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淄博烧烤宰客,反转又反转

2023-04-26 21: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书单君 书单

#01

淄博烧烤,火到离谱

-

继菏泽曹县小城爆火之后,山东又因为一个城市出了圈——

淄博。

淄博有多火?

“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

“火车站都是大学生,空气里全是孜然味儿”

“他们宁愿买站票,或者上车补票,也要去淄博吃烧烤”

某视频博主慕名而来,结果连坐的地方都找不到,最后一怒之下,他直接给视频配文“等了一千年之后”。

● @洛杉矶嬴政W

当地的烧烤店老板压力山大,狠狠体会了一把“幸福的烦恼”。

看着没有尽头的排队队伍,老板们只能一次次拿着喇叭劝退:“我们家的烤肉并不一定比别家好,不要这样老在这里排队。”

这种挣钱挣累的感觉,着实秀了全网一脸。

乌泱泱的游客,富裕了烧烤外卖员,也熏黑了烧炭小哥的脸。

以往一天累死累活挣200,现在轻轻松松破6000,使使劲儿月入一万不在话下。

外卖大叔一边叫苦叫累,一边心里暗爽。

但烧炭小哥被熏黑了好几度的脸,也没能抵挡全国网友的热情,许多人打趣,要再给烧炭小哥上上色。

在淄博,高大上的景区景点,让位给了三位一体的“灵魂吃法”。

一张小饼、一把肉串、再放两根小葱,这就是传说中和墨西哥卷饼齐名的“淄博Taco”。

而且,味道更胜原版。

●@洛杉矶嬴政W

“三人行,必有撸串大师”,许多人在来淄博的火车上, 就开始练习淄博特色的撸串手法。

● 小红书@洛杉矶嬴政W

但即使如此,想要吃上淄博的烧烤,也要费一番功夫。

一大学生就为了能早早撸上串,上午九点出发,中午十二点到达淄博,结果,下站打个车要排到20多号。

好不容易到了烧烤广场,又排到10多号。吃到嘴里的时候,已经下午5点半了。

更有意思的一幕是,有山东临沂人跑到淄博烧烤给游客送煎饼,直接现场拉客户。

这一幕让河南网友打趣道:“咋整,我端着烩面去?”

● @永年城中事

有烧烤师傅说:“10年来第一次这么火爆”。

据淄博市文旅局称,3月以来,每天来淄博旅游的人数,五次打破近三年来单日旅客数新高。淄博“五一”期间的住宿预订量增幅,更是位居山东第一。

但人红是非多,淄博很快被曝出宰客新闻,事情第一次反转。

4月15日,一游客在等位期间因为肚子饿,随手去路边小摊买了一小盒炒锅饼,花费20元。

但第二天他发现,这么一小盒炒锅饼,当地人买只需要6块钱。

他把自己的旅途经历分享到网上,引发了不少讨论。

然而,事情再次迎来反转。

许多淄博网友私信他,要替淄博人道歉,还帮他@了淄博文旅,并扬言要把卖他锅饼的摊子给掀了。

甚至,还有人一声不吭,直接给他寄特产、补差价、发红包。

这些举动让他感到十分暖心。

● @关爱草莓酱

同样的反转,还发生在另一起“强制消费”事件中。

一位女游客因为海鲜难吃、花费超额,将一烧烤店投诉。

当地相关部门还没来得及处理,大批淄博网友就率先在网上给女生道歉。

他们纷纷表示,就应该曝光这样的商家,不能寒了淄博游客的心。

种种“反常”迹象,引发一众网友好奇:

淄博爆火,难道背后有高人?

#02

淄博爆火,凭的是什么?

-

淄博能火,还要从去年5月的一件事儿说起。

去年5月疫情期间,山东大学1万多名学生被送到淄博隔离。

其中大约7000人,被送到淄博市临淄区。

这些学生受到了临淄区政府的重视,食宿条件很不错。

八宝粥、鸡腿、虾、丸子、王老吉、红牛、安慕希······种类丰富,营养齐全。

● @海草间的小圆豆

一女生在隔离日记中,每天炫耀自己的隔离美食:

“隔离了七天,每天饭菜不重样,有同学胖了六斤肉肉,自己也胖了好几斤。”

让他们最难忘的,是隔离的最后一餐:“我们当时最后一天最后一顿晚餐,就吃到小烤串了。”

与这顿烤串相伴的,还有淄博市政府写给学生的信,里面有一句“自古磨难皆过客,浮云过后艳阳天。”

信的最后,是和学生们的一个约定——

来年春暖花开,欢迎大家带上朋友再来做客。

● @海草间的小圆豆

又一年,也就是今年疫情结束后3月,数千名学子如约而至,他们组团来到淄博,完成了一场浪漫的“双向奔赴”。

这就是淄博烧烤最初的爆火。

而这场“双向奔赴”,让淄博市政府看到了机遇,进而引发了一场从政府、铁路、司机到商家的“烧烤运动”。

淄博政府专门定制“淄博烧烤地图”,新增21条烧烤公交线路,让游客一下车直达烧烤“烤点”;

在高铁站安排“烧烤志愿者”,无缝对接游客;

来淄博吃烧烤的大学生,享受全市38家青年驿站,住宿半价的优惠服务;

此外,每周五到周日,新增济南到淄博的“烧烤专列”,并在高铁上免费发放文创产品;

许多坐上专列的游客表示:“被文旅局长投喂,拿到手软”,“没到淄博就吃饱了”。

对游客福利很猛,对不良商家的惩罚更猛。

物价局随时监管市场,告诫每家店老板:“生意再忙再火也不能乱抬价。”

出租车不打表、拒载的,只要被投诉立马被停运;商家坑人、骗人的,只要抓到立马关门;

有领导表态:“谁砸了我们的锅就砸谁的碗,谁也不能坏了淄博的名声”

某著名打假博主去淄博“打假”,结果发现买的东西没有一家缺斤少两,直言自己在淄博要“失业”。

为了游客吃得放心,淄博警方也卷了起来。

有一男子醉酒闹事,刚抬手就被带走,网友调侃警方48秒出警,结果现场网友立马纠正:

“我在现场,不到20秒。”

为了让游客留下好印象,淄博人民真诚到了极点。

为了市容干净,有人下班回家沿路捡垃圾;

有当地人吃烧烤,一看全是外地游客,于是免费当了3小时的服务员。

一小伙儿因赶车来不及烤串,结果喜提#淄博老板娘为赶高铁小伙1V1穿串#的热搜。

以前,看到外地车直接忽视,现在看见外地车变道,喇叭也不敢按。

当地近日传得最响的口号,就是“淄博欢迎你”。

前有曹县县长直播卖汉服,后有淄博某文旅局局长直播示范“淄博烧烤”正确吃法。

● @淄博张店融媒

从政府、到商家、再到淄博每一个普通人,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努力。

淄博烧烤为什么能火?也许,正是这样的朴实和真诚。

在一个满是套路的时代,淄博人用真诚,温暖了游客,也捧红了自己。

#03

淄博烧烤,抓胃更抓心

-

在许多有关淄博烧烤的讨论中,有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烟火气。

什么是烟火气?

纪录片《人生一串》里,这样描述: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

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境界的企图。

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正如它所说,我们“渴望美好”、“放松”、“懂生活”。

但当下,每天充斥在我们脑海里的,是“消费降级”、“文化割裂”、“缺乏共识”······

我们可以找到一堆流行的概念,去定义身边的环境。

网络上,每天都有人在吵架、撕逼;

现实中,每天都有人在为了生存,拼尽全力;

环境好,累得是打工人,想追求诗和远方,被指责不奋斗;

环境不好,苦的还是打工人,远方不要了找个退路总行吧,又被指责躺平。

更让人堵心的是,根本没有什么退路可言。

我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

可以是广州的“下午三点饮茶先”,可以是贵州“清晨地铁站的一次大合唱”,当然也可以是淄博烧烤的“灵魂三件套”。

淄博烧烤能火,自然离不开它独特的口味。

但也许人们更在意的,根本就不是味道,而是一种久违的人间烟火气、人情味。

否则,你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一起吃着烧烤唱《大花轿》;

● @Rocky彭

你也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个想要加单的女子,因为不想排队,就直接问旁边桌上的陌生人,能不能给来串洋白菜。

结果一开口,就受到旁边桌的小姐姐热情地“投喂”。

在这个充满不信任和隔阂的当下,来自各地的游客,在烧烤摊卸下防备,相互拥抱、互相抚慰。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不需要那些华而不实的精致与优雅,我们只想有个地方,在烟火蒸腾里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和负担暂时的遗忘……”

哪怕吃完烧烤的第二天,依然要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但此刻的快乐,真实而不可替代。

脱口秀演员何广智说:“无论生活有多苦,你只要不喊疼的话,你就是个艺术家。”

淄博的热度也许终将会过去。

但没关系,这不妨碍此刻的我们,给自己一个去淄博吃烧烤的理由,做一回人生的“艺术家”。

原标题:《淄博烧烤宰客,反转又反转》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