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12国际护士节,走进“白衣天使”

赵立/微信公众号“上海长宁”
2023-05-12 11:31
澎湃上海 >
字号

他们让黑夜变亮,让关爱传递;他们让希望发芽,让生命延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5月12日,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近这些执灯前行的他们,感受他们的工作,感受他们的平凡与伟大。

他们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头戴燕尾帽,每天忙碌地穿梭在手术室、病房、急诊室……即便是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事情,输液、换吊瓶、发药……却始终用爱助力着自己的行动,用行动诠释着救死扶伤的精神,用精神证明着曾经的诺言——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履行护士的天职;以自己的真心、爱心、责任心对待所护理的每一位病人;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护理事业。

时间:早上7点

地点:上海市同仁医院普外科病房

人物:副护士长  周甜甜

从事护理工作时间:8年

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出家门,7点前走进同仁医院37区普外科病房,这个生物钟,已经变成了周甜甜的肌肉记忆。

早上7点,穿戴整齐的周甜甜开始了病房内的巡视。

“您现在有哪些不舒服吗?如果有,随时告诉我们。”病房内,周甜甜倾下身体,在刚刚进行过横结肠肿瘤手术的李先生耳边说。

“这位患者横结肠肿瘤术后并发肠吻合口瘘,也就是在横结肠肿瘤术后又做了一个小肠造口术,因此有一个回肠造口。”于是,每天观察患者造口的颜色、排出粪便的性状,以及对患者及家属做相关的指导,就成了周甜甜工作的一部分。

“回肠造口的患者大多会出现大便次数多,成稀水状,但您的家属现在的情况就很好。您放心,在出院前,我们一定会指导教会如何更换造口袋,如何对造口处进行清洁,如何在饮食上为患者进行调节。”周甜甜的话,温暖且有力量,躺在病床上的李先生也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询问患者夜间情况,查看昨日手术患者伤口及伤口引流液情况,关心夜班护士夜间有无特殊情况及有无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我到岗后最先要做的事情。”一边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周甜甜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她的工作。

7点30分,当全体护士到达岗位后,已经巡查完病房的周甜甜开始了晨间交班。

“以前做临床护士的时候,觉得护理工作真的非常辛苦,常常熬夜,不能准时吃饭,也不能按时下班。但做了副护士长以后,我反而觉得做一个小护士也有他的幸福和轻松。”如今,作为一个病区护理团队的管理者,周甜甜要思考和承担的事情更多,既要带动、调整大家的情绪和状态,也要协调好多方面的工作。

提到过去8年的护理工作,周甜甜也讲述了一位让她特别难忘的患者。

去年年底,周甜甜进入新冠重症感染病房承担护士长工作,而她这次面对的都是重症患者。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有一位75岁的新冠重症患者并发了痔疮大出血。”周甜甜回忆道,“我们早上巡查中,发现她的床上有大量鲜血,便第一时间将情况告诉了医生。之后,我们的任务是在医生止血过程中协助患者翻身>135°。”

患者体重近200斤,气管切开还有呼吸机辅助,同时开启了多路维持生命的静脉管路,为了防止4路管道的滑脱,护士就需要分外小心。面对这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在长达2个多小时的止血过程中,周甜甜和其他医护人员始终保持弯腰屈膝的姿势,最终成功止血。

抢救成功后,又将患者沾满血污的床单被罩全部换下来,当周甜甜走出病房时,除了满身的血腥味,还有早已经直不起来的腰。

熬不完的夜,收不完的病人,接不完的手术,换不完的补液......“虽然日常工作繁重又琐碎,但每每看到患者健康出院,都会觉得我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说这句话时,周甜甜浅浅地笑着,她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努力做好。

时间:上午10点

地点:长宁区妇幼保健院T4病区

人物:护士  奚珺

从事护理工作时间:8年

初夏,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在长宁区妇幼保健院的病房内,明亮且温暖。

病房内,护士奚珺正在病床前手把手地教初为人母的彦霖(化名)新生儿的襁褓包法。

“咱们先把一张大小适合的毯子放在床上或比较平坦的地方,将最上面的那个角折下来,然后把宝宝放到毯子上,脑袋正好放在折角的位置。随后,咱们将宝宝左手边的毯子拉过来,塞到宝宝的右臂及腋下垫好,再将毯子下部拉上来盖到宝宝下巴的位置。最后,将右手边的毯子拉到宝宝左边,塞到宝宝左肩膀处的V字形里即可。”奚珺一边说,一边带着新妈妈实践着。

突然,小宝宝哭了起来,这让宝妈彦霖有些不知所措。

此时,奚珺抱起用方巾包裹的宝宝,让宝宝脸朝外,侧卧。同时,在宝宝耳边不断地发出“嘘”的声音,宝宝哭多大声,奚珺就用多大的“嘘”声回应。

“这个‘嘘’声是在模拟宫腔内的声音,让宝宝感觉像回到子宫内一样。”奚珺向一旁的宝爸、宝妈讲述着其中的“秘密”,“也可以把‘嘘’声录下来,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反复播放给他听。”

果不其然,几个“嘘”声过后,宝宝安静了下来。

看着眼前这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一旁宝爸、宝妈的眼中写满了信任和感激。

着实,在长妇幼工作了8年的奚珺,已经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老”护士。

“我们医院没有护工,这就对我们这些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护理工作不仅包括观察产妇产程、产后出血早期评估、母乳喂养指导、新生儿沐浴抚触、疫苗接种等新生儿保健工作,还包括从新生儿心理需求出发,采用高质量的5S新生儿安抚法帮助新手爸妈快速掌握带宝技能。”说到这里,奚珺讲述了一件工作的日常。

那天是奚珺当班。深夜,一位新手妈妈因乳头凹陷,在母乳喂养实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又发生了生理性涨奶。

一边是乳房剧烈疼痛的宝妈,一边是吃不到母乳哇哇大哭的宝宝,为了帮助宝宝成功吃到第一口母乳,奚珺站在床边,耐心地指导宝妈如何使用乳盾,再采用反式按压和冷敷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宝妈缓解了乳房的胀痛感。

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在奚珺专业的技术指导下,宝宝终于喝到了第一口母乳。

“每天,我面对的都是崭新的生命,这份护佑新生、保障母婴安全的工作让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也让我每天都很快乐,很充实。”抬头看看时钟,已是中午时分,拿起手中的入院须知,奚珺向一位即将入院的新妈妈走去。

时间:下午2点

地点: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病区

人物:主管护师  邓丽丽

从事护理工作时间:17年

“老郑,这几天感觉怎么样?胃还不舒服吗?还吃药吗?”病房内,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病区主管护士邓丽丽正在和患者聊着天。

“好多了,好多了。”一边回答着邓丽丽的问话,患者老郑一边点着头。

“这段时间家里有人来看你吗?”邓丽丽又问道。

“有的,有的,妹妹和外孙来看过。”说到这里,老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到他们开心吗?现在还想家吗?”握着老郑的手,邓丽丽缓缓地说。

“还是有些想家……”听到这里,邓丽丽更加温和地说:“想家也是正常的,咱们病区24小时都有护士,有什么需要的,有什么想说的,随时都可以跟我说,不要一个人憋在心里。”听完邓丽丽的话,老郑使劲点了点头。

和很多护士面对的群体不同,邓丽丽所在的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病区中,大多数患者存在着抑郁症状或认知障碍。

“这是我工作中我遇到的最大困难——很多认知障碍老人对护士的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治疗和护理操作无法顺利执行。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在了解老年人心理和情绪状态的前提下,适当顺从他们的意愿,不过多争执与解释,等老人的情绪稳定,并接纳、信任我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操作。”说到这里,邓丽丽讲述了她和一位老人的故事。

住进病房时,84岁赵奶奶的手腕处有包扎后的伤口,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和重度抑郁症。

入院后,老人情绪低落,一直不肯说话。邓丽丽多次尝试和赵奶奶沟通,都以失败而告终。

“每天,我都想着该和老人聊点什么,怎样才能打破我们之间的沉寂,让她对我敞开心扉。”在之后的一次交谈中,邓丽丽偶然问到了赵奶奶的老伴,这句话一出,老人突然开口说话了,这让邓丽丽欣喜不已。和老人家越聊越多,邓丽丽终于找到了赵奶奶的病因所在。

原来,赵奶奶的老伴儿突然离世后,家人无法照顾她,便将老人送入了养老院。

在养老院里,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时刻刻刺痛着赵奶奶的心,加上她认为自己年纪大,已经成为了家人的负担,便逐渐出现了情绪低落、失眠等抑郁症状,最终在养老院与他人发生争执,并做出了伤害自己的行为。

找到了病因,治疗便有了方向。

“后来,我又一次次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想法,指导她正确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带着她参加康复和认知训练。”慢慢地,邓丽丽发现老人变得开朗起来,脸上逐渐出现了笑容,开始主动参与团体唱歌、绘画、手指操等康复活动。

之后,邓丽丽还将赵奶奶病情的改善告知家属,也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共同关注老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经过规范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也在家属积极的参与与配合下,赵奶奶对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两个月后,赵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出院了。

看着患者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看着他们重新回归生活,邓丽丽说,这就是她工作中最幸福的时刻。

时间:下午4点

地点: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

人物:病区护士长  王海燕

从事护理工作时间:25年

16床的呼叫铃声响起时,其他的护士都在忙着各自的事情。

于是,放下正在整理的病例,王海燕拿起PDA,向病房小跑而去。

来到病床前,得知是患者输液药水快没有了,家属又恰巧不在身边,就匆忙按下了呼叫铃。

迅速换好药水,王海燕伸手摸了一下患者的额头,感觉有些热,便拿出体温计为她测了一个体温。

“体温38.1℃,还是有点高,我会将情况告诉医生,看看能不能调整一下治疗方案。”量完体温,王海燕把患者盖在身上的被子整理了一下,才转身离开。

“作为一名护士,每天都要穿梭在病房,给患者翻身、拍背、测血压、盖被子,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病情,并努力做到与患者和谐相处。”而作为一名病区的护士长,王海燕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王海燕所在病区的住院患者,有些是附近的居民,“这些慢性病的患者一年总要来住上一两次,时间久了,大家就变成了朋友。”王海燕告诉记者。

不久前,一位先骨折后肺炎的老人住进了病房,“刚进来时,患者很瘦,胃口也不好,进食很少,情绪也十分低落。”交班时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王海燕就主动去和她聊天。

起初,老人对王海燕很冷淡,但王海燕并不在意她的态度,只要一有时间就到病房里和老人聊天,天气怎么样,家里怎样,换药水、做治疗时还会告诉老人给她用的是什么药。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老人接受了王海燕,一看到她就主动打招呼。

“老人一直不太喜欢吃东西,我问她时,她总是说不喜欢食堂的菜,嘴巴里也没什么味道。”偶然一个中午,当王海燕又问老人想吃啥时,老人脱口而出:小馄饨。这三个字着实让王海燕喜出望外,她立刻小跑到医院门口的饭店,给老人买了份小馄饨,趁她有兴趣的时候让她多吃点。

就这样,陌生人成了熟人,熟人成了亲人。

王海燕时常对病区的护士们说,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于平时的点点滴滴,起初用专业知识和患者建立聊天基础,然后在他们住院期间关心其饮食、起居,及时发现他们的需求,并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

“观察细致是护士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我们病区有很多高龄老人,和他们的沟通很多时候本来就有障碍,再加上高龄老人病情变化很快,前一刻还在进餐,下一刻就可能因为呛咳而发生意外。这就需要护士的细致观察来发现患者的问题。”王海燕说,如何保证科内护理工作安全的同时,还能够改善、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还可以培养年轻护士,加快其成长,这都是她始终思索的问题。

25年的护理生涯似乎一瞬间,王海燕说,这些年中,她也面对过患者以及家属的怀疑、埋怨、指责,但收获更多的是感激、鼓励和肯定,也正是这些肯定和鼓励,助力了自己的成长,让他从一名护士成长为一名管理者。

此时,时钟指到了下午5点钟,王海燕坐到电脑前,开始整理一天内的护理计划单,拾遗补漏,完善归档。

时间:晚上7点

地点: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人物:急诊医学科护士长  刘玉青

从事护理工作时间:28年

“滴答,滴答......”

看着病床旁监测仪上病人的指标显示正常,刘玉青悬着的心渐渐放了下来。

一天前,已持续发烧一周且辗转过多家医院的张先生被120救护车送到了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接诊的正是中心急诊科护士长刘玉青。

拍摄胸部CT,进行床旁POCT监测,进行血气分析……刘玉青和急诊团队迅速为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后,初步判断了患者的病灶所在,并第一时间联系了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

当天,患者在医院接受了心包积液穿刺引流术,当再次送回至急诊观察室时,张先生的生命体征已趋向平稳,状态很好,跟在一旁的家属也安心了许多。

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这就是刘玉青所在的急诊科,也是她每天的工作状态。

“无论是深夜,还是节假日,我们急诊人全年无休,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虽然工作辛苦,但每当病人转危为安,心中的喜悦也是无限的。”前不久,一位严重车祸患者的抢救经历,依旧时常闪现在刘玉青的脑海之中。

骨盆骨折,会阴部撕裂,尿道断裂,严重低血容量休克。血压74/49mmHg,心率130,生命体征持续恶化。

这天下午4点多,患者张某因严重车祸外伤生命危在旦夕,被120救护车送到了海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科。

开通静脉通道,快速给予升压、扩容等药物对症处理,进行抗休克治疗,予留置尿管,深静脉置管一系列工作后,刘玉青又将患者情况报给医疗总值班,协调输血科提前调配充足血源,并迅速联系超声科、普外肝胆科、骨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

出血还在继续,生命不容等待,急诊科一系列规范、迅速的反应和操作,为患者下一步的成功抢救赢得了时间。

紧接着,结合患者血压持续下降,生命体征持续恶化的情况,海军特色医学中心多学科专家会诊后一致决定马上实施手术。

下午5点,是当天刘玉青下班的时间,但她并没有走。

“病人是从我们科室开始抢救的,他没有转危为安,我的心就一直悬着。”3小时后,好消息传来,经过奋力抢救,手术顺利完成,患者被转移至ICU观察。

听到这个消息的刘玉青,终于松了一口气。

然而,刘玉青所面对的并不都是抢救成功的完美结果。“有时抢救了许久,但病人最终还是离去了,那种悲伤是不可言喻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刘玉青总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上一阵,而接到下位病人的一瞬间,她则会立刻擦去眼泪,继续投入工作......

晚上10点多,刘玉青的手机响起,接通,电话那头是爱人的声音:“今天能正常下班吗?”

“说不好,看病人的情况吧!”

“明天儿子等级考试,能陪吗?”

“事情太多了,没时间陪,让他自己去吧。”

匆匆挂了电话,刘玉青又走向了一位正在输液,且向她招手示意的患者。

时间:晚上11点

地点: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人物:ICU病房护士长  孙丽华

从事护理工作时间:23年

深夜11点,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ICU病房内,护士长孙丽华正在巡视着患者们的情况。

当走到李阿婆床边查看她的情况时,孙丽华的手被李阿婆拉住了。

“护士长,我要谢谢你。你们这里不但治疗好,护理也好,而且每个人都是心理医生,住院的日子里我的心情一天好过一天,现在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回家了。”说到这里,李阿婆哽咽了。

明天,李阿婆就要出院了,可在半个月前,她的情况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

因重症肺炎转入ICU时,李阿婆心慌、气闷症状严重,较重的病情也让她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了排斥和怨言。

“对于这类病人的治疗,最重要的是做好气道管理,雾化排痰、俯卧位通气、清理分泌物、抗感染、营养支持……哪个环节没做好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拼的就是细节!”除了治疗,孙丽华一有空就陪着李阿婆聊聊天,疏导她的情绪。

药物和精神的双重治疗下,李阿婆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症状慢慢减轻,无需转入普通病房,可以从ICU直接出院。

诚如孙丽华所言,ICU病房是医院中离死亡最近的一个科室。每天,机器不停地报警,患者不停地呼唤,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这对护士的能力、体力、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再加上ICU病房内家属不能陪护,这就意味着护士要承担大量的护理工作,更加需要他们的细心和耐心。

此时,一台监护仪发出了“滴滴”的响声,监护仪上代表动脉血压的红色线条变成了直线,孙丽华应声而去。

迅速查看患者戴着检测仪器的右手后孙丽华发现,由于摆放位置不合适,检测器和患者的手指有些脱离。

于是,孙丽华将一个枕头垫在患者的手臂下,再将其手臂舒服地摆正。接着,这条红色直线又有了起伏,一场“虚惊”化解了。

“我们每天经历的不仅仅是精神的紧张,更有体力的极限。”站在这位患者旁边,孙丽华有些感慨,“对于一些重症患者,俯位通气是基本且有效的辅助措施,每位患者每天要翻身3次左右,每一位患者翻身,我们都需要5、6位护士、护工一起配合完成。”

此时,护士和护工们都已到位,准备为一位病人翻身。

“我扶好病人的头,你们三个人扶身体,另外两个人扶腿。来,听我口令,一、二、三……”在孙丽华的口令下,6个人一起发力,患者顺利翻过了身。

孙丽华说,作为一名ICU病房护士,辛苦是常态,但他们的坚持永远都值得。

在病房内巡视一圈,发现每位患者的生命指征都很正常后,孙丽华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此时,钟面上的时针越过了12点,新的一天来临了。

记者手记

····

····

····

这就是他们的故事,白衣天使的故事。

这些故事发生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发生在每一位护士的身上,发生在每一位病人的身上。

多少个白昼,他们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多少个夜晚,他们与死神和病魔抗争。

治疗时,他们是医生的臂膀;巡视时,他们是患者的亲戚;监护时,他们是健康的使者;抢救时,他们是生命的卫士。

“我们的护士,我们的未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一天,他们应该接受鲜花、祝福、赞美,也将获得荣誉、理解和尊重。

让我们用最真的心,向他们道一句:最美的你们,护士节快乐!

撰稿/摄影:赵   立

原标题《今天是国际护士节,祝福天使们节日快乐!》

    责任编辑:李倩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