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树碑立传丨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阴

2023-04-28 09: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愁予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苏州戒幢律寺内的紫藤

同治年间所修《苏州府志》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一个名为张塾的文人在家中栽种了紫藤一架,花时灿烂可爱,以致于亲朋轮番而至,且流连忘返宿夜不归。忽有一日清晨,张家老奴私自持斧将紫藤等花卉铲除,张塾大惊连忙询问老奴何故,老奴答曰,紫藤等花引得众人久留不去,家中耗费日繁,今老奴替主铲除此花并将土地用于种菜,补贴家用,岂不美哉?张塾哭笑不得,但因老奴所言非虚也只能默默接受。

紫藤花时,窈窕可爱,古人称坐卧其下,浑可忘世,也难怪张塾的亲朋连番上门。恰逢四月,苏州吴中区东山与西山的两棵紫藤古树遥相呼应,应约开放,尽管这两棵古树与我们相遇乃是一回相见一回新,但伴随着紫藤花蕊随风摇曳的,其实还有浓厚古朴的人文历史气息。亲临紫藤花开现场,方可感古人流连忘世之叹;翻阅充栋典籍,才可察树木所携的斑斑史迹,若二者皆不能备,则可观本文。

一、紫藤在苏

紫藤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稽含的《南方草木状》中,但不知怎得,稽含所关注的并非是紫藤的相貌,而是其茎根种子的功效。凭借着出众的相貌,紫藤花入诗甚早,早在唐代诗仙李白和诗魔白居易就按捺不住笔端,为其留下了诗篇,李白说紫藤“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描其神而未述其形,白居易较为朴实一点,他的诗篇将紫藤的相貌尽盘托出:“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疎。谁谓好顔色,而为害有余。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自隋唐以降,以紫藤为题的诗篇记载络绎不绝,成书于五代的《花经》对紫藤有着一段绝妙的描述:

紫藤缘木而上,条蔓纤结,与树连理,瞻彼屈曲蜿蜒之伏,有若蛟龙出没于波涛间。仲春开花,披垂摇曳,宛如璎珞,坐卧其下,浑可忘世。

苏州园林中的各处紫藤

紫藤形神之状,此文几近揽括在内。苏州自古便是文人之渊薮,自然不会错过与紫藤花的相遇。早在宋代,范成大在苏州的读书处就种有两棵紫藤,名为“范公藤”,这两棵紫藤存活的时间似乎很长,在清代同治年间所修的《苏州府志》中仍有记载,但并不排除有沿革前志的可能。

明代的吴中文人吴宽,在苏州观赏紫藤还不够,去京城做官之后大概是因为在京城看不见在苏州那般的紫藤,于是便在自己的官署内手植下了一棵紫藤,果然发自内心的喜爱,是不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换而转移的。吴宽手植紫藤位于昔日北京的吏部衙署内,晚明文人袁中道因事赴吏部时就曾与这棵紫藤有过一面之缘:“将有考馆之命,赴吏部,过堂闲步至右堂火房前,见紫藤二架,大可四围,虬枝矫矫,乃吴文定公饱菴手植藤也”。直至雍正年所撰的《畿辅通志》依然记载这棵紫藤尚存于吏部衙署之中,想必是因为吏部官员衙役也对这棵紫藤青睐有加,平日里对此树呵护备至。

在苏州,还有一处以紫藤为名的胜地。明代杨循吉所著《穹窿山志》中曾提到一处“紫藤坞”,并且说此处幽深多藤,似乎是紫藤繁盛之处,《吴县志》说“紫藤坞”位于穹窿山和邓尉山之间,极为幽深难至,《苏州府志》中曾提到在乾隆三十六年吴县清查土地户籍之事,但紫藤坞一代因俱是崇山峻岭难以勘察,只能作罢,由此可见紫藤坞的环境有多么恶劣。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苏州文人百姓似乎都不太愿意去紫藤坞赏花,有关紫藤坞的诗篇也极为稀少,明初被誉为“大明第一诗人”的高启似乎曾经游览过紫藤坞,他说“昔游紫藤坞,空山鹤鸣秋”,但可惜的是高启游览紫藤坞时都是秋冬季节,紫藤花花期已过,因此在高诗中并未看见有任何紫藤的踪迹。

苏州随处可见的紫藤

另一明人杨基有《过邓尉山二首》传世,其中有诗曰:“随意扶笻入远林,紫藤花落迳苔深”,杨诗中所说的紫藤花,或许就是杨基在经过紫藤坞时所看到的。如今天平山、穹窿山一带仍有野生紫藤花存在,但成片的紫藤花却不曾见,紫藤坞已然不存,想必与其恶劣的环境导致无人过问不无关系,若是紫藤坞的地理位置稍好一些,或许会成为和邓尉山香雪海齐名的赏花胜地。

苏州文人欣赏紫藤花,还是更喜欢在园林之中。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说紫藤是“古今皆种以为亭槛之饰”,王世懋也认为紫藤乃是园林中必不可少之物,苏州私家园林之盛想比亦是紫藤花颇受青睐的原因。清代顾涛在《吴门表隐》中记录了彼时的紫藤古树,其中不少就存活于庭园之中:“潭西程园、西跨塘叶园、五圣阁前、迎春坊、虎邱后山紫藤浜、角直镇菊花亭、狮子口、苑桥东、天平山池傍、朱家庄、古雪庵、虎邱席场弄,开白花,并元明人所植。”

文徵明手植紫藤

苏州园林中最为著名的的紫藤,应当是文徵明在拙政园手植的那棵。传说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为王献臣绘《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藉此机会,文徵明便在拙政园内手植下了一棵紫藤树,清代端方抚吴时还特意在旁边立碑,上刻“文蘅山先生手植藤”等字样,民国《吴县志》描述这棵古藤为“枝干盘曲,荫可一亩,著花甚繁”,如今该树尚存,花时蔚然可观,名气之大,被称为“吴中三绝之一”,还曾登上过央视的屏幕。

除文徵明的手植古藤之外,如今苏州现存的紫藤古树不可谓不多。据2015年的古树名木普查可知,苏州留存的古藤共有四十株,其中吴中区尚存三株,尽管数量不多,但在三株古树中,有两棵紫藤古树堪称苏州一绝。这两棵古树分别位于洞庭湖畔的西山与东山,遥相呼应,各有妙处,与拙政园内的文徵明手植古藤相比也逊色不了几分。

二、藤樟交柯

苏州西山有一村名为秉常(兵场的谐音)村,传说是春秋吴王练兵之地,村内有一古刹,名曰古罗汉寺,此寺渊源甚早,上可追溯至五代后晋时期,此后历代多有兴废并延续至今。但今日的主角并不是这所古刹,而是庙前所屹立的两棵古樟和缠绕于樟的百年紫藤。

两棵古樟已历六百年芳华,姿态古朴,身形巨大,犹如古罗汉寺的护法金刚,树冠高越众林,枝叶繁茂,深荫翳日,已经堪称一绝。最为绝妙的是,两棵古樟的树身还缠绕着一棵三百年古藤,藤蔓依樟树树身蜿蜒而上,似苍劲游龙直通云霄,又似云龙戏珠,凝视之不免心神为之一震。此等场景已是奇观,若遇紫藤花时,紫藤花如云似瀑,樟树叶苍翠欲滴,古藤的鲜紫与樟树的碧绿和相融相合,浑然天成,世人称之为“藤樟交柯”。

苏州古罗汉寺“藤樟交柯”的下半部分

苏州的紫藤古树虽然众多,但“藤樟交柯”却仅此一处,不仅是在苏州,放眼全国或许也找不出几处。民国年间,文人李根源曾于西山访古,当他行至古罗汉寺时也不免为眼前的“藤樟交柯”而感叹:“寻晋王五女坟未获,至罗汉寺。修篁满山,林木亏蔽。寺门紫藤一柯,天骄擎空。较拙政园文藤尤奇古可爱”,得益于高大的古樟树干,紫藤方能“天骄擎空”,这是拙政园的紫藤古树所不能及的。以紫藤和其他树种“交柯”生长的极为罕见,除苏州的这处“藤樟交柯”以外,清人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的“涿州”条下有云:“原城西南二十五里佑圣寺古槐有紫藤缠其上”,但于敏中紧接着又在后面注释说“古槐紫藤今无”,显然这棵“藤槐交柯”的古树在于敏中所处的年代已经消失不见了,故而苏州的这棵“藤樟交柯”尤为珍贵。

西山古罗汉寺“藤樟交柯”

“藤樟交柯”虽堪称吴中一绝,但文献记载却不多见,究竟为何人所植也无从考证,但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耙梳后却可以隐约发现,古樟和古藤的种植似乎可以和古罗汉寺的兴衰起伏联系起来。清人王维德在《林屋民风》中收录了一篇《罗汉寺碑记》,此文详细论述了古罗汉寺的兴废历程。据碑记记载,古罗汉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元代复建后不久便又毁于元末兵罹之祸,永乐年间再次得以重建。明人陶育在《增建罗汉寺记》中对永乐年间的重建有详细的记载:

永乐葵未云间和尚与法师来住此山,悯前人之草创,发自己之诚心,偕其徒文东州、本山僧愿如海募缘捐赀重建大熊宝殿,增置广大。邑人刘孟昇协力赞成,所费之资幣计百千所。

左侧为深藏山坞内的罗汉寺,右侧为藤樟交柯

此次重建之后不久寺庙又废,有明一代,一直要等到天启年间古罗汉寺才再次为人所修复,巧合的是,晚明文人姚希孟曾经有一次游览西山诸刹,行至罗汉寺所在的罗汉坞时,姚希孟说此处“有寺废而将兴”,想必即是指天启年间重建罗汉寺之事。按古罗汉寺的古樟大约有六百年的树龄,若时间无误,则古樟应当就是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种下的。观古樟的位置和布局应当不是信手为之,而是有人故意如此布局,姚希孟在《游洞庭诸刹记》中说:“尝谓名刹之胜,不在焜炫,而在古雅老树”,故而古树名木之于古刹是相当重要的,古罗汉寺的樟树应当也是为了配合古刹所栽种的。在这个时间段中,只有永乐年间对古罗汉寺进行过修缮活动,在永乐年间之前古罗汉寺处于荒废状态,而永乐年间之后至天启年间亦是为人所弃,在古罗汉寺被废弃的这段时间里,有人故意来此选址种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这两棵古樟最有可能是在永乐年间的这次修缮活动中为人所种,《增建罗汉寺记》中所说“增建广大”暗示了此次修缮规模之巨,在古寺中种下两棵古樟似乎也合情合理。

古罗汉寺

晚明姚希孟行至废弃的古罗汉寺时想必是见过这两棵古樟的,但寺庙荒芜,姚希孟便并未逗留,匆匆而去,故而也未在游记中提及这两棵古樟。前已提及的《罗汉寺碑记》乃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所立,其直接原因便是古罗汉寺内的和尚为了寺庙长久计,而增置了大量的田产,其中包括“杨梅山三十一亩,寺基并竹圜花果地三亩,茶亭茶园柴山七亩,路十五亩,岭头上梅树地一亩零柒釐,罗汉山八亩二分,寺后柴山七亩,又三亩五分,香花桥柴山二亩七分。”而按照常理来说,既然古樟属于寺庙财产,那么非寺庙中人应当不会随意来此种植紫藤,紫藤当是寺中僧人所植。再根据古藤三百余年的树龄来看,紫藤应当是被种于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这段时间,与古罗汉寺的这次大规模增产时间基本吻合,在这次寺庙增产运动中,僧人开地植树,也有栽种紫藤的可能。紫藤虽不能给刹内僧人带来直接受益,但“藤樟交柯”的奇景却可以吸引来众多的香客,这或许是彼时僧人选择种下紫藤的原因之一。

若是笔者的猜测皆属实,古樟和古藤的种植皆与古罗汉寺的兴衰起伏息息相关,那么“藤樟交柯”就不仅仅只是一处简单的景观,树因寺而生,寺因树而名,苍劲古朴的躯干下,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当然,限于文献缺失的局限,关于古樟、古藤和古罗汉寺的关系笔者尚不能盖棺定论,但单单是这种对于历史的遐想也令人向往不已。

三、千年紫藤

让我们暂时把恋恋不舍的视线从西山的“藤樟交柯”身上挪走,这一次我们将探寻的是一棵历史更加久远的“千年紫藤”,从官方所公布的数据来看,东山紫藤拥有千年树龄,应当是苏州最古老的紫藤之一。这棵历史悠久的古藤位于东山老街,老街是一条全长两千多米并由花岗石板铺就而成的古朴街道,街道两边白墙青砖,鳞次栉比。若你行走于青苔古道之上,百折千回,忽见眼前藤蔓萦绕,紫花团簇,那便是寻得了这棵千年紫藤。

东山老街千年紫藤

西山的“藤樟交柯”非从高处俯视不能见其奥秘,但东山的千年紫藤你却只需徐徐靠进便可观其烂漫。紫藤无架不成景,故而老街紫藤得以享受为它专属定制的泥柱铁梁,借助泥柱铁梁古藤也已延申左右数十米远,形成了一道紫蕊荫屏,从树下俯视,苍劲藤蔓上的花穗披垂摇曳,玲珑惹怜,你大可感叹古人的忘世之说果不虚也。多年的生长,古藤藤蔓业已攀援屋顶墙角,铺得屋顶片片成海,也有紫藤伸出屋檐一枝独秀,不甘示弱的爬山虎此时反而成了紫蕊的衬托,再加之青砖黛瓦,又是绝美的中国古典底色。

东山千年紫藤攀援上屋顶

千年紫藤的历史是与东山老街紧紧相系的,多年的陪伴,老街居民业已将紫藤视为老伙计,他们或信步至此享受午后的静谧,亦可登上自家阳台遥望这抹紫色。这棵紫藤,贯穿了老街居民几代人的记忆,在郑言绍所著的《太湖备考续编》中就有对于这棵紫藤的描绘:

殿前街(今东新街)中有紫藤一本,横亘数百步,架木为棚,支以巨石,贯以铁絚,花时如缨络下垂,散芳满地,是处成市,已不知几何年。当时植此本,必不在市中,大椿春秋殆莫可纪矣。曾询诸故老,云:“自幼及耄,未见其增长。今又数十年,树身依然。”凡物不枯不菀,乃得长生,可于斯理悟之。

今日的老街紫藤与《太湖备考续编》中所言并无不同,“凡物不枯不菀,乃得长生”的感慨放于今天亦不过时。按郑言绍大概是在二十世纪初完成的《太湖备考续编》,据郑文中的故老所言,在他幼年时就已存在,那么按照时间推算这棵千年古藤在十九世纪初应当已经较为繁茂,也就是说这棵紫藤最低也有两百余年的树龄。可惜的是,除《太湖备考续编》中的这条资料以外便很难再找到关于这棵紫藤的任何记载,因此光从文献记载而不借助现代科技来看,这棵紫藤的树龄是无法盖棺定论。不过关于这棵树的传说却不少,最早的传说发生在南宋时期。传说岳飞部将牛皋来苏州剿贼,却不曾反被苏州一名为杨虎的强盗所俘,牛皋被俘后即是被绑于这棵紫藤树下,直到岳飞带着杨虎的母亲亲临苏州牛皋才获救。若是传说属实,那么这棵紫藤的千年之称倒也不虚,不过传说终究只能够作为茶后谈资。

遒劲的紫藤树身与藤蔓

此外,郑言绍又说“当时植此本,必不在市中”,不知道郑所言何据,但在东山老街确实有着“先有紫藤后有街”的说法,东山老街又相传起源于南宋初年,和之前所提到关于紫藤树的传说指向了同一个时代。事实上,两个传说指向同一个时代并不是空穴来风,在笔者追溯东山蔡氏的历史时就曾指出,南宋初年中原百姓纷纷南迁寻幽僻之地躲避兵戈之乱,东山老街起源于南宋,或许就是当初中原百姓前往此处才开辟此道路。结合郑言绍所言和当地“先有紫藤后有街”的说法,若是紫藤的树龄属实,那么这棵紫藤应当是栽种于北宋前中期,老街在南宋初年开始营建以及在其后很长的一段发展阶段并未延申至千年紫藤的生长地,随后老街不断扩展,才让紫藤与青砖相遇,我们或许应当感谢当年老街的修建者有此品位仁心,将这棵千年紫藤保留了下来。

但是前已论及,千年紫藤的树龄实际上相当可疑,结合诸多传说,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老街的居民乃是南宋避乱的中原百姓,他们于此聚集开辟了老街,千年紫藤或许并无千年的树龄,但亦不知这棵紫藤在何时为何人所种,当紫藤与老街相遇之后又经几代人的记忆传承,老街居民逐渐将其视为老街的精神象征与凝聚,并将其与自己的族源相联系,以此来作为对南迁历史的铭记,故而就有了“千年紫藤”的说法,牛皋的传说或许就是老街先民在将紫藤和自己的祖源进行攀附时的附带品,以此来证明这棵树真的有千年树龄。

千年紫藤坐落在东山敦裕堂前

限于资料,千年紫藤身上的谜团似乎比古罗汉寺的古藤更多,更加扑朔迷离,也更令人心向往之,例如,千年紫藤与初建于明代的敦裕堂之间的关系也颇耐人寻味。只要亲临现场即会发现,千年紫藤就栽种于敦裕堂的大门口,若敦裕堂的修建年代早于这棵紫藤,那么紫藤便很有可能是敦裕堂的拥有者所植,不然寻常人又怎么跑到他人家门口去植树?相反,若是紫藤的栽种时间早于敦裕堂的修建时间,那么敦裕堂的大门选择朝向此处,是不是与这棵紫藤有关系呢?究竟是树因屋植,还是屋因树建?如今敦裕堂早已斑驳荒废,唯有紫藤依然披垂摇曳,树屋相互依偎,携手至今,这些疑问或许只有它们才心知肚明。

与千年紫藤紧挨着的敦裕堂

结 语:

一棵玲珑可爱的紫藤,它给你的感觉或许是惊鸿一瞥,你也或许会专程前往赴约,但你对它的印象却很有可能只停留在表面。但如果这棵树拥有浓烈的人文历史底蕴,你会好奇于它的过往,你会不停的遐想,甚至是去追寻关于树的真相,人们会好奇拙政园的紫藤是否真的为文徵明所植,随后展开无限的遐想,甚至幻想出彼时植树的风雅场景。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引导读者去不断的展开对东西二山古藤过往的遐想,有遐想才会有故事,才会有进一步的行动,这些遐想或许有些天马行空,抑或者真相就隐藏在这些遐想之内,这些也只能留待后人去揭晓。神秘,永远是魅力的构成之一。一棵惹人遐想的树,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从这个角度而言,西山的藤樟交柯和东山的千年紫藤实在是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金友理:《太湖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 顾沅:《吴郡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 王德维:《林屋民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4. 何堂辑:《古今游名山记》,明嘉靖四十四年庐陵吴炳刻本

5. 冯桂芬:《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刊本

6. 高启:《高太史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航拍:陆锐、李剑峰

摄影:橘涂初四、半缘君、糊糊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树碑立传丨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