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诗的创作者是诗人更是社交技能蓄满的旅人

2023-05-08 12: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为何“莫愁前路无知己”,正是因为“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这首诗,历史眼正在这最后两句。从这句诗我们联想到,唐朝的士人兼诗人中很多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唐诗中这类为送往迎来而作的诗不在少数,往往涉及各地的风物山川,可想而知诗人的游历极其丰富。在《从唐诗走进历史》一书中,作者宁欣为我们讲述了为什么在唐朝,诗人们会有这么频繁的出游经历,并诞生了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本文为节选。

走进历史

01

如此前路

TOUR

唐朝著名的诗人中,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都有丰富的游历经历,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水陆交通的便利为诗人、文人的游历提供了基本条件。杜佑曾做过唐德宗朝的宰相,他编撰了一部论述典章制度沿革的书,即《通典》,书中记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陆路交通的便利,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宋,相当于今天河南的商丘一带;汴,就是今天河南开封;岐州,就是今天陕西的凤翔(今属陕西宝鸡);荆、襄,就是今天湖北的江陵、襄樊;范阳,是今天的北京;蜀川,是今天的四川;凉府,是今天的甘肃武威。这句话意思是,东南西北皆交通便利,店铺夹路,食宿不用担心,而且不管是商人还是普通旅客,旅途当中都十分安全,可以不持寸刃。杜佑只提到陆路,但主要分布于南方的水路交通也很方便,淮河、长江、运河等钩织的水道网,四通八达,正所谓“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 《浙东诗径连类》统计了浙东唐诗中的地理数据

中国美术学院 制

《新唐书》记载了以两京为轴心,通往国外的七条主要道路,东西南北的辐射性道路都有所论及,非常详细。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隋唐时期的交通与都会》这篇文章中,归纳出唐朝的国内道路,以两京(长安和洛阳)为中心可以放射出去十四条,通往东西南北各处。在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下,水路、陆路交通中,人为的障碍会减少很多。交通的便利使得士子、诗人在游历各地时比前朝要方便得多。

第二个原因,是科举制使得应考的举子不得不来往于家乡和京城之间。有一个典故叫“破天荒”,就是有关荆南考生的故事,荆南相当于今天的湖南地区。荆南考生刘蜕,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这在荆南地区历史上是头一回,所以被称为“破天荒”。刘蜕曾经如此表述:他的家在江之南,去长安四千里,日行六十里,如果到京城参加考试,每次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半年。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生一般在秋季聚集到京师,次年春季开考。如果没有考上,很多人只能选择在京复习,继续备考。因为如果第二年再考,返乡再来,像刘蜕这样的情况,就太远了。虽然被迫在路上,但赶考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考生们的阅历。

▲ 张大千 国画(局部)

第三个原因,是铨选制使得士人和官员来往于京城、家乡和赴任之地。我们已经知道,铨选考试相当于今天人事部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取得做官资格的人(包括新及第的进士),以及以其他途径如门荫、流外入流(从吏入官的途径)等想要获取正式官职的人,都要参加铨选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正式的官职。隋文帝继位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一命之官悉归吏部”,即所有的官吏任免、调动全都在中央,所以任职到年限(一般是三或四年)的官员,也要回到中央参加吏部的铨选。铨选考试内容是“身言书判”,也就是四方面的考察。身,要求的是体貌丰伟;言,要求的是言辞辩证,能说会道;书,要求的是楷法遒美,能写一手的好字;判,要求的是文理优长,能写判词。铨选年年有,凡参加者,都要到京城去,这使得士人和做官的人来往于京城、家乡和赴任之地。因为规定了做官要避原籍,所以如果多次任官,就有可能来往于各地,这也丰富了那些为官的诗人的经历。

02

天下何人会识君?

TOUR

上述的三点原因,会形成与诗人和文人有关的群体性流动。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还有其他很多种原因,使得诗人常常在路上。

接续上述的三点原因,第四个原因是觅举,使得士子四处奔波,丰富了游历。科举竞争激烈,考生尽可能寻找一切机会去投奔有名望、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这就是“觅举”。除了在京城到处寻找机会以外,也有考生和士子会到各地去投靠地方大员,因为唐朝的很多官员会辗转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很多高官虽然在地方任职,但因为有在京师任职的经历,在政界和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可以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为觅举,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让主考官和当时的名人能了解自己,得到推荐,引起关注。

另外,进士科虽然要求考生在地方报名获得推荐后,才能赴京参加考试,但报名地点并不要求一定是考生的原籍。所以很多考生会到京城或京城附近的州(如同州、华州)报名,因为这些地方的录取名额会比其他州府多。这也使得考生离开家乡,奔波于外。

第五个原因是入幕。每年中央会放出一些官职,也就是官缺,供应铨选。正常情况下,每年的官缺是三四千个,这还是唐前期。到了唐后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官缺早已被占据,中央控制的官缺数越来越少,有资格参加吏部调选的选人却不断增加,武则天时期选人最多达到了五万。由于往往是多人竞争一官,甚至有十几年、几十年待选的选人,大批才俊之士沉寂下僚。部分选人最后只得选择入幕这一途径作为辗转的跳板或暂时栖身之处。

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藩帅可以自行招聘幕僚,所以很多具备了做官资格的人会选择入幕,这也是一条进身(录用、提升)之路,甚至可作为入仕升迁及入京的便捷途径和跳板。像韩愈就辗转于各幕府之间,最后终于回京当上了吏部侍郎。当然,入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安史之乱前后的“北走河朔”,河朔即当时藩镇割据性比较强的河北地区。因为这一地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机会更多。投奔各地藩镇的士人为数众多,都是出于选择入幕以求发展。

▲ 清代三十六诗仙图卷之李商隐

入幕的士人中,不乏著名的诗人,如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李商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后,大概觉得进身的机会不多,就选择了入幕,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到山东。后来令狐楚病死,李商隐又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泾原节度使在众多节度使中不太引人注意,其实泾原军是西北重要军事力量,主要防御吐蕃。李商隐于是去了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北),做了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非常欣赏,还把他招为女婿。过了若干年,桂林观察使郑亚又邀请李商隐赴桂林入幕,他几乎没有犹豫又去了。不到一年,观察使郑亚就被贬官了,李商隐没有了机会,又回到长安,经过铨选考试成为盩厔县(属京兆尹下辖县)县尉。盩厔县位于长安西北,是秦蜀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地方,但就京畿地区而言,它还是边缘地区。

第二年,李商隐又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的邀请,前往徐州入幕。后来四川地区的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又向李商隐发出了邀请,于是李商隐又在四川入幕。这样合并统计,李商隐多次入幕,入幕的时间甚至比任职朝廷的时间还要长。也因此,山东、甘肃、桂林、京城、四川,一路走过,游历经历之丰富不言而喻。其他与李商隐有类似经历的诗人,也有很多。

03

愁心伴明月

TOUR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天宝七载(748),时年51岁的王昌龄自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一说为贵州锦屏县隆里)尉。李白闻知好友再次被贬,距离政治中心更远,愁闷之情浸润于字里行间。《旧唐书·文苑传中》记载王昌龄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个中实情未能窥知一二。王昌龄因仕途多舛,屡次遭贬,交游丰富,从岭南到塞北,从中原到江南都留下他的足迹,甚至有人认为他还到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

▲ 纪录片《李白》

在此我们也可以找到唐朝诗人游历丰富的第六个原因,就是唐朝经常发生的非制度化的贬官。在这种经常性的相送场景下,诗人就会因离别和自身或友人不幸的遭遇而感伤,流露真情。李白所作的这首诗就是个中翘楚。王昌龄进士及第后在京城任职,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都有交往,后因遭人诽谤而被贬到岭南。开元末年时他返回了长安,后来又被贬到了龙标,职龙标尉,因此才有李白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提到五溪,狭义的五溪是指湖南怀化,广义则包括湘黔渝鄂,也因此有“龙标在贵州还是湖南”之争。不管何地,都比其前职江宁丞离政治中心长安更远。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州的不舍与忧愤。

走在路上的诗人虽然境遇迥异,但贬斥远州荒地,身处逆境和困境,无疑使有贬谪经历的王昌龄、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诗作内蕴更丰富、情感更悠长。实际上,贬到四方的诗人,往往将当地的风情人物融合到其所创作的诗歌中,他们的到来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流散四方的士子之间的迎送往来和互相怀念,也成为诗歌创作的动力,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04

“万里写入胸怀间”

TOUR

除上述政治因素及个人原因以外,城市的发展对诗歌的影响往往被忽略。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安和洛阳,作为两京,商品经济活跃,物质生活富足,文化繁荣,成为士人向往和汇聚之地。一些地方中心城市也为诗人的交往和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

有人专门对诗人、士人的游历地和贬官之所做过一些研究。诗人们主要游历于京畿地区、重要的藩镇所在地和文化名人聚集地,贬官之所则包括巴蜀、江淮、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岭南等,留下诗篇的地方主要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之后,选官格局和入仕途径有所变化,使得诗人游历的地区向东北和西北扩展,边塞诗的数量随之增多。总之,诗人们游历的范围相当广阔。

“莫愁前路无知己”,走在路上的诗人,视野开阔,有丰富而坎坷的经历,展现了“万里写入胸怀间”的气魄,挥洒出人文情怀与自然情景完美交融的诗句,这才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底蕴。

《从唐诗走进历史》

宁欣 / 著

新星出版社

原标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唐诗的创作者是诗人更是社交技能蓄满的旅人|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