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考场那些事:明代的考官压力很大,出题没有避讳皇帝的名字都是罪

2023-04-27 12: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古代放榜

从小就浸泡在小升初、中考、高考和各类证书考试中的考生们,在备受考试“折磨”的同时,也在备考期间收获很多知识。现代考试制度日趋完善,监考制度也越来越完备,而文史君今天要跟大家聊聊明代的会试。

一、明代会试考什么

明朝的科举取士,实行的是三级考试制度,即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会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道关卡,三年一考,由礼部主持。乡试一般在8月份举行,而会试一般在第二年的二月举行,地点就设在京师贡院。因为考试时间刚好是在春季,所以会试也被称作“春闱”,那些通过了会试的人则被称为“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则是“会员”。

就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来说,明代的会试与乡试基本一致,考试范围基本都是《四书》《五经》,考试形式是经义、论、策和诏、诰、章、表等。用今天的术语来说,会试就是一场标准化考试。

古代贡院

二、明代会试主考官的身份

考试就得有主考官,明代的考试官按职能分类,乡、会试期间,在外提调、监临的考官称为“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者称为“内帘官”,明代会试的主考官就属于内帘官。

明代会试主考官中,翰林院的儒臣占较大比例。洪武、永乐年间,翰林学士就多作为会试的主考官,比如在洪武四年的时候,礼部尚书陶凯和前翰林院侍讲学士潘廷坚就是主考官。

翰林院

宣德、正统年间,会试主考官由三品正卿兼翰林院学士担任,弘历以后则一般以大学士一人、翰林学士一人,或“大学士及宰相,或侍郎二员”担任。天启二年(1622年),会试主考官由何宗彦、朱国祚两位大学士担任。

三、会试出题的限制

明代会试中,主考官作为内帘官,主要职责是根据经典出题,来考察考生们的相关学问与素养。不过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便主考官的出题范围已经被限定在四书五经之中,在实际出题中依旧存在很多限制。

比如避讳。明代发生过不少起主考官命题时没有注意避讳而被朝廷惩戒的事例。比如说,如果主考官准备出的题目中,有个别字与皇帝的年号、名字等相撞,那就要用减写笔画的方式来避讳。

主考官因主持不公,被朱元璋责罚

再比如,不能擅自割裂经典。明代的会试题目,多出自经典,考官往往选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出题。在选取句子时,主考官不能随便对句子的意义加以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因为这样有可能导致那些与主考官意见相左的答卷直接被否决。

还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就是不能够讥讽时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山东乡试策题第五问是有关于治理边防的问题,被认为有讽刺朝廷的意思,于是朝廷派礼部去查验。当时监察御史叶经和布政使陈儒两人,都被锦衣卫抓起来押送至北京治罪。叶经被罚到午门外鞭笞八十,发配原籍为民,后来死在了发配的路上。涉及此案的提调、监试等外帘官总共13人,均以不能校正为由给下了大狱。

嘉靖皇帝剧照

四、会试阅卷

来参加会试的举子们交上试卷后,接下来就是受卷官给收上来的卷子盖章,也就是盖上官方的戳,盖好之后,受卷官再把这些卷子送到弥封官处。接着,弥封官把考生试卷中有姓名的那一页折起来,并且进行编号。此后,还要经过眷录、校对等程序后,考生的试卷才会到达考试官的手上进行评阅。

宋濂担任过明朝主考官

考官有主考官与同考官之分,两位考官各有各的任务。同考官先进行批阅,然后再交由主考官决定,目的在于判断同考官的评阅是否合理、公正。每一位考生均有3份试卷,评阅试卷的任务由主考官负责分配,第一场的试卷交由一位同考官负责,而后面的第二场和第三场的试卷,则交给另外的同考官负责,以此提高考试的公平性,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等情况。

另外,主考官和同考官还会对试卷做出相应的批语,比如 “典雅”、“严整”等。等到试卷最终评阅结束之后,还会进行备份,以待日后查询。

主考官在阅卷(示意图)

文史君说

明代科举制是朝廷选任官员的重要途径,科举制本身竞争性强,会试作为明代三级考试制度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明代考生只要通过了会试,便可拥有进士的身份,如果没有通过,则保持原先的举人身份。在会试之后的殿试中,考生都不会被淘汰,而只是排一下名次。举人和进士这两个身份在待遇等方面差距都很大,而殿试又不实行淘汰制,所以,会试才是三级考试中最重要的一关。

参考文献

周丹:《明代会试主考官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王凯旋:《明代科举三级考试探议》 《辽宁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拂晓)

原标题:《考场那些事:明代的考官压力很大,出题没有避讳皇帝的名字都是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