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万国建筑中的家③|淮海大楼与建筑师黄元吉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实习生 刘畅
2023-05-13 08:0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万国建筑中的家③|走进淮海大楼。(02:30)

180年前,1843年秋天,上海开埠。1916年,随着“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的落成,上海渐成为各国建筑师斗艳的舞台。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近期联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开建筑师设计的住宅,寻访昔日与今天的居所主人故事,触摸历史建筑的活力和温度。本期走进淮海大楼和本土建筑师黄元吉。在外籍建筑师比拼的上世纪上海,黄元吉和他的建筑无疑是珍贵的时代记忆。

上世纪30年代,在西方接受专业训练的中国建筑师们陆续返回上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如范文照、赵深、童寯、李锦沛、奚福泉等。当然,当时的上海亦有接受本土教育成才的建筑师,比如黄元吉。

黄元吉(1902-1985)毕业于南洋路矿学校土木科,是为数不多的未留洋、但有着丰富经验的本土建筑师。黄元吉毕业后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从事绘图员工作,1922年至1924年间担任东南建筑公司副建筑师,1924年至1929年在凯泰建筑事务所升为建筑师,后任经理,于1947年注册开设黄元吉建筑师事务所。黄元吉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淮海大楼(恩派亚大楼)、上海四明银行职员宿舍、上海海格路厉氏大厦等。

黄元吉(1902-1985)

在这些设计项目中,最著名的便是位于淮海中路与常熟路交叉口的淮海大楼。淮海大楼,曾名“恩派亚大楼(Empire Mansions)”,由凯泰建筑事务所的黄元吉设计,夏仁记营造厂施工,1931年动工,1934年4月建成。建筑占地64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400平方米,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柱、梁、板框架结构。

淮海大楼

恩派亚大楼,图片来自《梧桐深处》,方世忠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9年。

建筑师黄元吉结合建造地址处在街道交叉口的特征,将建筑平面设计为“V”形。道路转角处的建筑中部作为制高点,高6层,两侧的4层建筑单元沿常熟路和淮海中路展开,构成对称布局。建筑中部的立面上,三条垂直的线条挺立,直冲出屋面,入口上方的三块横向栅板与之交错,构成整座建筑的视觉中心。黄元吉本人曾这样描述:“巍巍然耸立着的入口,控制着左右两边,是整个建筑的尖峰、引人注目的焦点。正中垂直的三线,挺秀坚强。”带形长窗与浅色连续窗间墙形成舒展的水平线条,向两侧延伸,呈现出明显的装饰艺术风格。

恩派亚大楼轴测图,建筑平面设计为“V”形。

昔日大楼内侧的网球场  图片来源:上海档案馆

建筑底层供商店入驻,街坊内有汽车库和网球场,西侧设有两个供汽车进出的过街楼。二层以上楼层为外廊式联列单元住宅。建筑师区分了不同大小的户型,并有计划地将它们在整栋建筑中反复使用进行排布。单元住宅以一室户和两室户为主,在中部和东端设有三室户。室内风格简洁,配备有冷热卫生设备、电气设备、电梯、通风道等设施,以满足近代生活需要。此外,住宅大多设有凹阳台,外廊装有玻璃窗,室内的光线情况由建筑师在动工之前用石膏模型进行检验。单侧的走廊贯穿整座公寓并朝向内院,形成与外侧街道截然不同的幽静空间。

对于这栋建筑的意义,原上海民用建筑档案馆主任娄承浩表示,“这是淮海中路上最大、最醒目的公寓住宅。那个年代,上海的很多建筑都是老外设计的,在这重要的十字路口的建筑由中国建筑师来设计,那是非常了不起的。”

恩派亚大楼外观,图片来自《中国建筑》,1935年,第3卷第4期,第3页。

恩派亚大楼内部书房布置,图片来自《中国建筑》,1935年,第3卷第4期,第13页。

因地处闹市中心,淮海大楼的底层均辟为商铺。对于上海市民来说,这些商铺也与记忆相关。其中,最为人熟悉的要数曾经的永隆食品商店了。在“永隆”买一根棒冰,再转到隔壁的新华书店翻小人书,那是很多人的经历。

永隆食品商店初名永隆食品店,创设于20世纪20年代初,1934年改组为合伙经营的永隆仁记号,大约也是在这个时间,永隆从霞飞路华龙路(今淮海中路雁荡路)附近迁到了新建不久的淮海大楼。永隆以经营进口罐头酒类食品为特色,顾客多为外国人和生活方式西洋化的华人,为了吸引这些顾客,永隆还给店铺起了个英文名字Yung Loong Groceries(意为永隆杂货铺)。

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淮海大楼及大门边的永隆食品商店。

解放初期,永隆有限公司加入洋酒罐头商业同业公会的档案

迁入淮海大楼后,因经营有方,逐步兼并了底层相邻的其他店铺,从小小一开间门面逐步扩张,成为这一带居民购买食品的首选之处。从1947年出版的《上海行号图录》上看,永隆坐落在淮海大楼正门淮海中路(当时叫林森中路)1326号的东侧,占据了1324—1318号4个门牌号,可谓是独占大楼商铺的最佳位置。

1947年版《上海行号路图录》中恩派亚大楼的位置。

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图录》中的淮海中路(林森中路)常熟路口,可以看到转角处的淮海大楼北侧的网球场,以及底层密密麻麻的商铺。

宁波人杨溪腾曾是该店的学徒,后成为了经理。在他的带领下,新中国成立后的永隆从一家以经营进口食品为主的高档食品商店变身为以烟糖食品为主,兼营其他的综合性食品商店。改革开放初期,永隆食品商店已经是徐汇区属的大中型综合性食品商店,营业面积300平方米,经营商品种类有1500多种。据1979年的一份档案记载,当时的永隆食品商店“是以烟糖食品为主的综合性商店,兼营南北货,水果,酱酒卤味,职工共110人”。商店分为三部分,大商场、早夜分店和油酱熟食分店。另外还有代售月票、邮票、代看公用电话等服务项目。

当永隆与淮海大楼共度50个春秋后,日显老态的大楼迎来了加建的命运。1980年,有关部门鉴于淮海大楼建筑结构相对较好,符合加层条件,提出在淮海大楼上“加造二层,这样可以增加住房三十多套,配上家具和服务人员,出租给常住外商”的设想。约在1985年,淮海大楼加层工程完工,原来6层的主楼加了一层成为7层 ,原来4层的副楼加盖两层成为6层。

到了19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需求,永隆搬离了淮海大楼,并逐渐消失于历史中,而时髦的“美美百货”则进入了这栋洋气的大厦,成为印入人心的另一大亮点。1994-2007年,淮海大楼商铺全部包给了来自香港的“美美百货”。美美百货也顺手将原先网球场地皮做成有透天棚的商厦,内部设有腔调十足的咖啡馆。从筹建之初便参与其中的美美百货董事兼副总经理顾麟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2004年)说:“有十几个品牌最开始进入中国时就选在美美百货这里。”虽然百货公司面积不大,但当时奢侈品牌要进入上海,考虑的第一个地方仍然是美美百货。顾麟伟称,百货店从来不做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仅凭一本自创的美美杂志、VIP制度系统及一年一次的VIP贵宾酬宾活动。

美美百货

美美百货离开后,百货时代改造的透天玻璃的房屋如今成为了一家证券公司分部,每个工作日,证券精英们在大楼边门走入走出,相互交谈。而大楼沿街部分,又陆续有了银行、理发店、老字号“乔家栅”等。

对于淮海大楼的居住人群,娄承浩说,这里曾经住着的大多数都是医生、教师,文艺界人员,属于中等经济水平的人群。1949年后,淮海大楼曾历经3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上世纪80年代,作为当时上海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一项民生工程,迎来一批新的居民入住。也是这一次修缮,大楼的外立面的颜色有所调整,直到2001年前后,才恢复到建筑初始的白色。

对比武康大楼,淮海大楼的周边并无“网红”业态,走入大楼内部,便隔绝了外面马路上的喧闹声。透过玻璃洒入的阳光,打亮了水磨石工艺铺设的底板和墙面拼花,曲线的“双跑楼梯”优雅、大气,独特的电梯装饰则尽显“摩登”风范。

淮海大楼入口

淮海大楼天台

大楼内“双跑式楼梯”,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水磨石表面。

大楼内部走廊

如今的淮海大楼依旧是抢手的公寓住宅。建筑师、装置艺术家吴鸣是淮海大楼的住客,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入住时间并不长,“这里的格局比较完整,有两个卧室,一大一小,功能性比较强,同时地处便利的地段。这就已经满足了一个年轻人在上海居住的诉求了”作为建筑师,吴鸣聊起了大楼内部的尺度问题,他说,“与很多现代的公寓相比,淮海大楼走廊的采光,宽度是非常舒适的。实际上,大楼内的公共区域尺度是很舒适的,楼上还有天台,可以供人随时上天台享受风景。”

2021年,近90岁高龄的淮海大楼再一次进行了翻新。大楼外立面经过雨水冲洗,出现斑驳、风化等情况,钢窗也出现变形、损坏。此外,大楼电梯、内部上下水系统、泵房、管道等,都需要彻底更换。负责淮海大楼修缮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淮海大楼与武康大楼一样,在修缮时都恢复到了建筑建成伊始的状态。在大楼内部,原始结构中的走廊墙面和地面镶嵌的铜条装饰,则由工匠重新摸索修复的。年过七旬的陈先生幼时便同家人到淮海大楼居住,在他看来,淮海大楼的大修,算得上一次酣畅淋漓的“修旧如故”——大楼的屋面、外墙、门窗、玻璃、地面乃至店招店牌,都尽可能还原至建成伊始的风貌。在娄承浩看来,修缮后的大楼立面比过去更加美观,而综合性处理也使得原来的建筑更加符合当下的居民生活条件。

修缮后的淮海大楼外立面

修缮后的建筑外墙,采用新式喷涂工艺,在白色涂料中添加相应材料,喷涂到建筑表面。 

当然,在大楼的变迁史中,也有令居民惋惜之处。不少居民认为,美美百货入驻时的加建项目(现在的证券大楼,曾经的网球场)有碍采光。对于住户来说,“这样的加建使得淮海大楼的优越条件一步步被损害了。”

大楼天台望去的城市景观。

据悉,淮海大楼内居民总户数约为145户,出租率高达40%。除了小部分居住超过60年的老居民,现有不少像吴鸣这样的年轻人入住,当然也有老外。大楼保安人员告诉记者,空房几乎没有,搬进搬出的住户可不少。随着“建筑可阅读”的推广,如今大楼的居民也开始对这栋建筑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在淮海大楼门口的一块绿地上,则有向人们展示了大楼的关键历史节点。

(本文部分内容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徐汇”。)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