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风物丨小满动三车,阡陌麦香飘

2023-05-21 15: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梃梧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过后,降水更为丰厚,是南方人对于小满节气的印象。不过,对于北方人而言,并非如此,快速升温和小麦逐渐饱满起来倒使得他们更为印象深刻。但小麦也并非只在北方种植,在南方某些气候适宜的地区也可以,像苏州地区就是既种植稻又种植麦的,在清光绪九年的《苏州府志》卷二十《物产》中就有详细记载,明确划分为“稻之属”和“麦之属”,其中在“麦之属”中就有小麦的踪影。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故待到小满之时,苏州的麦田里也会飘来阵阵麦香。

一、阡陌麦香飘

小满节气,一般在公历5月20日至22日之间。一般到此时,小麦夏熟作物就会开始慢慢饱满起来。对于苏州地区而言,此一时间还要做好莳秧的工作,即将培育好的秧苗移植到稻田之中,才不算耽误农事。

“小满动三车”

小满一到,为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苏州地区要开动“三车”。至于何为“三车”,据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郊外菜花,至是亦皆结实,取其子至车坊磨油,以俟估客贩卖;插秧之人又各带土分科,设遇梅雨泛滥,则集桔槔(俗称“称杆”,一种原始的农用汲水工具)以救之,旱则用连车递引溪河之水,传戽(读“hù”,一种形状与斗类似的汲水灌田的农具)入田,谓之踏水车。号小满动三车,谓丝车、油车、田车也”,由此可知,“三车”分别对应着缫丝、榨油、插秧三件农事。这不得不让人惊叹,尽管到小满之时乡间要做的事情如此之多,可依旧秩序井然,缫丝、榨油、插秧,一件事儿也没有耽误,这或许就是民间生活的智慧所在了,各司其职,各安其分,携手共建乡土社会。

南宋 梁楷 《蚕织图卷》局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故,如若此时到江南乡间去走上一遭,恐怕路上都少有闲人,就像翁卷所说的“乡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倒也可以欣赏到一幅美妙的农忙图。

“麦秀寒”

江南刚刚入夏以后的天气,并非一直天朗气清,也会突然来一个小冷汛,苏州人习惯谓之“麦秀寒”,但现在知道的人可能不太多了。缘何称之为“麦秀”呢,据说是因为此冷汛大都发生在麦子抽穗开花的时候,而人们往往将盛开的麦花叫为“麦秀”,故以“麦秀寒”称之。在《吴郡岁华纪丽》中,是这样介绍麦秀寒的,“麦天气润,候断雪霜,忽阴雨做寒,重御棉服,江乡人谓之麦秀寒”,所以可以知道古人对于这种突然的冷汛天气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心中难免有些不满,好不容易穿几日单衣,却又要将厚重的棉服再次拿出来,初夏的江南,真是说变就变。

明 唐寅《守耕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可是“麦秀寒”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就并非像穿衣御寒如此简单了。此时桑蚕的培育需要温度,若是长时间的低温,存活率则容易降低。但对于小麦而言,则反之,一段时间的低温刚好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结出果实。只能说遇上“麦秀寒”天气,真是让“天”为难,所以农谚有云,“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暄麻要雨,采桑村女望情乾”,真是让人也禁不住调侃起 “天”的不易。

“麦芽饼”

尽管农历四月的天气,叫人难以琢磨,但对于小麦而言,倒也不难熬。所以,此一时间,苏州乡间就会开始兴起制作“麦芽饼”,又称“苎头饼”或“谷芽饼”,据说苏州人过去在春夏之交就喜食之。而关于麦芽饼的做法,在《吴郡岁华纪丽》中也有详细记载——麦芽饼色泽碧绿,制作时先将青苎头捣烂,再和着麦芽面、糯米粉一齐揉捏成饼状后蒸熟即可,如若想吃夹心,还可在饼中裹入豆沙脂油,入口后就会甜软甘松。此外,明代的沈周还专门写了一首与之相关的《咏苎头饼》,其中提及的“苘(qǐng)萌方长折,作饵糈(xǔ)相仍。香剂圆从范,青膏软出蒸”也与书中记载做法相似。

时人对于麦芽饼是颇为喜爱的,称为“山厨之甘味”,如是哪家做好了,还要争着送给亲友尝尝,同时还会将其当做“耕锄之小食”,若是在田间地头农作的时候饿了,就吃几个用以充饥,十分顶饱,吃完了之后就又有了力气干活。

二、农闲趣事多

苏州小满过后虽说进入了农忙,但在这个月里,也有不少的活动,因为刚好碰上了神仙吕洞宾和药王的生日,故会举行庆祝活动。此外,苏州百姓相信通过观测本月四月十六的天象可以预测之后的天气和作物丰歉,也颇有意思。

“轧神仙”

苏州福济观在吴郡皋桥东,俗称神仙庙,现位于阊门内下塘街132号,里面供奉着神仙吕洞宾的神像。在过去,苏州人认为四月十四日为吕仙的诞生日,也俗称“神仙生日”,故在那天会前去福济观“轧神仙”(“轧”,是挤来挤去的意思,吴语发音读作“嘎”),沾一沾福气。

福济观新址神仙庙 图源:深度苏州

之所以要到福济观挤一挤呢,是源自于一个传说。相传是在宋淳溪年间,陆道坚于这一天设云水斋,给云游僧人供应饭食,突然感受到吕祖传授神方,由此将朐山王省幹的风疾治愈,世人由此传之为“仙诞日”。人们相信,仙人一定是化身为衣衫褴褛的乞丐,混迹于庙观的人群之中,给人们赐福。自此以后,每每此日,身患奇疾而不能治愈者,都会前来进香。而在之后若是获得疗愈之法,则往往认为是仙人怜悯其诚意至此,而救济于他。

所以,四月十四日也越发被人认为是吕祖生日,此后每年都有士女聚集到福济观进香,场面是热闹非凡,称之为“轧神仙”。之后,观中的道士也办起了醮会,虎阜的花农也将色泽艳丽的盆栽花卉置于廊庑,即堂前的廊屋进行售卖,还取名为“神仙花”。届时,城中居民还会争先“剪千年蒀(yũn)”(学名为“不凋草”,是一种多年常绿草本植物),将其丢在马路上,任人践踏,祝曰:“恶运去,好运来”。亦或者是在寺庙中买新叶种植,称为“交好运”。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蒀”与“运”同音。

除此之外,户户还会吃五色粉糕,称之为“神仙糕”;街上还会卖垂鬚钹帽,称之为“神仙帽”。医士还会专门为吕仙供上牲醴,并请乐人鼓乐,以庆祝仙诞。郡县里面的僚属同样遵循旧俗,会前往观中去祭拜。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总之,四月十四这一天一定是终日喧闹不止,袁景澜在《姑苏竹枝词》中写道的“福济喧游四月天,筍鞵(同“笋鞋”,女子的绣花鞋)争踏运千年。神仙轧处香尘涌,賸(同“剩”)有归人拾翠钿”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天启开日占年榖(同“谷”)”

《遵生八笺》中记载:“四月十六日为天仓开”,于是吴地有一风俗,在这一天占卜这一年的天气和榖物的丰歉。

具体的占卜流程,并不复杂,甚至不需要仪式,而是通过当天的天气状况决定。若是晴天,则本年是个雨水颇丰的年份;若是雨天,则本年则会迎来干旱;只有遇上了阴云的天气才为最佳,固有农谚云“有穀无穀,但看四月十六。天上有云,地上有穀”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即如果这一天月亮升起的比较早,则本年很大可能会比较干旱;如果是月亮升起的比较晚且颜色较为皎洁纯白,则本年可能雨水较多;如果云是黑色的话,则本年的螃蟹会丰收。由此又有了“月照日光,水没床桄( 床的横档)”、“月上早主旱”的农谚。

明 唐寅 《烧药图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说,这是农民依照自身的生产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毕竟并非完全科学。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借鉴的,但不能完全照搬,如是感兴趣的话,倒也可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检验一下到底有多大的准头。

“药王会”

苏州作为吴文化的故土,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除范仲淹创办府学使得“天下有学自吴郡始”外,苏州的医学也在不断发展,且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吴门医派。

据研究发现,前期吴医渐成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有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启发,因为吴医的推行者戴思恭就曾求学于他。戴思恭在医术上也颇有天赋,不出几年就学有所成,为人看病基本手到病除,故一时声名鹊起。而后,也培养了苏州本土名医王仲光等人。到清朝时,吴医在名医唐大烈的推动下更广为流传,奠定了医界地位。所以,有学者说,吴门医派的真正形成是在戴思恭来吴行医救人后才真正形成,并发展起来,最终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来自于吴医”的特点。

南宋 马麟《伏羲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故苏州行医的传统,由来已久,由此也特别崇医,有俗以四月廿八为药王生日。在这天,医士们会集聚到洙泗巷的三皇庙,向庙里面的伏羲、神农、轩辕、黄帝进香。康熙年间,又增加了夏禹祭祀,并将岐伯、伯高、鬼臾区、少俞、少师、雷公配祀,更名医王庙。另,卢家巷也有药王庙,供奉着神农,也会有人前去祭拜。祭拜之时,专门献上牲醴,并凑钱请戏班子到庙中演戏,以庆祝神诞,而寻常百姓多多少少会去凑个热闹,所以,如此活跃的活动就被叫作“药王会”。

三、时令美食丰

入夏以后,苏州的各色时令果蔬陆续上市,形成了专门的市场,像“蛙市”、“海鲜市”,引得人们争相购买,为辛勤劳作的自己做一点味蕾上的补偿!

“时新”

苏州商贩挑担售卖,四时不绝,但以夏初尤盛,蔬果鲜鱼等陆续上市,号为“卖时新”。就像赵筠在《吴门竹枝词》写道的,“山中鲜果海中鳞,落索瓜茄次第陈”,夏初的吴地,可谓美食多多。

清 顾洛《蔬果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届时,山中的各色果子,诸如缃桃、玉李、丹杏、花红、邓微消梅、上沙庐橘等,供应不断,特别是杨梅色如火珠,樱桃甘甜胜过蜜饯,特别吸引人。此外,农户家中的菜园种植的各色时蔬也陆续上市,如苔菘(即菜苔)、韭菜、菠菜、莴苣、王瓜、紫茄、水芹、蜀芥等;另外像蚕荚、羊眼等豆类也是时令好物。如果想吃海鲜的话,一定要去葑门,那里可是海舶渔商群集之所,甚至为了保存海鲜,还特意建了二十四所冰窖,几乎近海所有的海鲜,在那里都能买到,其中属鲥鱼最为名贵,而以石首鱼(黄鱼)为最多。不过,海鲜不易保存,买后还是尽快烹饪才好,特别是石首鱼,极易发臭。

明 佚名《夏景货郎图》故宫博物馆藏

“苋菜”

另外,小满这一天除了要动“三车”以外,还有食用野菜的习俗,虽然吴地没有特别记载,但在苏州,立夏之后,苋菜就成了苏州人的饭桌上常见的小菜。所以,苋菜也是小满前后,不可多得的美食。

近现代 齐白石《老少年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老少年又名苋菜

苋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力强盛,几乎遍地可见。其根据颜色可分为红苋和绿苋等,成熟后会开黄绿色小花,后结出包衣种子,里面藏有好多粒小小的黑色种子。我们一般食用的,是苋菜的嫩苗,其所含的铁、钙元素丰富,很适合孩童食用,不仅增加矿物质、促进消化,孩童清热解毒,故最适合夏日食用。

而苏州人在烧苋菜的时候,还有偏好,喜欢放两枚大蒜,摆盘或绿或红或白相间,颇具情趣,入口菜香伴着蒜香,别有一番滋味!

“海棠糕、梅花糕”

前文在讲“轧神仙”的时候,曾说过四月十四这天有食米粉五色糕的习俗,也专门称之为“神仙糕”。实际上,在庙会上还有海棠糕和梅花糕。

海棠糕 图源:苏州浒墅关发布

海棠糕与梅花糕的制作过程类似,都是火功烘焙型糕点,但后者比前者的块头更大,故制作时间也更长些。制作时先将粉料发酵好,之后以其为胚,在其中裹上豆沙、猪油即可上火烘烤。烤制成功以后,趁着热气,在米糕上面撒上桂圆肉、瓜子仁、黑芝麻,红绿丝等等。

至今也是苏州人喜爱的糕点,在热闹的街区进行售卖,有时还要排上队才能吃到,同时也是外地人到苏州来必须打卡的美食。所以,来到苏州,千万不要忘记品尝一番!

结 语

小满小满,虽小但是已经在朝着丰满发展,不得不说,充斥着农耕民族对于作物茁壮成长的期望。人们似乎毫不介意小满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农忙,更好像是一种幸福,能够在土地上洒下汗水,为丰收打下基础。就像文中提及的“天启开日占年榖”的习俗,看似缺乏科学依据,但也显示出了农民的重视,都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收成大好!

或许,对于古时的人们而言,风中掺杂着的各色农作物的气味,就是最能让人心安的味道!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则是最好的生活作息!

参考文献:

1. 清光绪九年《苏州府志》刻本,江苏书局,1883年。

2.(清)顾禄撰;王湜华,王文修注释:《清嘉录》,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

3.(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4.蔡利民:《姑苏食话》,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华润龄:《吴门医派》,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6.蔡梦寥,蔡利民:《四季风雅 苏州节令民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江南风物丨小满动三车,阡陌麦香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