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火爆出圈!香港高官扎堆“种草”内地社交平台,小红书、微博……

2023-05-16 21:4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香港特区政府官员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通过社交媒体加强与市民沟通,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继在今年年初加入微博后,昨日(15日)宣布加入内地非常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小红书”。账户开设不久,已有内地网民留言表示欢迎。

陈国基上传了一段长26秒的视频,见他站在“政务司司长办公室”的门牌前,向网民介绍自己,表示希望向内地民众分享香港特区政府的工作,特别是与内地相关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还叫大家多多关注其小红书号,了解更多他的日常工作。

账户开设不久,就吸引了大批网友的关注及留言,评论区里热火朝天。有一些网友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问题,如“希望来港就读签证可以走e通道”、“高才审批能否快些”、“香港找工作相关推荐”等等;还有眼尖的网友“捕捉”到陈国基的小号正在耐心回答网友提问,称“太敬业了”。

其实,在今年1月,陈国基就已开通微博账号,向两地网友发出新春祝福,并表示在未来一年,香港会继续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抓紧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香港所长与国家所需有机结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市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其微博账号至今已有17.1万名粉丝。

目前已有多位香港特区政府官员在内地开设社交账号,增强与内地网友交流互动。

早在2022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新出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就发布首条微博并配文称:“这个早上,我有了新的使命,也趁这个机会作新尝试,在社交媒体展开新一页。借着在线分享日常工作和生活点滴,希望能够加强跟市民的互动,让我们携手协力,同为香港谱写新篇章。”

对于开通微博,李家超早前在接受传媒采访时表示,是为了大家不需要经过中间人就可以互相了解,开通微博后从中学习了很多东西。同时他还表示,希望要多用社交媒体让老百姓知道香港特区政府的工作。

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也于2022年9月10日中秋节同时入驻微博和“小红书”,并上传他游览元朗“灯笼街”的照片和视频,分享他在香港购买的传统手作灯笼,还表示是特别挑选在这个人月两团圆的日子开通微博及小红书账号,寓意是和大家在这里团圆相聚,希望往后和大家分享其工作和生活,加强交流。

有趣的是,因为当时邓炳强是第一波入驻“小红书”的香港高官,所以网友们都不敢相信,纷纷留言“这是真人?会不会诈骗……”、“哈哈,真的大家都不敢信”、“真的是你吗?邓局长”等等;更有网友赞邓局长“平易近人,好贴地”。

现任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也已入驻微博,日均发微博3-4条,工作之余平时也不忘分享自己的心境与生活,积极与网友互动,十分亲民。

现任香港立法会主席梁君彦一早就入驻微博账号,属于微博最早一批的用户,最活跃的时期可以追溯到2011年了,积极与网友分享个人心得。

现任香港立法会议员、行政会议召集人叶刘淑仪在微博也十分活跃。

在这些社交平台上,除了能看到香港高官们平日处理政务的工作新闻之外,还展露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面,十分亲民!

随着两地文化交流越来越多,香港也加快融入大湾区的脚步。“内地流行元素”也已经慢慢感染到香港市民。

近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香港高官还是一些特区政府机构,亦或是香港艺人明星,都纷纷选择入驻内地这些“爆火”的社交平台。相比于“高高在上”、似乎难以触碰到的“神秘感”,他们开设帐号分享日常生活,直接与两地网友互动的亲民感,更令网友们直呼“好接地气”!

为何他们都会选择“种草”这些内地的社交平台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以用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的话来解释:“与市民携手协力,同为香港谱写新篇章。”

延伸阅读

这位香港“新农人”把江门蔬菜

卖往世界!

“700多位海外华侨华人相聚在这里,不仅能更好地了解江门,了解大湾区,还能更好地相互了解。”2023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5月16至18日在江门召开,“90后”香港青年罗伟特想把握这个契机,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了解国产蔬菜的优势,帮助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罗伟特通过鱼菜共生技术让这些江门本地的蔬菜销路越来越广,质量与产量双双提升。

罗伟特2016年从香港来到广东江门,常年“浸”在开平区研究“鱼菜共生”,现在是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鱼菜共生项目负责人。“我算是半个‘东道主’了。”13日,他说笑着对记者说,“这个大会既是一场凝心聚力的盛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开平优品也在会上展示,能让更多本地优秀品牌、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

△罗伟特希望让更多海外华侨华人了解国产蔬菜的优势,帮助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点击查看新闻视频。

一场“天鸽”就把大棚吹倒

“鱼菜共生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养鱼的水用来种植水耕蔬菜,菜吸收了这些肥水的养料后,水变干净了再回到鱼池,一种循环的农业生产过程。”在蔬菜大棚中,自称“新农人”的罗伟特向记者解释,但如何把这个简单的原理转换成“产业”,甚至是“规模产业”造福社会,那就不是那么容易。

△香港青年罗伟特(右一)与伙伴梁立锋、谭慧敏组建的青年创业团队,通过技术攻坚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

罗伟特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大四时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他对“鱼菜共生农业技术”产生了兴趣。最初,他与同伴在天台试种,但寸土寸金的香港难以提供广阔的实验土地,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广东省。“2016年毕业后我们就来到了江门,没资金、没技术、没人脉,胸口挂着一个‘勇’字就想创业”,罗伟特说,幸好江门市政府很支持,提供了一个200平方米温室大棚,让他们能在那里做前期研究,创业之路由此开始。

△罗伟特

然而,失败与挫折却给这几位满腔热血的香港青年结结实实地泼上了一盆冷水。“最初的3年可以说是‘状况’频出,种菜长不大,就算长大了也是黄色、白色,养鱼也养不大,根本卖不出去。”罗伟特说,除了技术难关需要攻克,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也让他们感受到创业的不确定性。“印象最深的就是2017年的台风‘天鸽’,直接就把我们的大棚都吹倒。”

罗伟特回忆,后来他们卷土重来,抓紧时间重建温室,把大棚设计得更加完善,架构也不断稳固。“‘天鸽’之后,我们的大棚就没有被吹倒过,也有了全新的培育技术。”

七年来,罗伟特和同伴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失败,但在大家相互鼓励下下,小小的蔬菜终于在江门“扎下了根”。

江门已经成为

自己的又一个“归宿”

罗伟特告诉记者,重建后的温室从2019年运行迄今,四年间从未发生过以前蔬菜病虫害、管理疏忽、鱼群死亡等问题。“我们现在睡觉都睡得很安心”,罗伟特说,“正是因为之前遇到的问题成为了我们进步的阶梯,也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最好养料。”

△罗伟特在鱼菜共生领域持续深挖、创新。

据了解,从本地售卖到取得供港资格,再到销往广州、深圳,罗伟特通过鱼菜共生技术让这些江门本地的蔬菜销路越来越广,质量与产量也双双提升。“初时蔬菜是一箩箩地卖,现在是几车几车卖,数以吨计。”罗伟特说,“新兴农业技术受到海外公司的青睐,我们现在想发展自己的品牌,搞技术输出,正在和东盟国家的公司谈合作。”

随着项目的推进,在罗伟特心中,江门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第二个家,“离开香港也不代表没了归宿”。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概念在慢慢深入人心,时空距离越来越近,大湾区11个城市的生活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地方都有特点以及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深圳的现代化、江门的人情味、香港的快节奏高效率等等,“正是这种和而不同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随着项目的推进,在罗伟特心中,江门也已经成为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罗伟特说,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2021年起,他们的纳税总额已经超过了获得政府资助的总额。作为一个政府培育起来的创业企业,今天已经开始自己“造血”反哺社会,说明我们也为大湾区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原标题:《火爆出圈!香港高官扎堆“种草”内地社交平台,小红书、微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