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风物 | 桑蚕吐新丝,立夏忽已到

2023-05-06 11: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梃梧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啼鸯催芳草染蓝,光阴弹指过春三”。春,在弹指一挥间,悄然而逝,转眼间又迎来了另一个季节,夏。

(南宋) 刘松年 《江乡清夏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人事”

夏日炎炎,但初夏舒适自然,依旧留存着春日的和煦,彼时吴地“肥环瘦燕權闺秤,绿笋红缨卖市篮” ,真是好不热闹!

饯春筵

立夏既已到,自然春天是已然过去了,但在这节气更替期间,吴地可是又生长出不少美食。所以,怀抱着对春天的眷恋和美食不可辜负的心情,农历四月,最迟在立夏,吴地人会特地设筵席,为春“饯”行。

在饯春筵上,最不可少的就是樱桃、青梅和麦子,由于在立夏时期才得见,故叫作“立夏见三新”,专用来祭祀祖先,招待宾客。此外,在筵席上,一般还会放上海蛳、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蚕豆等时鲜美味。当然,还少不了饮品,烧酒、酒酿亦会摆放上桌。而且,如若在这段时间上街,酒家还会将新酿送给前来购买东西的老顾客,称为“馈节”,为的是留住顾客,再续来往。

(南宋)佚名 《樱桃黄鹂图》上海博物馆藏

其实,“筵春筵”也可称为“樱笋厨”。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就引用《秦中岁时记》的一句话,“长安四月已后,自堂厨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笋厨”,故农历四月之后的宴席可称 “樱笋厨”。大概原于此时正是吃樱桃和笋的时节,毕竟此时吴地的筵席上也大都少不了光福西山的樱桃和湖州的笋,可以说“一半樱桃一半笋”,才乃“真隽味也”。

咸鸭蛋、烧酒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州,还有立夏日吃咸鸭蛋和喝烧酒的习俗。

苏州人之所以对咸鸭蛋青睐,是因为其性凉,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等功效,对于应对炎热湿闷、疾病高发的夏季,有一定作用。另外,鸭蛋外表圆润,极易滚动,吃鸭蛋也是寄寓儿童能够顺顺利利地“滚”过难捱的夏季。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有道理的,毕竟相较于鸡蛋而言,鸭蛋极富铁、钙,更能预防儿童贫血和促进骨骼生长。

(清)犀角荷叶杯 苏州市博物馆藏

至于烧酒,那更是不能少的。苏州的酒,被称之“吴酒”,自春秋吴国时就开始制作,而后一直流传,唐时担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还将酿酒技艺加以改进,以致口感香醇,回味无穷,宋元时更是小有名气,打出了横泾烧酒等招牌,到乾隆时,还被当作贡品进奉。不过,吴酒如此好喝的原因,除了有高超酿酒技术加持,当然也离不开当地的好麦、好水。所以,立夏之日,自然是要好好品味一番新麦酿出的好酒,一口下肚,实是痛快!

孩童 “滚”夏

对于古人而言,夏季是有些难熬的,不仅天气炎热,而且还容易爆发各种疾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曾写到,“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必稀”,可见夏季的高风险性。所以,这也不免大人担心自家孩子,毕竟儿童的抵抗力终归是要差些。

(南宋)佚名 《乳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于是乎,在立夏之时,家长们就会开始有所防范。像上文提及的吃鸭蛋,就必不可少。此外,还要在脖子上用再挂上一个咸鸭蛋(即用红线编结成一个蛋网,把蛋放入后挂在孩童的脖子上即可)。有些人家,还会选择去西园寺烧香,特别是给园中的四大金刚烧香,祈求孩子强健无伤,平平安安度过夏天。虽说是迷信,但也多少能寻求到一些安慰。还有些贫穷人家,会给孩子吃点猫、狗食,希望他们能够不易生病。当然,现在医学发达,自然是不必如此了。

立夏秤人

吴地还有一习俗,即在立夏日用一大秤秤人体重,并且还要记录在册,目的是为了和来年立夏时的体重做个比较,看看一年来是胖了还是瘦了。不过也有在同一年立秋时复秤的说法,即看看一个夏天来,人的体重变化。据苏州本地人袁景澜的调查,发现苏州清代以前的郡志不曾记载这样的习俗,但在清嘉庆二十五年的《吴门补乘》中则有记载,“立夏,饮七家茶免疰夏,家家以大秤權身轻重”。所以,大概立夏秤人的习俗是清代起才渐渐兴起的。

清嘉庆二十五年《吴门补乘》刻本

吴曼云曾作词《江乡节物》,将立夏秤人的场景生动诙谐地描写出来,“衡悬逐一判低昂,轻重休夸躐貌强,莫是菓人须论价,就中愁绝是猪王”,“猪王”一词足以可见当时的人对于自己的体重还是有所在意的。所以,夏日美食多多,但也不要贪吃哦!

疰(zhù)夏饮七家茶

吴地人把入夏后,把睡眠质量下降和食欲减退的情况称之为“疰夏”。“疰”是吴地方言,一般用以形容对某事物感到厌恶,所以“疰夏”,也有讨厌夏天的意味。

吴俗以为,只要在立夏日用去年除夕的撑门炭煮茶即可预防。但这茶叶,不能拿自家的,须得是邻里街坊的,且要七户,这也是缘何叫作“七家茶”。七家茶做法不一,可以掺和各色水果一起煮,例如桂圆、荔枝等,还可以配着麦、豆和糖一起煮。当然,还有其他饮食也可防止“疰夏”,譬如用蚕豆和着小麦煮成的“夏至饭”。据说食用李子也有助于防止疰夏。

(明)唐寅 《品茶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迎接夏天,可要做好充分准备!

“蚕事”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是江南农事的真实写照。而吴地身为丝绸之乡,自然更是无比繁忙。

祈蚕

吴郡西山及太湖的诸多山村,不宜种稻,故大多以蚕桑为业,农历四月对他们而言是“蚕忙”的时节。为了祈求今年养蚕顺顺利利,每一户都会摆上醪酒、豆(应是蚕豆)和肉等,争相向神祠敲鼓祈求。届时“巫讴杂进,杯珓占年,小姑拈香默祝,童子舞柘跳踉”,一齐祈求今年蚕事顺利,待到夕阳西下,才各自归家。

吴地人相信,经过祈蚕后,他们的桑树会茁壮生长,蚕会顺利成长、结茧。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养蚕禁止

蚕室禁止有刺激性气味,如麝香、檀香和葱、韭、蒜等;禁止敲击门窗等,制造声响;禁止夜晚有强光射入等;禁止忽冷忽热……

养蚕过程中禁止说“死”“腐”“生姜(‘姜’同‘僵’)”等。“笋”要叫“长头”或“长高”,“盐”要叫“咸塌塌”,“酱油”要叫“黑塌塌”,“豆腐”要叫“白肉”等……

(南宋)刘松年(传)《蚕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养蚕也要讨口彩,所以,在堂屋、蚕室里会挂上写有“蚕花念四分”或“蚕花念八分”的红纸。“念”与“廿”同音,是希望养蚕多出丝,能够卖个好价钱。

立夏开蚕党

祈蚕仪式过后,蚕农几乎闭户,不相往来。此时,家家户户会在自家门上贴上红纸,或是挂上叫作“棚荐”的草帘子,以防止他人入内,打扰“护种”。护种的主要目的是暖种,即将蚕卵保温,以促使孵化。一开始是用衣服包裹(俗称“打包”),放进熏笼烘上一宿后,再放进棉絮中焐。要是天寒,则要靠人的体温孵化。“护种”的过程是辛苦的,因为要一直确保温度适当,所以需要不分日夜密切关注,直到蚕卵由褐色转成绿色(俗称“转色”),才算接近尾声。届时等待蚕蚁孵出即可。

(南宋)梁楷 《蚕织图卷》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护种之后便是“收蚕”,也称“收蚁”。对于蚕农而言,这一步是极其神圣的。届时他们会烧火烘烤初生的蚕蚁,等待其蠕动后,再用鹅毛轻拂(这一步在《吴郡岁华纪丽》中也被称作“摊乌”)。接着,便是从初眠等至三眠(一般三天三夜为一眠,南方有些蚕需“四眠”),便可以上山(将熟蚕上蔟,“蔟”即用麦秆制成的供蚕吐丝做茧的设备)、分箔(将不同眠期的蚕分开进不同的箔,“箔”即养蚕用的竹席)、煮茧、缫丝,历时一月后各种禁令皆解除。

吴地人把当地养蚕者称之为“蚕党”。待到养蚕结束以后,有些人会觉着养护蚕实在太过辛苦,于是在立夏后便跑到太湖南边的村子里买已经经过了“三眠”的蚕。由此,便有了“立夏三朝开蚕党”的说法,即蚕农在立夏三天左右就要将蚕拿去售卖。

卖新丝

当蚕登上箔以后,白茧就会慢慢地被制造出来,等到每一张竹席上都结满的时候,蚕农们都兴奋不已。届时,养蚕的妇女们会相约一同缫丝。范成大在《缫丝行》中就写到繁忙快活的缫丝之景,“姑妇相呼有事忙,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如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足以可见当时家家户户一同缫丝的热闹景象。

缫丝完成以后,妇女们就会带着白雪一般的丝线到城中去买。而每每此时,收丝客也会在在集市中汇聚,收购新丝,待到收购完最后一批晚蚕丝才会散去,而这段时间就谓之“卖新丝”,是吴地夏初的独特市集。

立夏“打卡”

上文孩童“滚”夏中曾提及,为了儿童能熬过疾病爆发率更高的夏日,有些家长会选择在立夏日去到西园寺祭拜四大金刚,以求孩子身体健康。故,吴地有立夏日去到西园寺祈福的习俗。

虽说如今是不常见了,但立夏的苏州还留有晚春的气息,满眼望去,翠色连天,气温也是恰到好处。所以,若有时间,也不妨在立夏日去西园“打卡”一番。

西园

西园,属于苏州园林中寺庙园林一类,与一般的文人园林不同,古刹韵味浓厚,其由两部分构成,即戒幢律寺和西花园,两座景观之所以会融合,还得追溯到明代。西园所处之地,原本只有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年)建起的归元寺,即如今的戒幢律寺。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寺庙至明时逐渐衰弱。直到明嘉靖(1522-1566)后期,太仆少卿徐泰时罢官归家建设居所时,才将其改建为宅院,更名“西园”,与同期徐在阊门外建造的东园(即今留园)呼应。所以,西园既有古寺的内涵,也有园林的特点。

民国二十二年 曹允源《吴县志》书影

游览戒幢律寺,得从福德桥进去,你会游经横额写着“敕赐西园戒幢律寺”和竖额写着“震国戒幢”的牌楼,也是就当年宣统皇帝钦赐的名称,接着进门直走,会路径钟楼和鼓楼,到达天王殿(里面即四大金刚),再顺势往前走,便是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堂(“数五百罗汉”活动)。然后穿过如意巷,就会抵达西园寺素面售卖处,素面味道鲜美,浇头入味,一定要去尝上一尝。

图源 西园戒幢律寺公众号

至此,古寺就已欣赏的差不多了,彼时应已踏入了西花园,不过你可能感觉不太到,毕竟西园营造的就是“寺在园中,园即寺景”之感。而在这儿你会看到放生池和湖心亭,池中流水清澈,还能看见几只大鳖在池水中游动。到此,整座西园寺几乎就已游览完毕了,没有花上很久,但确实一场心灵的疗慰之旅!

或许,这就是苏州古寺带给人的治愈感。所以,立夏日,去西园寺走上一遭,也能让心中平静,勇于迎接炎热难耐的夏日。

结语

初夏舒适,于是古人便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夏日活动,并将这段时间当成节日,称之为“立夏节”,将平常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就算现在看来也不觉无聊。

所以,立夏日,还请诸君尽情享受,度过愉快的一天,如若不知该做什么,不妨也学吴地人一般,做一桌饯春筵,或是到西园寺“打卡”,倒也惬意!

参考文献:

1. 清嘉庆二十五年《吴门补乘》刻本。

2. 民国二十二年《吴县志》铅印本。

3.(清)顾禄撰;王湜华,王文修注释:《清嘉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

4. 苏州园林管理局《苏州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

5.(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6. 普仁主编;慈冰等编写:《西园寺》,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1年。

7. 林锡旦:《太湖蚕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8. 蔡梦寥,蔡利民:《四季风雅 苏州节令民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桑蚕吐新丝,立夏忽已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