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论:乡镇基层政府切莫变成同地产商人分利的政策代言人

张超/中国自然资源报
2018-07-31 17:34
地产界 >
字号

依靠市场,盘活市场,不等于放纵市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应始终放在第一位。乡村的公共自然资源,无论是土地,还是森林、湖泊,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切忌将其作为地产项目的噱头和点缀,把公共资源变成了私人产业,把现代农业做成了新型地产。

万科宣布将战略定位由“城市配套服务商”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

快速城镇化带动了房地产行业10余年的迅猛发展,如今大潮退去,转型已成为房企的关键词。今年3月,万科宣布将战略定位由“城市配套服务商”升级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6月15日,碧桂园集团宣布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进军现代农业,并邀请了在农业部有丰富任职经历的前济宁市长梅永红作为负责人加盟。下乡,正成为大型房企的共同选择;乡村,正变为地产业更新换代的试验田和创新升级的突破口。

房企下乡,意味着今后地产业不仅要聚焦城市建设,也要关注农村发展,着眼于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镇化率超过50%的今天,尽管城市能够提供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绝大多数功能,但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城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一直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抛开体制机制上的约束不谈,过去若干年地产企业总盯着城市开发的高额利润,忽视农村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是造成城乡市场割裂、农村资源闲置浪费和低效利用的重要原因。部分房地产龙头企业率先将转型方向设定为城乡联动,从战略高度将农村市场作为开拓重点,必将引发一场城乡建设的变革。

农村发展跟不上,城市建设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集聚效应创造经济效益,而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对城市建设发挥涵养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减少和城市居民对生存环境及居住品质要求的提高之间,已经形成强烈的冲突,“大城市病”不仅病在表面,也逐渐病入心理和精神层面,城市居民已开始自发地回归乡村,以疏解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事实上,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房企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多年前已有先例,但多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仅将现代农业定位为城市建设的附属版块,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试图沿袭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来包装地产销售,要求尽快投产见效获得收益,必然难以为继。

房企下乡,本质上是以市场机制介入公共资源开发。农村长期发展滞后,痛点在于市场不活跃,土地利用低效。房企下乡恰恰是向乡村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应该鼓励。然而,依靠市场,盘活市场,不等于放纵市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应始终放在第一位。乡村的公共自然资源,无论是土地,还是森林、湖泊,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切忌将其作为地产项目的噱头和点缀,把公共资源变成了私人产业,把现代农业做成了新型地产。

现代农业项目,必然不会短期间内获得与城市商品房建设相同的高额利润,因而房企须下真功夫在产业规划上,花大力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市场手段发掘公共资源的商业价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不搞“短平快”,应突出农村资源开发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注重长远利益。乡镇基层政府和村集体也应当发挥组织和管理功能,积极引导企业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原有的产业基础,做大做优特色产业,以产业开发提高用地效率,切莫变成了为地产企业站台、为地产项目做嫁衣甚至变相出让自然资源权益、同地产商人分利的政策代言人。

如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所言:“40年前我种田,40年后我还是回去种田!”新时代城乡融合的大趋势下,房企重新选择下乡种田,似乎是我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广袤田野上种下的,是产业升级的种子,还是商业用房的桩子,有本质的区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立足于产业发展,得到的将是乡村资源整合、经济振兴、生态改善、百姓安居乐业的共赢局面;局限于地产开发,最终将演变为房企对乡村公共资源的掠夺和破坏。

房企下乡,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更多地社会资本关注乡村建设,促进乡村资源的良性开发利用,切莫让公共资源变成私人产业、让城乡融合陷入恶性循环。 

(原题:《房企下乡,莫让公共资源变私人产业》     作者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刘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