,但由此诞生的对于采写意义的新的认知,也是我大学学习中最宝贵的部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它是我在电脑屏幕这边听他们讲述几个小时的经历后,就洋洋洒洒把他人生命六七年的经历记录下来,它也是主流媒体大多高校毕业的工作者与中职生群体人生经历的迥异;它是无法克服的预先刻板印象和问出带有冒犯话题的小心翼翼,它也是我在文末写到的那句“假如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护士是怎样辛苦的职业,是不是我也能自豪地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你看,我实现你的梦想了”。题目“一间无法离开的教室”是每个人心里无法抹去的烙印,因为过去的经历和选择塑造了一个人,这是无法否定也从不需要否定的,我们自由地生活在世上,以不同的姿态生活在一起。到最后我终于明白,自己的文字和努力并不是为了得到一句颇具私人性的“有震撼力”的评价——就像当年《举重冠军之死》的读者一样,我们确实理解到了举重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困境。报道能让原本人生轨迹永远不会重合的两个人在文字里相遇相知,诞生出一些理解和共情的心思,甚至其中哪位会去做出一些能改变不平等、不公平现状的行为。这种文字公共性的创造于我而言,就已经是新闻采写全部的意义和浪漫之处了。

END

原标题:《学生新闻采写 • 札记|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