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军旅作家彭荆风病逝,作品《驿路梨花》入选初中语文课本

许旸/文汇网
2018-07-25 21:58
中国政库 >
字号

本文图均为 文汇网 图

他是初中语文课本里《驿路梨花》的作者,也是70年如一日孜孜创作的老一辈军旅作家。7月24日早上6时53分,云南作家彭荆风因病去世,享年89岁。就在前不久,彭荆风刚完成的生前最后一部《太阳升起》被中国作家协会确定为2018年度重点扶持优秀作品,遗憾的是,彭老没来得及捧起这部即将正式出版的书。

彭荆风曾感慨:“为什么我这么执著,因为文学就是我的生命。文学延长了我的生命,让我常青,我觉得很快乐充实。我也经历过不少艰难困苦,但我并不发愁,曾经的艰难也是生活,是我创作的宝贵财富。”

根据彭荆风小说《当芦笙吹响的时候》改编的电影《芦笙恋歌》

20世纪50年代,彭荆风以《芦笙吹响的时候》《边寨烽火》等作品享誉文坛,成为云南边地军旅文学开拓者之一。

从事创作70年,他写出了几十部约数百万字作品,代表作包括《当芦笙吹响的时候》《驿路梨花》《今夜月色好》《解放大西南》《挥戈落日——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旌旗万里——中国远征军在缅印》等。其中《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49年,彭荆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战役,随部队进驻昆明后从事宣传,他经常背上背包,前往边疆澜沧。上世纪50年代的澜沧是外地人眼中的蛮荒之地,没有公路,一条步行小道蜿蜒在莽莽群山间,冒着雨水,彭荆风踏着泥泞小路走了一个月。

虽已不堪重负,但他身上一直揣着西蒙诺夫的小说《日日夜夜》。“背包淋湿后,背包越背越重,但是再重、挎包里还是一本书一本笔记本,还有一批墨水和一只钢笔是舍不得丢的,半块肥皂我都要轻装把它丢了,但是书我是舍不得扔的。”

彭荆风祖籍江西,但在云南生活了70年,他已经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走遍了云南山山水水……“我对云南边地深山大岭的险峻,有着不同于一般作家的感受,一写到边地生活,我就会很自然地融入我的特殊感情和经历。”

生前彭荆风在边疆生活战斗,经常吃不饱、没地儿住。在拉祜寨子,他白天上山剿匪,晚上就着火塘的光亮写作,等到写作告一段落,通铺已挤满了先睡下的战友。他曾写下:“一个老乡的鸡笼,鸡笼上面有一块长长的板子,我就把那个背包打开,就在上面睡。到了半夜鸡笼的跳蚤闻到人的热气,全部爬到人身上。”

1955年参军时的青年彭荆风

上海文艺出版社曾推出彭荆风《挥戈落日》,与彭荆风相识30多年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魏心宏追忆道:那些年,老爷子为了书多次来上海,“彭老乐观且执着,对写作很上心。彷佛生活的目的就是写作,他一辈子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管顺或逆境,都看得很轻,唯独写作始终心怀敬畏,孜孜不倦。怀念老爷子!”

彭荆风对待笔下的文字,精益求精。2010年,他耗时12年创作的《解放大西南》,修改了10次,光是手稿就重达27公斤。到了《挥戈落日》姊妹篇《旌旗万里》,"2005年到2015年,《旌旗万里》创作了10年,修改了7次,从无数史料中还原现场,力争让作品兼具真实性、文学性、可读性。" 彭荆风生前曾感叹。

(原标题为《 你是否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驿路梨花>?军旅作家彭荆风去世,他说文学延长了生命》)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