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懂事、善解人意、不敢拒绝,你也是讨好型人格吗?

2023-05-17 11: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小艺 有来医生

阿岚和阿丰是在一次朋友聚会时认识的,初次相遇就互生好感,聚会结束后,双方互加微信。

几个月后,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在一起后,阿岚凡事以阿丰为主,生活基本都是围绕着阿丰来转,每天都会对他嘘寒问暖,哪怕对方有时迟迟不回消息,也不敢生气。

外出就餐时,她从来都好像没有自己的意见,吃什么都可以。

每次阿丰征求她的意见时,她都会微笑的说:都听你的,你安排就行。

有次阿岚出差半夜回来,正好赶上阿丰朋友聚餐,他希望阿岚能和自己一起去,尽管那会儿她已经满身疲惫,但依然什么也没说,只是强打起精神陪他一同前往。

阿岚的这种性格,被大家公认为「老好人」,随和、善解人意,而阿丰也觉得她很懂事。

平时哪怕两人发生矛盾,阿岚也总是那个主动道歉的一方。

有时明明觉得是对方过分了,但是依然不敢理直气壮地表达心中的不满,大声说出来。

只是躲在角落里,满腹委屈的默默流泪,自舔伤口。

阿岚的这种别人眼里随和、善解人意的性格,其实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会勉强同意自己反感的计划,拒绝对身边的人吐露心扉,放弃在适当的时刻表达自己真实的诉求与企望。

TA们总是担心别人不高兴,迎合对方的情绪,活得小心翼翼,可是却忘记了自我的情绪,自我声音是什么。

讨好,成为了TA们寻求安全感和别人关爱的习惯。

“天才少女”蒋方舟也曾分享过自己“讨好型人格”的故事。

少年成名的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赞美与荣誉中成长,努力地挣扎在父母和长辈的期待里。

可是有一天,朋友问她“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

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不会在别人面前表达真实情绪,无论是在普通的人际交往里,还是亲密关系中,她都会尽量避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特别是当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时,明明自己已经很不愉快了,但是依然会一忍再忍。

忍耐和不敢说真心话是讨好型人格的纹理。

蒋方舟说自己在人际关系里,一直都在迷失自己,被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折磨得不轻。

为了摆脱“讨好型人格”带来的痛苦、压抑和抗拒,她后来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

沉溺在讨好型人格里的人,真是又善良又脆弱,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唯独忘了自己。

TA们总能敏锐觉察别人需求,几乎难以拒绝任何人的请求,即使无礼或过分的,都会无条件满足对方。

别人的期待对于TA们而言就像一块压在胸口的大石,TA们害怕别人失望,别人的看法永远是衡量自己价值的尺子。

最后,讨好便成为了生存下去最主要的手段。

哪怕是心情最难过时,TA们也不会表露出来,而是继续扮有趣扮开朗,不让身边的人有半点不舒服。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产生的?

研究发现,大部分讨好型人格都是从小形成的,形成的根本原因——童年创伤: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如果我们可以剥开任何一个“讨好者”的内在,都会发现TA们身后必定站着超级权威和暴躁的父母,而他们从小到大一直就是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1

长期身处受虐待和被漠视的成长环境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每天生活在斥责、批评、打骂声中,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TA们会害怕做错事,怕被惩罚和嫌弃,怕自己不被人爱或自己不招人喜爱。

慢慢地TA们会愿意做任何事情来博得是施虐者的欢心,以此来避免遭受进一步的虐待。

2

父母过于强势且控制欲过强

控制欲强的父母喜欢帮孩子做决定,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没有发言权,更没有选择权。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使得TA们不知道什么样的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果孩子不被鼓励去学着自行探索世界,抑或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意愿不被重视,他们将无法学到如何在世上自处,慢慢地就没了主见、唯唯诺诺。

长此以往,TA们的内在智慧和独特天性就会被湮没,丧失了与自己内在的连接感。

变得胆怯,不够自信,不敢表达自己需求,且习惯依赖他人指导自己如何行事。

3

附件条件的爱

一些父母在跟小孩表达爱意时,通常会附加一些条件:

你要听话,不哭不闹,爸爸妈妈才会喜欢你。

你这学期要考第一,妈妈才会喜欢你。

这些爱都是附加条件的,也许并非父母的真实想法,但是这样的言行却无形中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一旦孩子有负所望,父母流露出收回爱的征兆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本真的样子并不为人所接纳。

孩子会感到沮丧忧愁,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被人爱,也不招人爱。

改变认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武志红说,我们拥有讨好型人格,是因为怕被抛弃。

从小缺爱的TA们,长大后,放弃了自我,「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是人生信条。

极力地迎合朋友、同事和伴侣,哪怕不惜扮鬼脸,伏低做小。

内心宁愿千疮百孔,也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尽全力不让别人受伤和难过。

讨好型人格就像一层阴蔽,由于长年累月关注他人,压制自己的智慧、情感和深沉价值,从而遮住了自身的光芒。

我们要试着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找到真实的本性,找回自我,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不要介意别人的眼光,在陌生的风土人情里纯粹为自己而活,对陌生人既要心存善意,还要学会勇敢地说“不”。

请一定要记住,挖掘你的真实本性并不是任性或自私。

事实上,面对真实的自己就会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概率,接纳自己的缺陷,这将有助于我们体验别人的内在之善,接受他们和他们的弱点。

当你意识到每个人都拥有这份与生俱来的内在之善时,你会觉得自己融入了一个更伟大的事物之中。

从而会变得不再害怕和别人起冲突,不再回避那些可能会引起和别人的争吵的境况,甚至不再害怕和别人的竞争。

慢慢地学会了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和尊重自我。

当你为清楚自己是谁而获得安全感时,你就不会再像之前一样那么依赖别人,因为你知道自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与生俱来的美好。

讨好型人格不一定是坏事儿

讨好型人格真那么糟糕吗?

不见得。

生活中,完全没有讨好型人格,我行我素,从不站在别人角度考虑的人,也很容易会沦为没有同理心、自私和低情商的人。

凡事都不能走极端主义,在人际交往里,只要别人没有触碰你的底线和原则,那就没必要怼天怼地发脾气。

有中庸意味的适度讨好型人格不仅不会让我们丧失自己,反而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

适度地讨好别人不是拍马屁,而是一种顾及别人感受的善意,TA们是人际情商高的人,具备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现实生活里能拥有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基本的生存技能。

那些完全没有讨好型人格的人,TA们的人际情商是比较弱的。

TA们很难会身临其境地考虑第三方的感受,觉得自己永远是上帝。

所以,我们不需要因为自己有讨好型人格而心生内疚。

只要你的讨好型人格是有额度的,能有原则地维护自己内心不被侵犯的,那其实也无伤大雅,反而是你人生里的一笔情商财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