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爵士映上海|“我的音乐,这座城”爵士小号演奏家、作曲家李晓川专访

2023-04-27 15: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孙依 经典947

How 你会如何定义「爵士」?

When 你在什么样的心情下会想起听「爵士」?

Where 你觉得在什么样的场合听「爵士」才“对味”?

对于李晓川来说,爵士的现场是一个具有独特氛围的场域,“即兴”则是其中的灵魂。

音乐家的每一次演绎都是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哪怕是同一位音乐家演奏同一首作品,由于当晚的心情、即兴演奏的状态、观众的回应,都会让这首作品的演绎产生变化,而这正是爵士乐的魅力所在。

“我想让观众记住某天晚上,我们共同营造出的那个氛围。哪怕十年后、二十年后,他们已经不记得当时听了什么,但享受爵士乐时的那份感受,是可以留在脑海里的。这是我们跟观众之间宝贵的、共同的回忆。这就是我想带给他们的东西。”

——李晓川

中国爵士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

爵士小号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1

爸爸的磁带、上海第一家JZ Club、选修课、淘碟……

“那时候学习爵士,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

2014年第十届爵士上海音乐节

李晓川与20次格莱美奖得主爵士吉他大师Pat Metheny

“中国爵士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上海音乐学院爵士小号专业教师、CCTV中国十大管乐演奏家与十大青年小号演奏家之一、首届CMA唱工委音乐奖最佳爵士专辑奖得主、首届华人爵士大奖最佳器乐与最佳录音专辑奖双料得主、第十二届华语金曲奖年度最佳爵士蓝调艺人……

与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头相比,李晓川本人很低调,无论是穿着还是谈吐,都有一种平和淡定的气质。但当聊起爵士乐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的真挚和热忱,很自然地从话语中流露出来。与爵士相伴二十多年,日常排练和保持学习已经成为融在每天生活中的习惯,但那份真诚和爱依然不减,是非常动人的一件事。

提起李晓川与爵士之间的缘分,要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说起。

2018年爵士上海音乐节

李晓川与他的大学同学、著名音乐人常石磊

李晓川生于一个音乐之家,爸爸在歌舞团吹小号,经常到各地演出。李晓川也受到爸爸的影响,从儿时就开始吹奏小号。

1.1 爸爸的磁带

那时候爸爸在家最常放两种磁带,一种是从沈阳音乐学院的小号教授黄茂林(当时李晓川爸爸的老师,后来也成为了李晓川的老师)那儿,通过录音机翻录拷贝来的磁带,大多是如海顿、胡梅尔等作曲家创作的古典小号协奏曲;还有一种是爸爸在外地演出淘回来的磁带,只要是封面上画着小号的,爸爸都会买下来,其中就有不少与爵士小号有关的音乐。

当时还在学习古典小号的李晓川,在听到这样的爵士乐的时候觉得很新奇,但也没有深入地去想,只是觉得这跟他平时吹的曲子听起来不太一样。

1997年,15岁的李晓川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军乐团服役,主要工作是负责天安门升旗的时候吹奏国歌。除此之外,军乐团也会参与到外事宴会的演出,为此专门成立了爵士大乐队,演奏非常传统的爵士作品,比如格伦·米勒,班尼·固德曼、贝西公爵,这是他第一次第一次亲身接触到爵士乐。

但是真正走近爵士,是在上海音乐学院读大学的时候。

1.2 上海第一家JZ Club

2004年,上音门口(现上音歌剧院的位置)有一个叫“艺术天地”的场所,开了上海第一家JZ Club,晚上经常有爵士演出,中国作曲著名的作曲家如谭盾、何训田等都曾经在这里驻足聆听。

李晓川跟朋友在教学楼17楼练完琴后,就会乘电梯下楼,去JZ听爵士,一方面是放松精神,一方面是感兴趣。这些与他平时所学的古典完全不一样的音乐吸引住了他。每天在爵士乐中的浸泡,让他逐渐从一个纯粹的听众,产生了想要加入其中的念头。

他开始每天用小号吹奏前一晚听到的旋律,很着迷。

1.3 淘碟

同年,萨克斯演奏家章啸路(现任上海音乐学院爵士教研室主任、上海音乐学院爵士乐团指挥)从美国归来,在上音开设了一门关于爵士的选修课。虽然那是一门普及类课程,但是在网络还没有那么发达的21世纪初,为李晓川这样对爵士有兴趣却不知该听什么、该怎么学的学生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那时候上海正规的书店和唱片店里基本没什么爵士唱片,李晓川就拿着香港《发烧音响》杂志社的《CD圣经》年鉴,对照着上面的专辑封面照片,去当时上海的“淘货圣地”虬江路淘打口碟,或者经常在上音门口扎着小辫儿的卖碟人的摊位上翻找,总能发现点新惊喜。

淘到喜欢的CD,就一遍一遍听里面前辈的即兴段落,培养自己的即兴感觉;在Club听现场演奏的时候,只要抓到让他兴奋的节奏,感动的旋律与新颖的和声,他就会去找乐手请教,让他私下再来一遍,然后记在心里回家练习。

大学时期的李晓川

我们那时候学习爵士,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玩儿,没有老师、没有教科书、没有网络,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对爵士乐来说,亲自聆听、体验太重要了。但是基础知识也不能缺少,不然学到一定程度就会迷失,会有很大的瓶颈期迈不过去。爵士乐的理论与亲身实践缺一不可,就像我们有两只脚,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越来越融为一体。

李晓川就靠着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逐渐对爵士这门艺术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化理解。然后又一步一步从这样的体系中,摸索着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

2005年,他从上海音乐学院管乐系古典小号演奏专业毕业,2011年,他从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毕业,成为首位中国爵士小号演奏硕士,并在就读期间获得了Richard Dalrymple纪念爵士小号奖学金。同年,又获得美国国家小号比赛爵士组决赛大奖。

现在回过头来看,李晓川觉得爵士与他有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2012年,他回到了上海音乐学院,成为了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爵士乐教研室的教师。此时,中国的爵士乐生态与他读书的时候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开始将自己宝贵的经验与感悟传授给年轻一代的爵士音乐家们……

2016爵士西安音乐节

李晓川的音乐会“当爵士遇见中国”

2

从台上即兴 走向台下创作

“我们即是演员,也是编剧”

爵士乐手每一次在台上的即兴,都是一次创作的过程。

即兴(improvisation)是传统爵士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摇摆(Swing)和布鲁斯(Blues)。随着时代的变化与音乐的发展,「爵士」的定义被不断更新和拓展,当今世界被定义的爵士也有很多的维度。

但是在李晓川看来,即兴是爵士乐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之一,是不可以丢掉的,也是它最大的魅力。而且相比起其他音乐风格,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说,爵士在即兴音乐领域的发展,都是最完整、最系统化的。

2021年林栋甫《四月的巴黎》爵士肖像展览

李晓川与太太、打击乐演奏家荣辰初作为嘉宾演奏原创音乐作品

当被问及“爵士演奏家是否最终都会走上创作道路”时,李晓川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大部分人应该都会不满足于只演奏别人的作品,因为其实在台上即兴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创作,我总开玩笑跟别人说,我们爵士乐手即是演员,也是编剧。即兴多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积累很多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并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变成音乐作品。

2014年

《新时代》

从2014年的《新时代》开始,李晓川已经陆续发行了七张专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原创的作品越来越多,这些专辑也见证了他的成长、创作理念的变化。

2016年

《最初》

2016年的《最初》囊括了他入行十年后一直想做的一些尝试,包括小提琴与小号两种爵士中非常规组合之间的碰撞,以及将爵士与中国陕北民歌《兰花花》进行融合等等。

2021年

《月门边上》

2021年的《月门边上》是一张强调意象美的原创二重奏专辑。小号与钢琴的两种音色交错,快慢之间,千变万化教人回味。与当代音乐的结合,模糊了传统爵士的边界,讲究一种“若隐若现,露而不尽”的氛围感。

2022年

《kind of》

2022年的《kind of》则是一张“做减法”的专辑。从第一首原创的诞生到现在,李晓川发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变化了很多,从“想把一切放进去”到“要把无用的拿出来”。“其实,我们在一首曲子里面能把一件事儿给表达清楚,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2018年,李晓川与著名指挥家叶聪先生X新加坡华乐团

演绎民族管弦乐版的爵士经典《弗拉明戈素描》

我对爵士的理解不会停留在二三十年前,也不会停留在百乐门那个时代。现在艺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爵士创作也要与时俱进。

一切技术,都是为了音乐服务,而音乐是人与人沟通的另一种语言和方式。在爵士的现场,那个充分交流的氛围里,如果给的“东西”太多,没有留白的余地,观众会疲惫,音乐家也会觉得不自由。

李晓川现在的乐队,以演出他的原创作品为主。他认为爵士乐队,尤其是爵士小乐队的组建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儿,相比起结构更严谨的大乐队作品,小乐队的即兴部分更多,更加自由的同时,也更考验成员之间的默契。

2014浓情静安•爵士上海“春之季”音乐节

李晓川与格莱美/拉丁格莱美奖得主爵士贝斯大师Eddie Gomez

音乐家之间的这种默契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可能源自气质相近、品味相投的审美,相匹配的能力、性格、阅历、知识储备、运气等等,是综合因素的集合,很玄妙。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组不到那个‘自己’的乐队,这是个学习的过程,也是缘分。

3

上海的爵士,开始有性格了吗?

2018年的时候,李晓川在伯克利进行了一场以“爵士在中国”为主题的讲座和演出,为伯克利的学生们来了一场中国爵士历史进程的总览。从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百乐门,一直到中国当代的爵士音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8年4月李晓川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讲座-爵士在中国

在李晓川看来,在亚洲,虽然日本的爵士发展是最为持续的,但是爵士进入亚洲最早的地方是上海,只不过那时的上海爵士乐的发展有了断层。而爵士再一次重新回到中国人的视野,是在1993年的“北京国际爵士乐集萃”,邀请了那个年代世界顶级的爵士音乐家,当时的听众都是艺术圈的,比如崔健、刘索拉、冯小刚。

“国内的听众普遍比国外年轻化。我在国外演出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大多数是中老年人。而在国内,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也愿意走近聆听,感受爵士,这让我感到很开心。”

“爵士是个很开放的平台,上海也有很开放包容的气质,爵士在这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相配。上海的气质是海纳百川、创新且国际化的,这座城市天生拥有适合爵士生长的的土壤。”

“那你觉得上海的当代爵士乐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了吗?”听到这个问题,李晓川微微思考了一会儿后笑了,“我觉得它正在刚刚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吧,还有很长的路,但是充满希望。”

2023年-李晓川专辑《月门边上》黑胶发行音乐会-作品《烟》

听爵士乐的时候,不用想太多,不用纠结能不能听懂。多去感受它,沉浸进去,就能找到与它之间的共鸣。前不久4月8日,李晓川的专辑《月门边上》黑胶发行音乐会在永福路200号·雍福会花园举办。很喜欢这张专辑的宣传语,在此借来一用:“音乐中的涟漪不再遥远,可能就流动在舞台和你的耳朵之间。”

爵士并不遥远,它可以流淌在上海的任一角落

原标题:《爵士映上海|“我的音乐,这座城”爵士小号演奏家、作曲家李晓川专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