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冲上热搜!“因分享无人点赞回应,老爸退出群聊”,你的家庭群还热闹吗?

2023-05-09 19: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据说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这么一个群——“相亲相爱一家人”,父母、亲戚“济济一群”,除了“土味”表情包,这里人人是“养生大师”,这里有全天下的“深度好文”,以及“99%的人都不知道的事儿”。近日,有网友分享“我爸退出家族群”,原是一位爱分享的父亲分享在家庭群的内容不仅没有捧场的,其他人还置之不理,不作回应,于是爸爸愤而退群。这一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网友热烈讨论。记者随后调查发现,不少市民读者的家庭群的确不少,但因年龄差距、 兴趣爱好、社交需求等不同,导致家庭群活跃度并不高,一聊起家庭群的那些事儿,每个人也有不同的故事和想法。

讲述

父母长辈爱分享文章视频到家庭群

“各种生活小妙招、减肥小方法、佛教小哲理,还有各类号称‘绝密视频’的小视频,我爸妈和家里爱玩手机的长辈们准能搜到,并且兴致勃勃地分享到家庭群里。”37岁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手机里相关的家庭群大大小小有七八个,父母公婆退休后闲来无事,经常喜欢分享各种文章、视频。

“我们子女这一辈平常工作都比较忙,对于长辈们的‘热情分享’大多数时候也确实是视而不见,很少点开看里面的内容。”李女士有些惭愧和无奈地说,偶尔自己清闲的时候,她才会在群里跟长辈们互动一下,“比如有一次,妈妈分享了跳舞小视频,我问她是不是在侧面劝我减肥?还是想让我陪她一起跳广场舞?把妈妈也逗乐了。”

“还记得我上大学前,二十几口人的大家庭聚在一起为我送行,我们也建了这么个家庭群,不过如今我快毕业了,我在家庭群里的发言次数可能不会超过五次,但不妨碍我经常看长辈们的状态。”22岁的姑娘小刘在采访中说道,她感觉家庭群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一个“分享链接群”,“大家有事一定会私聊,有些搞笑的、好玩的东西却会分享到群里。”在小刘看来,长辈们经常早上发个问好,中午发个休闲视频,临睡前再发点养生知识,甚至吟诗作对一首,从中可以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态还不错。

还有的受访者分享,“爸爸妈妈因为一件小事吵架,两个人谁都不理谁,没过多久我爸就忍不住了,在家庭群里分享了一些道歉的视频,最终求得妈妈的原谅。”“爸爸今年62岁了,日常总爱说自己老啦老啦,最喜欢分享一些健康长寿的食谱文章,我经常在群里夸爸爸帅,给他点赞,让他赚足了面子。”……

家庭群有相互不理解的“群愤”

家庭群是一种通过手机或电脑等通信工具建立的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平台。它可以方便地传递信息,分享生活,增进感情。但是,它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沟通不畅,冷漠无情,甚至造成家庭矛盾和冲突。

一位读者王先生分享,有一次他刚起床便看见老妈在家庭群里发了个帖子:《这五种碱性食物是癌细胞的死对头,坚持吃……》。他顺手回复了一句:“都辟谣了,别再转了。”没想到,“火山”爆发了。很快,妈妈私信他,认为不应该在群里公开质疑她,并且越说越激动:“发个东西你那么认真干什么?你也有老的时候,我们帮你带孩子、做饭,对你们有求必应,结果我们现在就落得这么个悲惨的下场吗?我们就那么不受人待见吗?”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斟酌再三尽量“弥补”,在群里发了一段道歉的文字:“抱歉各位长辈,我见不得假新闻,尤其是骗老人的假新闻,我觉得我有义务告知大家哪些是谣言,所以,各位长辈,不好意思了。”

王先生遇到的让他哭笑不得的情况,很多网友也表示“有同款”。有的说,“一辟谣被家庭群踢出了群”“就因为不给老爸老妈的分享点赞,都快引发家庭矛盾了。”“老妈说我不关心她,分享的东西都不看!”于是,不少年轻人甚至已经把家庭群设置了“消息免打扰”,很少在群里回复,冷冷清清的家庭群变成了长辈们自己的“秀场”。

声音

长辈为何在意微信群?“精神养老”值得重视

“老爸退出家庭群”引发的热议,有人会问:老人家为啥如此在意家庭群?转发的信息都要回应吗?也有人问,如果为了回应而回应,为了安慰父母长辈故意做出点赞和交流的姿态,这算不算是一种应付?这真的有意义吗?

更多的受访者表示,生活中本就有很多形式大于意义的事情,而你不能说这些形式不重要、不需要。和父母的日常交流,充满着这些必要的形式。很多时候,对方的分享,也不是为了非要让大家和他严肃探讨一番,而是应个声,让长辈们感觉有人在乎他的观点和言行,他们这就知足了。而家庭群里往往还有一大家子亲戚,父母长辈在群里看到子女的辟谣、否定,在他们眼里都是“顶撞”“丢面子”,所以不少老人会反应激烈。

“家人群不仅仅是一个互通有无的通讯工具,也不只是谁家有了事,在群里吆喝通知一声,除了信息功能,它还承载着情感功能。当下,很多家庭的物质生活已经很充裕了,父母的温饱并不是问题,但我们或许忽略了‘精神养老’。”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王克指出,长辈在群里分享自己爱看的东西、日常问候,觉得要让子女亲戚也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兴趣爱好,也是他们另一种“刷存在感”的情感需求,“他们可以退出群聊,但当子女的我们不能退出他们的生活。”

家庭群背后,其实不管是被动的冷清,还是表面的热情,都隐藏着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谁来拯救“网络亲情”?这是关于亲情、关爱与沟通的问题。王克指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忙于工作、学习和生活,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变得越来越有限,而家庭群作为一种便捷的交流工具,本应该是一个增进亲情和联系的好方式,但有时候也会变成沟通的障碍。家庭群里冷漠的气氛,既可能是家庭成员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回应信息,也可能是彼此之间存在的沟通障碍。“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要因为忙碌而忽略家庭成员的感受和需要。无论是通过家庭群还是其他方式,我们都应该积极地表达关心和支持,以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幸福。家庭群只是一种工具,合理地利用它,让它成为增进亲情和联系的好方式,而不是成为沟通障碍和矛盾的源头。”王克说。

因此,王克建议年轻人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如可以在私下提醒长辈,大家都比较忙,有时确实会错过阅读。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力所能及地“捧场”,将维护家族群的和谐及活跃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要学会“哄”长辈,做好“精神养老”。莫因网络之“虚”而令亲情虚化,反而更应借网络的便利优势,使得亲情升华,令一家人更加相亲相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原标题:《冲上热搜!“因分享无人点赞回应,老爸退出群聊”,你的家庭群还热闹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