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政府引导基金红利爆发?机构直言“接待不过来”,建议控制出资比例

澎湃新闻记者 戚夜云
2023-04-24 22:04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全国各地的政府都来了深创投,我们都接待不过来。”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健康产业基金投资部总经理周伊感慨道,今年市场最踊跃的就是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

近日,在易凯资本中国健康产业峰会2023的主题论坛“人民币基金加速进行时”上,多位创投界的人士围绕今年行业趋势进行了分享。在谈到今年市场最大的变化时,周伊表示市场化的基金如母基金、上市公司CVC、包括第三方理财机构,相对较为谨慎,而来自政府的资本比较活跃。上海孚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费飞也持类似观点,“各地政府的招商会,我们也接待无数波了。”

“在多个政府资金的影响下,原本10亿元~20亿元的大基金,被拆成了三个四个小基金。”周伊不禁感叹道,“这可能是我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现象。”

政府资本爆发的红利期

周伊描述的情景背后,其实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人构成在10年间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2022年开始,政府引导基金遍地开花。

母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显示,2022年新发起成立的母基金共113家。在这些新发起的母基金中,市场化母基金10家,政府引导基金103家。新发起母基金规模共5473亿元,其中市场化母基金规模764亿元,政府引导基金规模4709亿元。

仅今年4月,大规模的母基金成立的消息不断传来。如安徽出资500亿元设立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湖北宣布设立300亿元的大健康主题母基金,100亿元的科创基金;不久前,在第25届集成电路制造年会上,粤财控股董事长金圣宏透露,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在筹划中,规模300亿元。

FOFWEEKLY发布的《2022年度LP全景报告》表示,随着政府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的步伐加快,过去单纯以配置和财务诉求的LP(注:有限合伙人)开始逐步地转化为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的政策型、以银行保险为主的金融机构型、以产业资本为代表的产业型、以家办和三方财富为代表的财务型,以及开始逐渐发展的公共型。

业界将母基金视为股权投资行业的“源头活水”。一位来自投资机构的业内人士王云(应采访者要求化名)表示,“作为投资机构而言,今年一定要紧抓政府引导基金的红利。”

“政府引导基金的母基金,政府考核的一大指标,就是基金的投资效率。如果一个地市成立一只母基金,最多在一到两年就会把基金全部锁定,额度就会分完。”

“我们去年管理的某市政府引导母基金有着200亿元的规模,仅去年一年,我们过会审批金额就达到了180亿元。我们今年管理的主题引导母基金还没有设立,基本上GP(注:普通合伙人)已经谈得差不多了。”王云表示,“这两年其实全国各个地市母基金大爆发,但是红利期不会太长。在市场化募资比较难的情况下,较为充裕的就是政府引导基金。这波红利一定要快、准、狠。”

建议“出资比例不超过一半”

不过,业内人士也直言,政府的“钱”并不好拿,“一些地方政府招GP的条件非常苛刻”。

如知名的深圳市推出的“20+8”产业集群基金,深圳市财政局发布的其中一只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基金遴选公告显示,该基金目标规模50亿元,深圳市引导基金认缴出资比例不超过70%,基金管理人及其关联方不低于5%认缴出资,社会资本募资不少于基金目标规模的25%。

“按照50亿基金规模,GP及其关联方出资就高达2.5亿元,这一步就挡住了大多数的GP。而且社会募资还有12.5亿元的规模,难度也很大。此外,政府引导基金还会要求投的项目全部返投。”上述知情人士说道。

此外,王云还建议GP控制好政府引导基金认缴的比例。“我们不希望一个机构拿太多政府引导的资金,因为引导基金和市场化财务性投资之间的平衡,是一项很具备挑战性的工作。如果拿政府的钱比较多的话,市场化募资会很难。因为投资人会觉得你这个基金不一定会赚钱。”王云认为,政府引导基金出资比例,比较理想的规模大概在30%~40%左右。

    责任编辑:葛佳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