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了保护自己,我关上了情绪的开关

2023-04-30 16: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无力,无奈,无措,都不是直观的感受,都是被压抑过后的表现。最初的,第一层的感受,好像消失不见了一样,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受这个开关,被关闭了,但是现在我连这个开关都找不到了。”

今天的文章来自叶子的投稿,ta希望能通过分享心理咨询如何帮助自己走出创伤的经历与思考,从而帮助减少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看了下记录,从九月开始咨询到现在,陆陆续续也有一段时间了。

一开始的几次主要是在了解——了解到底是为什么做咨询。

因为其实想做咨询的决定是在一瞬间,一瞬间觉得自己实在扛不下去了,迫切地想借助外力把自己拉出来,再在漩涡里要晕溺了。

虽然只是家庭内部的争吵,可是一次次没来由的争吵太多了,大事小事的没完没了。争吵让我本能地抵触和害怕,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每次吵完都很无力,完全没有办法辩驳,为什么我可以听到他们但是他们听不到我呢?

如果直接具体地分析为什么做咨询,又讲不出所以然。仿佛就只是因为在那一瞬间,杯子里的水因为一直灌一直灌,溢出来了。

最开始并没有记录,到十月才开始做记录。本来自己就习惯想写什么写什么,到现在也写了十五年了。以下摘自自己写的乱七八糟:

10月3日

唯一有一点点开心的事是,也不知道这事是好是坏,就是可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咨询师。至少每次讲完,出了那间房,那幢楼,还是舒适的。

虽然每次都有情绪上的冲击,但是冲击之后是足够的缓冲区,一点点缓下来。一时想不出聊的东西也不会尴尬,不断地回忆思考,好像被催眠了一样,明明是醒着的。

10月7日

昨天下午又去看了咨询,一如既往的问题是,我感知不到情绪,也不会表达情绪。

我好像学不会回答“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实在不知道什么是情绪,也不知道什么是快乐、开心,只会感受到愤怒、生气。

除此之外只有平和,嗯,好像只有平和,应该是有其他的情绪和感受的,但我感受不到,我也描述不出来什么感受。

图片来源:《头脑特工队》

无力,无奈,无措,都不是直观的感受,都是被压抑过后的表现。最初的,第一层的感受,好像消失不见了一样,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过。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受这个开关,被关闭了,但是现在我连这个开关都找不到了。

我以为我写下这些的时候我会悲伤,会为自己惋惜或者痛心,但是当我写下这些的时候,内心毫无波澜,仿佛一个局外人,仿佛一个旁观者在看我。

咨询师说需要练习,需要适应。

以往我还在挣扎,怎么把悲伤的情绪化掉,现在我已经悲伤和压抑的情绪都感知不到了。

11月2日

做了几次咨询,可以感受到原来的自己一点点回来了。

咨询师会在咨询过程中通过把我描述的事情一层层分离出来,当时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又会是什么感受?不断地去假设去模拟去推测。

令我感到舒适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假设或者推测,不管试图去描述什么样的感受,都不会被咨询师随意评判对或者不对。

甚至会被咨询师感同身受,有人能站在我的角度理解我真是太好了。

这和在家我随便讲的话都被随意评判完全不一样,在家随便讲什么都会被有意无意地被父母判断对错,于是就不想和父母沟通交流,也不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图片来源:《头脑特工队》

今天乘公交车时,看到路边的漆黑和不太亮的路灯,好像一下子就回到了初中一样,好像以前那个有感而发的我又回来了,不那么逃避生活中好的不好的情绪,对咨询师更加想到什么说什么了。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在不同邻居不同父母的同事家吃百家饭,也因此认识了修自行车车铺的父子,也认识了回收废品的母子,认识了很多邻居。

是认识了很多人,可是白天在幼儿园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我一天下来什么感受,没有人在乎,也没有人会听我讲,就只是在不同的人家吃晚饭而已,还要小心翼翼地看别人家的脸色。

每次放学来接我的人都不一样,熟悉的不熟悉的,见过的没见过的,就等在校门口的小房间里,不知道今天来接我的会是谁。

那时候没觉得什么,就在小房间里和其他剩下的小伙伴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或者玩桌上的玩具,好像这样我就不会觉得被抛弃了。可能有些人觉得没什么啊,以前谁小时候不都没什么人管吗?哪像现在的小孩。

可是,一直没有让我感到安全的熟悉的环境啊,哪怕周末去找邻居玩,也不像现在知道谁在家谁不在家。一家家地敲门,没有人,就再下一家,不知道哪家会欢迎我。

后来就,不想再多经历这样的拒绝和不被倾听了,自己吃饭生活也可以自理了,就开始写,写各种天马行空,哪怕没有人看。

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带我把小时候的经历再走一遍,再感受一遍,把以往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描述出来。小时候被压抑的情绪,被压抑的感受好像在一点点释放出来。

图片来源:《头脑特工队》

释放出来的时候说不难受是假的,哪怕现在再写一遍再描述一遍还是会很难受。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情感又陌生又带着点探险的小心翼翼,怕又像和父母说感受的时候被评判,在咨询的过程中逐渐尝试习惯。

那么多年,一直有意无意去避免的情绪好像一点点浮出水面了。

好像,坦然接受那些糟糕的情绪时,糟糕的感受也没那么糟了。

承认自己心里不舒服,承认自己伤心难过也没那么糟糕。一点点剖析自己看似无关痛痒的却无形中刻进骨子里的痛苦的童年也没那么糟糕,好像一切都是生活所迫,好像生活所迫就是最好的理由。

可是情绪逃得了吗?逃不了啊。已转化为身体机能自我保护了。

以前,一直被说体质弱身体不好,我怎么就没想到说,一直生病其实是渴求别人多关注我一点。

自己的童年一点点被剖析出来,才发现有多么血淋淋。以前一直装作无所谓,一直装作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罢了。但走出来后发现,不是的,不是每个人都这样的。没有什么正常不正常,对错之分。

11月8日

现在,每一次咨询完都更加放过自己了,没做好没有关系,放手一搏吧。

今天咨询完时,咨询师笑了呢,看,就这样我都觉得很开心。会注意到走在路边时看到的毛很顺的狗,会注意到秋天了依然绿色的树叶,会注意到晴空万里。

会喜欢下班时一路向西行驶的时候高架上看到的夕阳,视野太宽阔,颜色太好看,蓝灰红橙,不一样的多色杯,像调酒师调的酒。也会意识到现在听的歌有多好听。

我好像活过来了,好像感受到生活了,会迫不及待地想分享当下生活中感受到的喜悦。

图片来源:《心灵奇旅》

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太过美好,以至于我想不出恰当的比喻还形容它,这种美好的感觉比以前感受到的更甚,不可抑制地去感受它,去体验它,去享受它,去感受这种感受带给我的喜怒哀乐。

前几次是什么感受呢,更多的是被倾听被理解被包容的舒适感。

啊,看啊,「感到舒适」,我有感受到舒适,也有觉得没有倾诉完全的意犹未尽。

为自己感受到这些感到开心。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