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劳动者最幸福 奋斗者最光荣

2023-04-28 15: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筑梦路上,劳动最美。在民政系统中,有无数辛勤劳动的民政人身影,他们聚焦老人、残疾人、困境儿童和特困人员等特殊群体,用双肩扛起责任、用汗水致敬职责、用良心回馈社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一起来听一线民政工作者讲述他们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致敬平凡,致敬不凡!

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

遗体整容师 张艳宏

遗体整容是一个特殊岗位。在刚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家属哭,我也跟着一起哭,心情总是不能平复,到现在也还会忍不住落泪。但正是这样,我才慢慢地懂得家属的感受,更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见证过痛苦、离别,也见证着爱与温情。今年3月,我接到一位25岁因白血病去世的女孩。在检查遗体时,我看到她的面部没有一丝血色。因为长期化疗,她的头发掉光了,整个人瘦弱娇小。她的丈夫和我一起来到了现场,从丈夫口中得知,两人结婚不久后,疾病就突然降临到妻子身上,犹如晴天霹雳,让他感觉天都塌了。

逝者和我的年纪相仿,在如花绽放的年龄就这么去世了,我的胸口好像压了一块大石头,让我喘不过气。我想,我一定要尽全力把她打扮得更漂亮一些,让她的家人能获得些许安慰。我仔细地为她清洁面部,细致地帮她抹粉底……肤色均匀后,再慢慢地打腮红、涂唇彩、修眉毛,并为她佩戴了一顶乌黑柔顺的假发。最后,我帮她穿上她生前最爱的漂亮衣裳,还搭配了一条丝巾。逝者的丈夫告诉我,这是妻子生前最珍爱的丝巾,因为这是他送给妻子的新婚礼物,希望这份记录着爱的礼物永远陪伴着妻子。

后来,当丈夫看到整容后的妻子表情安详地躺在花床上时,止不住地哭泣起来,不停地对我说“谢谢”,并且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在最后离别的时刻,这位年轻的丈夫一直在轻轻地抚摸女孩的脸庞、头发,最后吻了一下她的额头说:“你生前最爱美了,漂漂亮亮地走吧。”这一幕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也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要珍惜当下,好好去爱身边的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了殡葬行业。刚开始可能是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时间长了,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无法割舍的感情。每天经历那么多生离死别,当我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赶来送别时,当我看见小女孩捧着遗像、眼里全是无助和慌张时,当我听见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时,我总是咬紧牙关,心里想着送别逝者不但要让先人安息,也要尽力让家属得到安慰。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常怀责任之心,时刻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位前来办理丧事的家属;我将常怀奉献之心,设身处地为家属考虑,在解决家属急难愁盼问题中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用最专业的技术为家属提供最满意的服务;我将常怀感恩之心,善待工作、善待身边人。

干好“爱的事业”

为幸福“添彩”

天津市和平区婚姻登记处

登记员 郭颖

12年前,从踏上婚姻登记处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用心用情干好这份“爱的事业”。

“从现在开始,你们正式结为合法夫妻,恭喜你们!”这些年,这句话我已不知道说了多少次,而每一次我都会微笑着用双手把结婚证递给两位新人。有一次,当我递过去的那一刻,那个姑娘感动得哭了,那是幸福的泪水。这个时候,我也会像知心大姐一样,给她爱的拥抱,嘱咐他们以后相互谦让,好好过日子。我们还会邀请新人观看《新婚第一课》、送出幸福婚姻信笺,希望通过真情服务,让他们回想起这段经历时满心幸福,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在别人眼里,这份工作或许枯燥乏味,但我却总能在琐碎的工作中感受到幸福感和使命感。补证业务比较复杂,牵涉的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尤其在接待老年人时更需要足够的耐心。有一次,一对老夫妇来补办结婚证,当他们得知自己缺少材料、手续不全时,面露难色,手足无措。我一边安抚老人,耐心解释政策,一边抓紧联系老人所在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辗转为他们开具了证明材料。两位老人领到补办好的结婚证时为我竖起了大拇指,这让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感动于新人们喜结连理、幸福牵手的美好时刻,亦感慨于夫妻办理离婚、劳燕分飞的场景。许多夫妻离婚是出于一时冲动,预约后到现场办理申请时,我和同事们一般都会先“察言观色”,真诚沟通、悉心劝解。

婚姻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随着婚俗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和同事们的角色也在不断丰富。在新人面前,我们是新时代婚俗文化的宣传者;在镜头前,我们是“幸福婚姻微课堂”的在线主播;在街道社区,我们是倡导移风易俗、传递文明新风的志愿者……

婚姻登记工作看似平凡,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将和同事们一道持续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从“婚姻家庭小切口”服务“幸福万家大民生”,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干好“爱的事业”,为幸福“添彩”。

街头关爱不打烊

河南省开封市救助管理站

党支部书记、站长 侯俊强

“老黄,快醒醒!”我喊醒了一名正在酣睡的流浪乞讨人员。

“侯站长你来了?”老黄睁开惺忪的眼睛看见我,有点迷 糊。

“快收拾东西跟我们去站里吧,你看看这地上的雨水都到哪儿了!”我用手电筒照了照台阶下的积水。

终于,老黄这次没再拒绝我们的帮助,跟着我们一起塔上了救助车……

今年是我来河南省开封市救助管理站的第9个年头。我的工作就是救助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群众,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食宿、照料、寻亲、返乡等服务。文章开头这一幕是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当天深夜,我冒雨带队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老黄的情景,也是我和同事们每日开展街头巡查救助工作的缩影。

像老黄这类自身无力解决食宿问题又不愿意接受入站救助的街头救助对象并不在少数。相较于站内照料的救助对象而言,街头救助对象自我保护能力弱、食宿环境差、安全风险隐患大,街头救助因此成为救助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身边朋友常打趣道“人家下雨下雪都往家跑,你倒好,越是天气恶劣越往街上跑”。

每天早起看天气预报已成了我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不管是恶劣天气时全城搜救流浪乞讨人员,还是客车停运时护送滞留群众回家;不管是工作时间的8小时之外,还是节假日的24小时之内,只要救助对象有需求,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9年来,开封的大街小巷、废弃厂房、在建工地、公园长廊成了我的“办公室”,酷暑一身汗、严冬一身寒,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只为给街头救助对象送去“夏日的凉风”和“冬日的暖阳”。

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是大多旅居史不明、身份信息不明、健康状况不详,有的蓬头垢面散发异味,有的身携传染病,有的患精神疾病行为失常……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经历过什么。这些未知因素不仅给日常救助带来了麻烦,在疫情防控期间更成了一道难题。救助管理站的大门能不能关闭?如何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保障站内外救助对象生命安全?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沟通协调,我率先敲定了“开放式救助、封闭式管理”及“先医院后进站”的救助工作指南,街头救助工作不停,站内照料区封闭管理,新增救助对象先行送往定点医院隔离,待隔离期满核酸结果正常后再安排入站救助,实现了街头救助不缺位、站内安全有保障。

情牵救助对象,爱满人间街头。救助路上,我和同事们将继续用双脚丈量开封古城,用爱温暖漂泊的灵魂。

用十五年兑现承诺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院长 龙环

再过几个月,就是我到福利院工作满15个年头了。在一个岗位上坚守这么多年,付出了很多,但收获更多。

2009年,我刚到福利院时,首要面临的就是“三多”(服务对象多、负债多、人员想调整的多)难题。作为单位负责人,谋求发展是第一位职责。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并探索实践着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福利院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让福利院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后来,我提出在福利院里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依托医疗资源推动养老事业发展。2016年,随着民营机构的快速发展,我又主动提出“民进公退”的思路。“退”不是退出市场,而是退到后面,实行兜底保障,重点兜住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市级以上劳模人物和有养老需求的特殊困难群体四类对象。为了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又在2017年推出了安宁疗护服务,实现老人生命终末端人文关怀。

“为老人的安康尽孝道”是我始终坚守的服务理念和承诺。做老人的“朋友”、做老人的“儿子”、做老人的“靠山”,老人没有安全感,我就给足他们安全感,陪他们聊天、唱歌。每年除夕,我都会守在院里,陪老人包饺子、贴春联。2015年,96岁的易娭毑自知时日无多,4个子女都远在外地,她打电话把我叫到身边,委托我办理后事,这是莫大的信任。这份信任,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被需要的意义,更让我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9年,我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9月17日上午,我作为民政系统的唯一代表,参加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的基层代表座谈会。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在这里,我无怨无悔。因为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养老事业是一份大事业,是一份民生事业。在我心里,这份工作虽然平凡,却是我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我认为,人的一生要交两份答卷,一份交给社会,让群众认为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份交给自己,当你回首往事,不会留有任何遗憾。新的逐梦路上,我将重整行装、全新出发,立足本职、真抓实干,以乘风破浪的姿态把握新时代的任务要求,满足好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好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继续兑现自己的庄严承诺。

原标题:《劳动者最幸福 奋斗者最光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